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河口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灌水 » 大学问沙龙构建新城乡关系互动讨论部分n4pbfz4b
TUhjnbcbe - 2020/6/14 11:49:00

大学问沙龙:构建新城乡关系互动讨论部分


“新上山下乡运动”是不是乌托邦?户籍制度是不是罪恶?如何坚持农村相对于城市的独立平等地位,防止农村“次生殖民化”?城市与农村的根本差别在哪儿?治理方式还是产业效率?中国乡村到底还有没有文化?规划是可能的吗?如何保护乡村的古建筑?乡镇企业缘何兴起,又因何衰落? 主持人:互动环节开始。第一个环节,先请诸位嘉宾就刚才的发言进行回应。先请俞教授回应。 制度设计导致了中国近代以来的村落、乡村衰败 俞孔坚:刚才讨论这个问题,我觉得首先就是要思考,中国城镇化跟西方城镇化是有差别的。我们不能用西方的城镇化来衡量中国的城镇化,说中国还有20%、10%的差距,对此我是有看法的。我觉得中国五千年的文明留下来了这么多美好的东西,就像刚才杨老师讲的,2000年来良好的城乡关系,是被我们的制度设计给人为打破了。 现在最需要的就是制度重新设计,要开放。开放城乡关系包括土地制度的开放,当然土地制度是有限的开放,不是完全开放,这是可以理解的。还要对社会保障制度重新思考,户籍制度现在已经在开放了。都是这些制度设计导致了中国近代以来的村落、乡村衰败。


  新上山下乡运动 不是乌托邦,是必然要发生的,它源于人类的栖居理想 所以未来的出路--我说的出路,包括文化的出路,包括经济的出路,包括新型城镇化的出路,包括生态环境改善的出路,包括人类福祉、下一代健康的出路--我认为都是要重新回到乡下,进行 新上山下乡运动 。这不是乌托邦,这是必然要发生的,这是人类的期望。 人类的这种理想,西方也发生过,不过美国和欧洲不一样。美国是建立在汽车轮子上的郊区化,所以它迎来的是蔓延式的城市发展。我们不能这样。欧洲相反,欧洲跟中国有相近的城乡关系。欧洲现在,特别是像法国、瑞士、丹麦、瑞典这些国家,它们的城乡关系非常健康,住在城里的人可以到乡下去上班,住在乡下的人可以去城里上班,一样的。 中国到了这个时代,具备更好的条件--高铁!这是西方城镇化过程中没有出现的,或者说不像中国这样大规模出现的。还有络技术在当代的出现。这意味着我们更有条件使得我们的乡村得到复兴,经济的复兴。这个经济复兴随着络时代的到来,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出现。创意产业、服务型产业,甚至新型的金融产业,都可以在我们的农村找到非常好的办公场所。 当然,最终还是因为人类的居住理想。人们栖居的理想是在我们的乡下,海德格尔叫诗意的栖居,最终人类的理想就是诗意的栖居。像杨保*提到的,南怀瑾讲的就是诗酒的栖居,道理是一样的。人类只有在这样的农村环境里,才能实现真正高度发达的生态文明。所以这既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高级形态,同时又是生态文明的最终形态。这是我的观点。当然,目前面临的挑战一定要突破,这正是我们*策规划师、决策者所需要思考的。 主持人:白老师刚才那个演讲不太充分,您再给我们分享一点。 白南风:主要内容都讲了,可能就是没有展开。在座的很多人可能即便不是来自于农村,也可能是来自于其他城市。所以,刚才叶老师说得非常清楚,所谓市民化并不仅仅是把农民变成市民,而是要把非本地、非户籍人口和户籍人口形成一种平等的关系,我觉得这个说到点儿上了。 户籍制度本身不是罪恶,罪恶的是把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跟户籍捆绑 我们往往想到了一些很具体的事情,改革户籍制度啊,改革社会福利制度啊,社会保障制度啊,我觉得其实没那么简单。因为户籍制度本身--其实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管理方式--亚洲国家大多数都是这样。 日本从明治维新到现在户籍档案还保留着呢,祖先犯过什么案子都查得出来,汉城控制人口控制什么程度?你还记不记得韩国有一个跳崖自杀的总统,卢武铉?他总统卸任之后为什么会到乡村居住,在他老家跳的崖?因为他没有汉城户口。也就是说,即使是总统也不能破例。由这个去控制人口,控制汉城人口,它有它的价值。所以户籍制度不是罪恶。那么大家会问,罪恶是什么?表面上的原因,就是把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跟户籍制度捆绑了。那是不是一松绑,问题就可以解决了?我个人认为这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城市的本原是社会自治,社会自治需要社会协商 刚才可能我扯得有点远。我扯得稍微有点远,是想说明城市本原是什么。城市的本原,我说过,首先是自治,而自治带来的是社会协商。协商是要社会组织来进行的,个人是没有办法的,我们个人都很渺小。 我举个例子,各个城市都对汽车进行限行、限购。我记得当时某一个城市出台限购*策的时候,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开发表声明,坚决反对汽车限购。很多人就在上骂,说: 你完全不顾空气污染、交通拥堵,你为了你的利益,为了汽车生产商、销售商的利益。 我倒觉得这就对了!你代表的就是汽车生产商,你就应该为汽车生产商说话。当然,反对的人会通过其他方式发声,说你这个不对,应该这么弄。这样就形成一个社会合力。反对的人、赞成的人形成一个社会合力,这个社会合力达到均衡状态的时候,可能就是我们需要的一种决策。你既然代表他的利益,你就代表他的利益说话。 过去我们的社会组织是一个声音说话,中央怎么说,我们社会组织就跟着怎么说。现在随着问题的突出,基层*府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各地*府都出钱搞社会组织孵化器,来孵化各种社会组织。虽然多数社会组织还是文体娱乐型的,但是已经有了大量致力于社会基层治理的社会组织。在社会组织发育的情况下,社区发展了,社区自治发展了,我们才能够期望产生新型的社会管理、治理,摆脱过去遗留的那种单位制或者各种街居制等等形态。 我刚才没展开说的,就是这一点。我觉得不要耽误太多时间。如果有人还关心,还可以再交流。 主持人:小云老师可以回应一下。另外关于户籍制度,关于城乡关系,可不可以介绍一些国际上的经验?欧洲的也可以,非洲的也可以。 要发展,但要思考乡村 次生殖民化 的问题 李小云:刚才我讲了 精神垃圾 的问题,大家有一些回应。我是这个意思,就是工业化出现后,它改造了什么呢?它把整个社会关系给变了。什么意思呢?就是在一个完全农业的传统社会,这样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机械化--第一轮的工业化,形成了什么呢?形成了第一轮的资本主义兴起,形成了工业化、城市化。原来有城市,从希腊城邦到罗马都有的,这样的城市其实有手工业,工业化后,*治中心也逐渐转变为工业中心。这个过程就是我们所讲的资本主义扩张的过程,从源发资本主义的产地欧洲向次生地亚洲扩张。这个过程,你想阻拦很难。说 我们不要搞城市化,不要搞工业,我们都留在乡村 ,这个很难。所以我说我是发展主义者。 这个过程里,我们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特别是从发展角度来批判,形成一个概念,叫 次生殖民化 。我们今天大家都提到的 次生殖民化 概念是什么?就是乡村提供廉价的原材料、廉价的劳动,所有的智力、知识都从乡村流失出去。郭老师讲的我完全同意。想不走这个路,就让我们国家富强起来,我现在不知道还有什么别的路。所以这个路是要走的,但这条路有多大痛苦,怎么去治理它是另外一个道理。这是我想批判发展主义的。 乡村不能还是处于为优势群体服务的地位 第二,我对精神垃圾的说法是什么意思?从文化价值的生产和经济价值的生产这两个角度来看--我不懂规划,我主要是从*治经济学的角度、文化价值的角度来看,如果说我们今天赋予乡村一个新的任务,说 你来给我提供生态服务,你来给我提供更好的精神服务,我们有钱的人,我们日子过得很好的城市人到你那儿去,消费你提供的东西 ,这里头的社会关系是,在乡村的人依然是为优势群体提供服务的这样一个角色。从文化价值角度来看,他处于一个劣势文化的位置,所以依然不能阻拦他离开乡村,因为 我还是为你提供服务的这么一个角色 。那这个过程能不能避免?这个过程还是会继续导致乡村的优势资源--人力资源、知识资源流向消费者--城市。这是我们讲的后现代的问题。车把我拉来,我很得意;我退休了,我是精英,我来当村官,城乡之间还是这么一个不平等的关系,这个关系还是对乡村的殖民。 我们今天为什么有可能改变这个?我对 新上山下乡 这样一个运动是非常赞赏的。我不赞同所有人都回去,这不可能。一个现代型的社会,德国也好,英国也好,北欧也好,都是乡村人很少,城里人很多。大家都回到农村是不可能的。那么我们今天有可能改变这个现状,原因在于什么?我们的社会转型要逐渐进入到一个了城市工业相对发达的,农村人口越来越少的状况。那么如何改变这种城乡不平等的状态?我们讲到的后现代思潮、生态主义,对这些都存在不同的思考。我们认为,我们要保留下村镇,使其不能再被国家发展主义、被巨大的市场力量给彻底消灭掉。 那么什么样的东西可以阻止这件事情呢?提升乡村在文化价值链和经济价值链中的水平。什么意思?就是我在农村里头,你来我家里住,不是一天十块钱吃烧烤;你到我家里住,就是五星级酒店,住一晚上八百块钱,你要住就来,你不住别来。这种情况下它就有文化价值,农村人很少,他就是一个优势群体 我有一个朋友在德国的一个叫 世界面包 的基金会(世界面包组织,Bread for the World,德文:Brot f r die Welt--注)。他家是在村里头。我是25年前去他家里,他家是蔬菜农场。我说: 你这个地方为什么不能搞成经营?搞成经营很多人付钱。 他说: 我不是为他们生产产品,你来可以,你来要付很多的钱。 我想,今天的乡村要是能够变成对文化价值的生产,至少能够与城市的价值生产基本一致的话,待在农村的人才觉得自己有面子。今天有这种可能,通过各种各样的做法,让今天的乡村变成一个优势文化价值的生产地,也变成一个高经济价值的生产地。这是有可能的,不是不可能的,完全有可能。当然,不是说马上就可以实践。 从这个角度来讲,像俞老师这样的规划学家,还有搞社会经济的专家,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能够做到空前一致,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上没有太多的分歧,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的,我们只是有不同的方式而已。我刚才讲的,我们不能让乡村变成新一轮 次生殖民地 ,生产烧烤,搞农家乐。它不是我们要的东西,它还是按照城市人的胃口在行事。你不是喜欢异文化,乡村的原始吗?来吧,但是我不能把它搞成城市一样方便,连厕所也是蹲的,不是那样。农村该怎么上厕所你怎么上厕所,你来不来?这样提升它的价值。真正乡村价值不是跟城市一样的价值。我们一起互动,形成城乡互相型,而不是断裂型。我就说这么多,谢谢。 主持人:现在至少有两个问题,叶老师需要回应,一个是农村的价值,还有一个城市化率的问题。叶老师一直主张城市化,现在虽然说城镇化谈得更多,但是在她的知识体系当中,她的城镇化也是一些个工业化的城镇,叶老师怎么看小云教授和俞教授的观点? 叶裕民:我其实非常赞同两位专家的看法。关于城镇化率的事,一个国家为什么不管是西方国家还是东方国家,只要被认为是发达的,是现代化的,就一定是居住在城市上比居住在农村的人多。不是因为德国法国城市最后居住在城市的人多,我们就要实现居住在城市的人多;而是因为,追求富裕和美好的生活,是所有人类的共同追求,而富裕和美好的生活是以你的创造力和基于创造力的回报为前提的。 农业和非农产业天生具有不同的土地利用效率 城市和农村的居民,创造对象是不一样的。城镇的创造对象是制造业和服务业,农村的创造对象,在完成城市化之前,主要是农业;完成了城市化之后,加上旅游业,加上文化产业。我们现在城镇化过程中,农业和非农产业天生的具有不同的土地利用效率。农业需要大规模的土地作为创造财富的基础。在上海、日本这种人口高密度的国家、地区和城市经过实验,农村里面至少需要20亩地从事农业,其所创造的财富,或者取得的收入、赢得的回报才能够与城市一个人同等的效率。 城市什么密度呢--我们杨院长做城市规划的--一万人一平方公里,即每个人一百平米,包括居住用地和产业用地一起,人均一百平米。一百万人,一百平方公里。每个人都能这么多的效率,要是一百万人在农村里面,想想看,得是每人均20亩才能达到和城市相同的效率。所以农村要分布分散稀疏,大面积农村居住少量的人,才能保障与城市大致相当的市场效率和收入水平。所以,任何国家城市化的过程,一定是城市人口比重持续提高,直至城乡产业效率和收入水平趋于一致。如此,城市的土地是集约利用,很多人聚集在一起,制造业和服务业可以上楼,农业不能上楼。制造业可以用大量的机器去生产财富,甚至是作为创造财富的主导力量。人们促进制造业效率提高是通过创造越来越好的机器设备,在农村里面,你虽然可以有机器,但是所有农产品的生产有一个自然周期,不能把小麦堆起来生产,也不能像机械一样可以日夜生产,多生产一倍,小麦必须很多个月。 要让农村产业效率和城市产业效率趋于一致必然是城市人多,农村人少 基于农村规模化对空间的需要,要让农村居民达到相应创造财富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或者说要让农村产业效率和城市产业效率趋于一致,这是城乡一体化的经济前提。那农村一定是大量的农地,居住少量的人;城市是一定少量的土地来居住,这样逐渐实现城市人口比例高,农村比例低。有一句话叫, 要使农民富裕首先要减少农民 ,什么意思呢?农民人均一亩地,你怎么让他富裕?人均两亩地,三亩地,十亩地,慢慢增多了,他收入就提高了。他进入城市,非农产业效率提高,城乡产业效率趋于一致的时候就是城乡经济一体化。以城乡产业效率缩小为前提实现的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趋于一致,这是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层面。 城乡一体化需要国家财*为农村提供好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 最后就是国家的各级财*对农村反哺,给农村好的公共服务,好的基础设施,这是城乡一体化的体制层面。城乡一体化,要走 三步走战略 , 三步走战略 都实现了,就是城乡一体化。在没有实现之前,城市始终具有比乡村更大的拉力,乡村居民会持续迁移到城市。什么时候开始反转?当城市的公共财*开始进入乡村,乡村的公共服务开始提升,农民基本生活条件都得到改善, 我有路可走了,我生活保障好了 ,那么农村的拉力就增强了;再随着农村产业效率提高, 我在这儿也可以挣较多的钱了 ,那么就愿意留下来的人多了。 为什么现在是 386199 呢?就是我们在前三十年的城市化过程当中,我们长期重城市轻乡村,乡村的基础设施和城市差别非常大。所以大量农村人都愿意进到城市来,哪怕到镇上,到小城市, 我到那儿,孩子才能好好上学;我到那儿,我才能找到好的工作 等等。如果我们建立了城乡融通的社会机制,进入城市的人真正在城市留下来,把孩子从农村带走了,把老人也带走了,农村的人均占有土地资源就真正增加了。然后公共服务一下去,那么农村反而开始形成了新的价值吸引力,农村的生态、传统文化,对所有的中国人传统地本质地有很大的魅力。所以当人进入城市的生活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以后,当他的对物质产品的享受到一定的水平以后,反过来他会追求精神需求。追求精神需求的时候,他愿意返回农村,去享受生态文明和传统的文化。大概应该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城市化后期,农村更加重要 所以到了城市化后期,农村不是不重要,而是更加重要了。刚才我们俞老师对农村综合生态的看法说得非常对,农村其实比以前更重要。城市居民生活得好不好,有没有好的整个生态环境取决于农村,有没有好的食物、健康食品取决于农村,我们的传统文化到底保留多少取决于农村。所以这样一个城乡关系是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逐渐推进的。所以,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村变得更加有吸引力,这一点是不变的,但是前提一定是存在城乡融通的机制,可以实现对农村的反哺。我不知道说清楚了没有,谢谢。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学问沙龙构建新城乡关系互动讨论部分n4pbfz4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