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www.xxzywj.com/m/“西成门”为何不是“西城门”
襄阳古城西门城墙全媒体记者魏遵明摄
襄阳城西门叫西成门,位于西街与襄阳西城墙交会处,与东门一样,此处原有城楼一座,在近现代战争和城市道路扩建中拆毁,目前留有缺口和进城的道路。
很多人一听,容易把西门的名称听成“西城门”,若我们知道了“西成门”的含义,就不会弄错了。
西成,本义是秋天庄稼已熟,农事告成。《尚书·尧典》中记载:“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孔颖达解释道:“秋位在西,于时万物成熟。”意思是说,西边属于秋天的位次,这个时候正是万物成熟的季节,所以叫“西成”。唐代诗人高适曾在《东平路中遇大水》诗中使用这个典故:“稼穑随波澜,西成不可求。”在农业为“国之根本”的我国古代,庄稼成熟无疑非常重要,上关国计,下关民生。西成门与西城门,一个事关家国大事,一个仅仅是对方位的简单描述,两者不可混淆。
与“西成”相对的是“东作”。东作的意思是春耕。同样,《尚书·尧典》记载:“寅宾出日,平秩东作。”孔颖达解释:“岁起于东,而始就耕,谓之东作。”意思是说,一年的好光阴从东边开始,这个时候就该耕作下种了,所以叫“东作”。李白有诗写道:“顾余乏尺土,东作谁相携。”东作、西成遥相呼应,反映了我国古代朴素的自然生态观,成为人们命名东、西城门的常用名称,如庐州古城门的东、西门就分别叫东作门、西成门。
“东作”“西成”虽遥相对应,但弊端是比较机械。襄阳城以“阳春”为东门,同样表达了及时耕作的含义,又有一定的变化,而且阳春更给人以美好的想象,所以襄阳“阳春”“西成”两座城门,虽然看起来并不对仗,但含义却相关联。
西门的内额是“西土好音”,其意义则来自《诗经·桧风·匪风》:
匪风发兮,匪车偈兮。
顾瞻周道,中心怛兮。
匪风飘兮,匪车嘌兮。
顾瞻周道,中心吊兮。
谁能亨鱼?溉之釜鬵。
谁将西归?怀之好音。
意为:“大风刮得呼呼响,大车急驰尘飞扬。一条大道抬眼望,令我心中真悲伤。大风刮起直打旋,大车飞驰如掣电。一条大道抬眼望,令我心中真凄惨。哪位将要煮鱼尝?请借锅子多帮忙。哪位将要回西方?请带好信到家乡。”
“西土好音”,简单地说,就是谁要到我(位于西方)的家乡去,请为我传递个平安信息,让我的家人免于挂念。短短的四字匾额,表达的是思念故乡、心怀家人的不尽思绪;更重要的是,这里所引用的《诗经》句子,成功地引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诗情。来到襄阳的游子,登上襄阳城西门,观赏着“岘山叠翠”“汉江鸭绿”的美景,油然兴起“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感慨,写下了连篇累牍的诗词歌赋,使襄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更增魅力。
襄樊大捷之西门突破
襄阳西门现有人民解放军解放襄阳登城突破口遗址。
年6月下旬,汉水流域中段的襄阳、樊城、谷城、老河口等地的国民党军,仅有第十五绥靖区及所辖川军3个旅和3个保安团共2万余人。刘伯承、邓小平决定抓住这一有利战机,发
起襄樊战役,由桐柏军区司令员王宏坤、政治委员刘志坚统一指挥,以夺取川陕鄂三省要冲襄阳、樊城。
7月2日-16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等指挥王宏坤的第六纵队、桐柏和陕南两军区部队共14个团,发起襄(阳)樊(城)战役。
战前,指挥部就对襄阳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在讨论作战方案时,邓小平跟负责前线指挥的王近山说:“打襄阳要纵观全局,通盘计划,像割肉一样,先割哪块,割肥的,割瘦的,心中要有数。”根据刘邓的指示,王近山仔细观察了襄阳的敌情、地形,制定了“撇山打城,主攻西门”的作战方案。在这一战术的指导下,王近山带领部队撇山攻城,刀劈三关,只用了半个月,便顺利拿下“铁打的襄阳”。
7月2日,第六纵队自新野奔袭老河口,于3日袭歼由老河口、谷城逃窜之敌第一六三旅大部。同日,桐柏军区部队两个团在茨河北白虎山截歼第一六三旅辎重营。6日,参战部队从三面包围了樊城,并袭取了南漳县城。同日,还完成了对襄阳的包围,并攻占了尖山、扁山、石匠山。
至此,襄樊战役进入著名的“猛虎掏心”“刀劈三关”阶段。8日,实现刀劈第一关——琵琶山;10日,实现刀劈第二关——真武山;13日,实现刀劈第三关——西关铁佛寺,建立了总攻主阵地,为攻占襄阳城创造了重要条件。15日,解放军发起总攻。16日16时,襄阳守敌被全歼,敌第十五绥靖区司令康泽和副司令郭勋祺等被活捉,襄樊战役胜利结束。
襄樊战役中,突破西门的过程特别精彩。当时,指挥部把精锐的六纵全部使用在突破口——西门上,陕南十二旅从东北角进攻,桐柏二十八旅从东南角涉水登城。15日20时20分,六纵以各种重武器轰击西门及两侧,共摧毁了西门前后及以北的5个炮楼、3个地堡,掩护工兵连续爆破4次,突击队则乘敌被震昏与烟雾弥漫之际,发起冲锋,顺利通过百米长的大石桥,突击到城墙下。在登城云梯被炸断的情况下,采用搭人梯的办法迅速登上城头,并连续打垮敌人的十余次反扑,巩固了突破口。
襄樊战役是当年闻名全国的“五路大捷”(分别为豫东战役,津浦路中段战役,襄樊战役,晋中战役,冀热察、保北战役)之一,是我军“十大城市攻坚战”之一。由于我军因时而变,采取了“撇山攻城”的超常规战法,大获全胜,朱德总司令誉称此次战役为“小的模范战役”。党中央在祝贺襄樊大捷的电文中指出:“这一汉水中游胜利……对于中原战局的开展帮助甚大。”
事后,刘伯承写下了《襄樊战役总结》: 一、这一战役的胜利,是由于敌我两军对战于豫东、平汉线,将敌主力吸走,襄樊孤立,蒋、白两敌初判断我无主力攻襄,襄阳可以固守,发援较迟,一到我攻下,援兵已来不及。这与6月刘邓与胡琏对战,粟裕与邱清泉对战,陈士榘得钻隙攻克开封相类似。极似打篮球,双方互相牵制,以一人乘机钻隙投篮的方法。
二、攻克老河口、谷城等地,是3个兵团东西对进,配合得宜,使敌第一六三旅大部被歼。陕南部队截断谷城起了初战胜利的决定作用。 三、攻城指导上是集中绝对优势兵力的钳形突击。13日后,我鉴于虎头山、羊祜山永久筑城不易攻下,襄阳城东西两面守备薄弱,乃变计以郧县和白河县的独立团佯攻该两山之敌,以第六纵队全力攻襄阳城西门,桐柏军区部队全力攻城东南,陕南军区部队5个营攻城东北,而将三军突击队会合于城内杨家祠堂康泽司令部,此乃襄阳全胜的关键。在攻城中,王近山的指挥和第六纵队起主导作用。
邓小平也曾撰文提到襄樊解放战:“我们常常也可以主力监视敌人,而以一部出敌不意,寻求良好战机,如襄樊作战即其一例。”
陈毅则兴奋地赋诗一首:二十余年说旧交,谁知临难不思曹。襄樊战痕斑斑在,只有独裁最寂寥。开封攻克又襄樊,摧毁坚城亦不难。汉水终归传大捷,解放军威震江南。成功成仁两不成,独坐囚车只自怜。堪笑俯首就擒日,先乞医师裹伤痕。(方莉系拾穗者团队成员、襄阳知名文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