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河口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尊贤重才智汇襄阳党的十八大以来襄阳人 [复制链接]

1#
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好 http://m.39.net/disease/a_s9o07ui.html

汉江网讯(全媒体记者严俊杰杨帆通讯员李勇卫星宇)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关键靠人,关键靠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

坚持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努力构筑区域性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党的十八大以来,襄阳用最大的诚意、最优的政策、最好的环境,集聚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人才强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人才蔚,事业兴。各行业各领域优秀人才齐聚襄阳,为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

厚植人才沃土打造人才高地

年前,刘表优礼士人,兴办教育;刘备三顾茅庐,求贤若渴……岘山脚下,尊贤重才、创新图新的传统在襄阳根深蒂固,是襄阳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新中国成立之初,襄阳工业极为薄弱。但携“天下腰膂”之势,抓“三线建设”之机,襄阳一举承接数十家三线企事业单位、吸纳十余万人才,迅速完成工业体系雏形构建。

年,周德民的父母从河南南阳来到襄阳,支援襄阳三线建设。年周德民出生,年他跟随父母的脚步进入湖北江山重工公司,成为“厂二代”。

从业31年后,周德民实现了从一个普通铣工到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首席技师的蜕变。如今,他又成立国家级周德民技能大师工作室,带领更多年轻人为祖国的兵工事业贡献力量。

从抢抓“三线建设”大势,到借助“东风出山”之力,襄阳一次次抓住历史机遇阔步迈上新型工业化道路。

襄阳高质量发展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襄阳人不断努力、接续奋斗的结果,更凝聚着广大人才的心血和汗水。

市委人才办数据显示,截至年底,全市人才资源总量85.4万人。领军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入选国家级人才工程人,入选省级人才工程人,数量位居全省市州前列。

“全面厚植人才第一资源,为襄阳都市圈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王祺扬强调,要破除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吸引更多人才回乡就业、来襄就业。

坚持高层级谋划人才工作——

市委书记担任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市长担任第一副组长,32个市直单位党组(党委)书记为成员,不断增强人才工作合力。市委先后5次组织到上海、江苏、浙江、北京等地学习考察人才工作,学习转化外地先进经验,加快构筑区域性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坚持高起点制定人才政策——

先后出台《关于深入实施隆中人才支持计划的意见》《人才工作支持全市营商环境建设的十条措施》等30余项政策,即将重磅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加快建设区域性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实施意见》等“1+7”人才文件,在人才引进培养、分类评价、薪酬激励等方面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

坚持高质量引进专业人才——

年-年,与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知名高校开展合作,选派85名优秀博士、硕士来襄挂职。

年,面向国内外知名高校招硕引博,引进名紧缺专业人才,一批优秀人才成为中流砥柱。

年,市委研究启动“紧缺专业人才引进计划”,用5年时间引进名左右紧缺人才到市直单位工作,根据人岗相适度输送到市直单位实践锻炼,“一人一策”跟踪培养,前两年已引进名紧缺人才,今年专项引才已进入考察阶段,示范带动各县(市、区)引进近千名人才。

截至目前,我市累计引进近个高层次人才团队。其中,院士团队4个,在襄申报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10人、省级重大人才工程14人,在全省市州中名列前茅。

曾经千帆竞发、万商云集的襄阳,进入新世纪后,依然传承了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的胸怀气度,续写着尊贤重才的新故事。

搭建兴业平台推进襄阳发展

年,GDP突破0亿元大关;年,跻身“0亿元俱乐部”……襄阳综合实力实现跨越式提升,不断崛起。

年,潘非从美国回到襄阳,选择加入追日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那个时候,襄阳新能源新材料年产值不过多亿元。”潘非说,如今襄阳新能源新材料产值直逼亿元。

在总量扩张的同时,襄阳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以汽车产业为龙头,以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医药化工、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为支柱,襄阳已形成涵盖38个工业大类行业的现代工业体系。

“产业发展为高质量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刘国安表示,襄阳搭建了众多平台,让各类人才能够更好参与襄阳发展。

年10月,《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复,“支持襄阳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上升到国家层面。

三千里汉江,又引一湾活水。面对新的重大发展机遇,市委组织部牵头,联合汉江流域13个城市党委组织部,共同举办汉江流域创客英雄汇。

正是在年的汉江创客英雄汇活动上,潘非与商洛市洛南县寺耳镇黄龛村党支部书记罗婵相识。活动结束后,当了解到有朋友想在商洛建设充电站,罗婵第一时间想到了潘非。

充电桩落地商洛,也进一步启发了潘非。“以前只想着在襄阳本地做,现在要放宽思路,把汉江流域13个城市都打通。”潘非说。

与潘非一样,清华大学高端装备研究院杨超博士带着项目落地襄州。他主持的“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测试服务与测试装备开发”项目入选襄阳项目隆中人才支持计划资助,获得万元支持,如今该项目已经为襄阳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数据显示,隆中人才支持计划累计资助个人才团队,资助总额2.02亿元,70%的资助项目已开始产业化,实现销售收入.95亿元,创造税收7.81亿元,部分项目正处于快速成长期。

在市委、市政府的推动下,襄阳搭平台、建阵地、出政策,以海纳百川的气魄,向各地人才发出邀请函,全力打造“智慧引擎”。

筑好“引才巢”,襄阳搭平台——

6月13日,武汉理工大学余名研究生及教师入驻武汉理工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襄阳示范区,赴30余家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开展实习实践。

“我们将用好武汉理工大学襄阳示范区这一平台,在人才培养、技术攻关、产教融合、资源配置和成果转化方面与襄阳实现共享共建共赢。”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刘祖源说。

与此同时,华中农业大学襄阳校区(现代农业研究院)项目一期主体工程目前已全部完工,该校区投入使用后,将促进襄阳市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筑好“引才巢”,襄阳建阵地——

7月5日,湖北隆中实验室正式挂牌。该实验室聚焦先进车用材料领域,着力突破一批先进车用材料共性关键技术和“卡脖子”难题。除此之外,襄阳华中科技大学工业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襄阳航空研究院、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智能汽车产业学院、湖北工业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相继建成发挥作用。

襄阳以(高新)科技城、(东津)科学城、(尹集)大学城为基础,搭好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其中,襄阳(高新)科技城总规划10平方公里,已引进个高层次人才团队,二期即将开园运营。

14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1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家省级重点实验室、5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3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这些平台为人才提供了科研创新、成长成才基地。

筑好“引才巢”,襄阳给政策——

实施隆中人才支持计划,通过“政府资助+股权投资”,对入选项目无偿资助50-万元;对处于种子期、初创期、成熟期的单个企业,股权投资金额分别可达万元、万元、万元,对产业发展有重大贡献、能够带来重大经济社会效益的项目,最高可支持1亿元。

此外,襄阳对于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人才,也都有对应的培养模式。

坚持产教融合,推行“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模式,培养新型学徒近0人;实施青年科技英才开发计划,每年评选10名左右,给予每人25万元资助;聚焦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免费订单定向培养名具备大专学历的乡村医生,在疫情防控中发挥重要作用;培养“一村多名大学生”人,实现省定贫困村全覆盖……在人才成长的道路上,襄阳坚持“出实招”“花重金”“下血本”。

加快成果转化提升创新能力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

襄阳正引领各类人才在本行业和本领域担大任、干大事、成大器、立大功。

程晓红从武汉大学毕业后加入湖北文理学院,从事有机发光材料研究工作,年入选襄阳市首批青年科技英才开发计划,去年破格晋升为教授。

“襄阳每年组织青年科技英才交流会和‘双十佳’评选活动。”程晓红说,正是在这些活动中,她与襄阳的医学专家碰撞出火花,共同探究荧光分子在生物发光和疾病诊断等医学方面的应用。

黄海龙年从吉林大学毕业后加入湖北航天化学技术研究所,他主持开发的涂料产品用于核电设备水下防污损,实现了进口替代;乡村振兴带头人姚凤君所在的老河口市春雨苗木果品专业合作社不仅是桃栽培技术研发中心,还是院士专家工作站,他们深度参与乡村振兴,帮助老河口和宜城的23个贫困乡村发展规模种植,村均年收入增长26%;李建新从天津大学毕业后,进入湖北新华光信息材料有限公司,她开发的负折射率温度系数镧冕玻璃和特高折射率铋酸盐玻璃等两项新产品都已完成配方和工艺研发,并申请发明专利,即将量产。

襄阳帮助人才实现梦想,人才也为襄阳的科技创新注入强劲动能。

高层次领军人才推动重点企业转型升级——

原本生产玻璃纤维的汇尔杰公司与中科院刘嘉麒院士合作攻关“年产0吨玄武岩纤维”项目,建成国内最大的玄武岩纤维生产基地。湖北共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引进湖北工业大学教授苏正定,掌握甾体药中间体核心技术,推动企业成功上市;超卓航空公司引进高端人才,掌握航空器结构裂纹及表面损伤冷喷涂关键修复技术,成为襄阳首家科创板上市企业。

高水平科技企业推动重点项目开花结果——

湖北中航精机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正坤参与完成“高质高效激光焊接、切割关键工艺及成套装备”项目,打破了国外40多年垄断历史,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实现襄阳历史上“零”的突破;湖北三环锻造有限公司联合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华林攻关“高性能铝合金汽车转向节精密锻造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荣获湖北省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襄阳中车电机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李伟业带领团队开展的“轨道列车永磁同步牵引电机高功率密度与节能降噪技术研究”项目,荣获湖北省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

高精尖研发团队推动“襄阳造”驰名国内外——

中铁十一局集团汉江重工张光明团队研制的“昆仑号”千吨级高铁箱梁运架一体机入选“年度央企十大国之重器”,代表了中国高铁建设“超级装备”的最高水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四院42所刘学带领团队研发的火箭逃逸救生系统,先后参与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四号的发射任务,次次不辱使命……

如今,襄阳已然是人才发展的沃土、创新创业的热土,正用海纳百川的胸怀、求贤若渴的心态、筑巢引凤的实招,吸引更多人才留在襄阳、建设襄阳,为推动襄阳高质量发展汇聚更多新力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