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报评:以市场化手段解决电召难题
电召是顺应市场的需求应运产生的新事物,而要让这个便民新举措如何做得更好、更到位、更有效,有关部门还需要放下身段做更扎实的调研和调整
据本报报道,深圳市出租汽车电召服务调度中心自去年12月30日上线运行以来备受关注。有市民反映约车成功率不高,也有司机表示不愿意接单。市交委的通报显示,试运行前3天该中心接到电召订单成功率只有43.03%,市民对此略有微词。
建立出租车电召平台是顺应市场需求而自然产生的,其意义和价值不容置疑。之所以要建立这样的平台,主要是现在供需两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方面,出租车的空载率较高;另一方面,市民有时候长时间打不到车。这可能是因为出租车在特定时段、特定区域的分布不科学所致,更重要的是没有一个有效的调度机制而造成的。电召平台,就是着眼于解决出租车资源的合理配置。无论是市场还是市民,都对这样一个平台抱着很大的期许。但在实际运行中,目前的电召平台却没有能够满足供需双方的要求。
这并不奇怪。毕竟,电召平台是新生事物,它在试运行阶段,不可能一蹴而就。正如市交委客管局副局长俞力所言:试运行阶段主要是查找问题,今后将进一步完善。但“问题”是哪些?“今后”是多长的时段?如何“进一步完善”?俞副局长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因此有必要综合各方面的信息予以分析。
电召要解决的,是在出租车数量供给理论上基本能够满足需求的前提下,经过合理调度来提高打车成功率的问题。在此前提之下,电召订单的成功率,取决于司机愿意接单、乘客不敢随便毁单。那么,如何保证这一点能够实现呢?借鉴北京、南京等地的经验,我们发现,通过市场化的合理加价和诚信机制的建设,可以解决这一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