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河口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湖北老河口夏商至明清名称由来及变化沿革 [复制链接]

1#

老河口市,位于汉水中游,湖北省西北部,隶属湖北省襄阳市。

老河口地理位置优越,挟蜀汉、扼新邓、枕太和、通秦洛,得舟楫之利、扼四省要冲,素有“襄郧要道、秦楚通衢”之称。因地处汉江故道而得名。

老河口鸟瞰图(局部)

老河口历史悠久,其名称多有变化。从清·光绪《光化县志》(卷之一)“沿革”中,可以得知其名称由来及变化。

光化县即古阴国。《路史》:“阴,唐虞时国”。

夏,阴属豫州。夏禹分天下为九州。(按《文献通考》:“襄阳府所属,惟南漳属荆州,余属豫州。”)

商,阴为国。《路史》:“商世阴君长生之祖。故长生诗云:惟予之先,佐命唐虞。”

周,阴仍为国,后入于楚。《路史》:“周管叔后采于阴,春秋时阴与道、柏、巢、吕、申、息、房、应、胡、桐,与楚比者,后入于楚。”《左传》:“昭公十九年春,楚工尹赤迁阴于下阴。”《后汉书阴识传》:“管仲七世孙修,自齐适楚,以修为阴大夫。”

秦置酂县。秦始皇二十六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见《史记秦始皇本记》),割阴地置酂县,属南阳郡。《明一统志》云:“光化,秦为酂、阴二县也。”

老河口古迹

前汉,酂、阴并立。

《汉书地理志》:“”酂,侯国,孟康曰音讃阴;师古曰与赞近。<高帝本纪相国酂侯注,臣瓒曰:茂陵书何封国在南阳,酂音赞。师古曰:酂说是也。而或云何封沛郡,音才何,反非也。(按《地理志》:南阳酂县云侯国,沛郡县不云侯国也。)

又南阳酂者,本是春秋时阴国,所谓迁阴于下阴者也。今为襄州阴城县,县有酂城,城西现有萧何庙,彼土又有筑水,筑水之阳古曰筑阳县,与酂侧近连接。据何本传,何薨之后,子禄无嗣,高帝封何夫人同为酂候,小子延为筑阳侯,孝文罢同。更封延为酂侯,是知何封酂国兼得筑阳,此明验也。但那字别有音,是以沛之县,《史记》《汉书》皆作酂字,明其音同也。班固泗水亭碑以萧何相国所封,与何同韵,于义无爽,然其封邑实在南阳非沛县也。

新莽改为南庚。(《水经注》并《前汉书·地理志》注。)

后汉复旧制。《后汉书邓禹传》:“光武即位于鄗,封为酂侯。”(注酂县:今属南阳郡,故城在襄州谷城东北。《苏竟传》阴县注:阴县名属南阳郡,故城在今襄州谷城县界北。)

三国魏立南乡郡。

《晋书地理志》:“建安十三年魏武帝尽得荆州之地,分南阳西界为南乡郡,城临汉江,在县境内。”《金石录》纪有南乡郡建国碑。《集古录》:“”光化军南乡太守司马整碑载县令名氏有武陵、筑阳、丹水、阴城、顺阳、析六县,此盖南乡郡所治也。

西晋立顺阳郡。

《晋书》:“晋世祖太康十年十一月甲申,封扶风王骏子畅为顺阳王”(《帝纪》)“改南乡为顺阳郡,城在固封山下,统县八曰:酂、顺阳、南乡、丹水、武当、阴、筑阳、析。”(《地理志》)

东晋因之。

《宋书州郡志》:“魏南乡,晋太康中更名顺阳,成帝咸康四年复立南乡,后复旧。”

南北朝因革不一。

《宋书州郡志》云:“顺阳太守统县八,永初郡国及何志有朝阳、武当、酂、阴、汎阳、筑、析、修阳,《徐志》唯朝阳。孝武大明元年省”。又云:“文帝元嘉二十六年割荆州之襄阳、南阳、新野、顺阳、随五郡为雍州侨郡县(晋孝武置),犹寄寓在诸郡界,孝武大明中,又分实土郡县为侨郡县境。时广平郡太守领县四,酂、阴皆为属县。”《齐书州郡志》:“酂、阴仍隶广平郡。”

梁置南阳郡,西魏改为山都郡。后周省。西魏置酂城郡,后周废。见《隋书地理志》阴城注。汉阴县西魏改曰阴城县。见明《统志》。《府志》云:后周置阴城县。(按《周书》:襄阳席世雅仕周为酂城太守。《隋书》云周废者,大都周始,犹因魏制,而后废耳。)

老河口旧民居

隋为阴城县。

《隋书地理志》:“大业元年复置襄阳郡,统县十。襄阳,安养,谷城,上洪,率道,汉南,阴城,义清,南漳,常平。”

唐阴城省入谷城。《唐书·地理志》谷城注:武德四年以谷城、阴城置酂州,五年州废,二县属襄州,贞观八年省阴城入谷城。

宋为光化军。

《宋史地理志》:“乾德二年,以襄州阴城镇建为军,析谷城县三乡置乾德县隶焉。熙宁五年废军改乾德为光化县,隶襄州。元祐初复为军,县一,乾德。

元省乾德,改军为县。

《元史地理志》光化注:至元十三年南伐,明年设官置县,隶南阳。十九年改隶襄阳路。

明为光化县。

《明史地理志》:光化在襄阳府西北,洪武十年省入谷城县,十三年五月复置旧治,在西,隆庆末改,建于阜城街,即今治也。东有马窟山,北有汉水,东有白河即淯水,自河南新野县流入,有泌河流合焉。西北有左旗营巡检司,万历中徙于县旧城。

国朝(即清朝,作者加)因之,康熙三年分属湖北布政使司。

(上述内容来自清·光绪《光化县志》,钟桐山、叶树南主修)

老河口远景图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杨立武辑录)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