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4/8/26 18:24:00
工人日报-中工网通讯员郭峰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邹明强孙重梁是一名农村电工,家住河南省淅川县九重镇陶岔村。孙重梁今年56岁,“干了半辈子村电工,与村民打了半辈子交道,我热爱‘电保姆’这份差事,见证了农村从用上电,到用好电的变迁。”年,22岁的孙重梁从陶岔村来到25公里外的湖北省老河口市袁冲乡,加入老河口市第一轮农村电网改造的施工队伍。“那个时候,还没有‘农民工’这个概念,有一门电工手艺,就有吃饭的本领。”孙重梁说。农村电网改造施工,孙重梁跟随工友们先后完成了袁冲乡、孟楼镇的施工任务,登杆架线的本领越来越强。年,孙重梁在袁冲供电所安顿下来,从事抄电表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电力体制的变革,5年前,孙重梁的身份换成了“网格员”,具体负责袁冲乡牧场村和六管营村户村民的用电服务。与此同时,孙重梁还接到了新任务:为牧场村5户贫困村民做帮扶联系人。“牧场村我熟悉,精准扶贫的事儿,就交给我来办。”孙重梁主动向袁冲供电所所长兼党支部书记朱江波提出申请,与5户贫困户结对帮扶。李正安夫妇和另外4户贫困户从此成了孙重梁的“心上人”。孙重梁对李正安家里的情况了如指掌,靠田吃饭,4亩地如何种植才能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呢?孙重梁动起了脑筋。“红薯亩产能达到斤,每斤不低于1块5。”李正安说,“我也想种红薯卖钱,就是没有劳动力,栽苗、浇水、收获,都需要人工。”根据李正安的家庭情况,孙重梁决定帮李正安把山坡上的1亩地改为红薯地。有了孙重梁的热心帮助,李正安的日子越来越好过。“1亩红薯的收入,能抵4亩小麦,收入一下子就翻番了。”年以来,孙重梁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周一至周五住在供电所的宿舍里,双休日才回陶岔村的家里。“回一趟家,要翻山越岭,耽误时间;住在宿舍里,有热水用,能洗澡,还有食堂,啥都不愁;遇到晚上抢修,还能搭把手。”双休日回到家里,孙重梁成了左邻右舍的“电保姆”。九重镇距离陶岔村15公里,村民们只有遇到赶集才去一趟,因为知道孙重梁双休日在家,遇到用电问题,总是让孙重梁过来帮忙。“在全民奔小康的道路上,家家户户都添置了电器,昔日烟熏火燎的厨房也实现了电气化,如何正确使用电器,如何安全用电,这些知识都需要普及。”孙重梁不仅在牧场村和六管营村为村民宣传用电知识,回到村里还为乡亲们做“义务电工”。今年56岁的孙重梁,还有几年就退休了。孙重梁说,“等退休了,就回到妻女身边,一家人和和睦睦在一起,自己继续做村民的‘电保姆’。”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