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河口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陈德明漫说风雅古官渡下
TUhjnbcbe - 2020/11/9 6:26:00

漫说风雅古官渡(下)

文/陈德明

六、官渡风雅颂

“一脉哟——堵水吔——穿——南——北——莽林浩瀚渺如云,天街小府官渡镇,绚丽美景气象新……”这是民歌表演唱《官渡十景》的开头。词曲均收录在《官渡情韵》一书中。当年,为了宣传驴头峡旅游开发,竹山县文工团与官渡文化站配合十堰电视台摄制了专题片《官渡风雅颂》,在十堰电视台滚动播放了一个月,可给十堰广大观众奉送了一份丰盛的民间文艺大餐啊!节目声情并茂,系统而详尽地介绍了官渡历史和风光、风情与风俗。把官渡民俗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充分彰显了官渡古镇丰厚人文历史的积淀。置身官渡古镇,眼观自然美景,沐浴灿烂文化,穿越历史时空,不亦乐乎!官渡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山大林密,多边交界,地理特殊。自古被称为黄金水道的那条堵河,贯穿境内近百里,是古盐道上的一大重镇。对于官渡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笔者经过多年的收(搜)集整理,归纳分类,计有九个品类,现分述于下,与大家共享:

一,山水文化。反映当地的山水风光,名山秀水等内容,一个地名就有一段动听的典故,一座山峰就有一个风物传说,一口山洞,也有一篇优美故事。这里边还包含了描叙渲染山水美景的精美说辞、诗词歌赋,楹联、风光绘画、摄影等等。现择录一副古楹联,以飨读者。蒲溪街门楼的楹联,上联是:“此处如蓬莱夹岸榆柳垂古道”;下联是:“彼巷似城廓驴峡山水壮奇观。”横批:“山*溪韵”;桃花源旧址牌坊上一副楹联,上联是:“听松涛隐鹿鸣鹤唳传武陵神韵”;下联是:“观旭日耀云腾雾绕幻蓬莱仙景”,横批是:“情系武陵”。

二,航道文化。八百里渡河,是古郧阳的黄金水道,官渡航船,可直出堵河,入汉江,到达郧阳府、老河口。江湖路险,人世沧桑,因此就派生出丰富多彩的航道文化、纤夫文化,如堵河号子、纤夫情歌,以及悲欢离合的堵河传说等。表达堵河情韵的,官渡也流传下来一副古对联,上联是:“堵水北去无倦浪”;下联是:“江风南来有逸情。”横批是“扬帆远航”。硬是把八百里航道情景刻画得惟妙惟肖,令人荡气回肠。清·顺治四年,蒲溪阳坡湾侠女傅翠霞协助兵士押送被擒拿的匪众乘船进城,沿途留心问清地名,创作了一篇《官渡至竹山地名诗》诗曰:“官渡渡口下陡滩,清风吹送到泥湾。黄土岭下连三吉,青龙古寨锁半边。象鼻奇异天生定,仙姑庙旁涌清泉。烟台岭对罗家院,螺丝转顶一畈田。板桥过沟鸡冠石,泰山庙靠王家湾。桃子垭过七里碥,葡萄沟下鳖子滩。王家沟口打一站,峪口湖溪要跑滩。阿是岭下风光好,重新登舟到磨滩。观音碥前三株香,拜拜菩萨下洋滩。麂子石边是险阻,小心直下杨家湾。两河口边黄土包,顺水行舟橇场湾。跋涉艰难百步梯,杨泗庙前碧绿滩。南北二坝金銮殿,苦桃河对红花湾。潘口河宽不起岸,一路顺风到窑湾。鹰嘴锋利斗龙王,船家最怕皇母关。青竹一片悬鼓洲,芝麻梁子下小旋。二郎庙前荡碧水,将*石把孽龙栓。南门渡口穿箭过,将*潭岸拢竹山。”诗中不但把从官渡到竹山的每个地名都点到了,而且文采精美,读来朗朗上口,颇有趣味。

三,盐道文化。官渡是鄂西北入川的必经之路,俗称“古盐道”,也叫“鄂川走廊”。千百年来,成群结队的盐客和挑夫,途经官渡,到大宁厂去挑盐,官渡不少当地人也加入了这一行列。一路上行人不断,歌声不绝于耳。挑夫们肩挑重担,沿途劳累又寂寞,于是,大家就讲笑话、唱情歌,以此消除疲劳,赶走寂寞。这就又产生了“盐道文化”、“挑夫文化”,如《小郎上四川》、《送郎送到十里亭》、《莫把乖姐晒黑哒》等等。诙谐浪漫,风趣幽默,都是挑夫们喜爱的情歌。关于盐道的传说故事,那就更多啦,例如《武陵侠义传》、《木渣洞的传说》、《母猪河的传说》、《石王爷》等,就是流传久远的优秀盐道故事。

四,移民文化。以前官渡土著人不多,大多是从外地迁来的移民。主要是清末闹“长毛子”那时候,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移民倍增。山东、河南、陕西、四川,下江的黄州、孝感、麻城、汉川等地的商贩、手工艺人,为避“倭难”,纷纷背井离乡,辗转来到官渡这个世外桃源安居乐业,同时,也给当地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从各地带来不同的文化元素,经与“堵河文化”交汇融合,形成了多元杂交文化,格外韵味十足,丰富多彩。例如官渡民歌和堵河号子就带有四川民歌和川江号子的韵味。当地很多民间故事中的某些情节,也都与四川、河南、武昌、黄州有关联。民国初年,宝丰水田坝蔡氏家族为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分一支到官渡开创家业。他们凭道德诚信,广结人缘,白手起家,勤俭创业,逐渐人财两旺。后在官渡街后坡建起蔡氏庄园,名曰蔡家湾。从文、明、光、蓝四辈蔡氏家族已超过四百人口,且人才辈出,堪称当地首屈一指的名门望族。老一辈的传统美德,至今在后辈儿孙中发扬光大。

五,史前及历史文化。一部《武陵黑暗传》,从盘古开天,一直唱到清朝末年。那可是一部五千年汉民族史诗啊!期间,桑坪王助周伐纣;陶渊明以庞家湾渔人的叙说为据,创作出流芳千古的《桃花源记》;薛刚反唐三战武三思;明末川东总兵刘镛基在武陵峡四方寨大战张献忠;白莲女教主王聪儿凭借四方寨天险挫败清廷主将德愣泰;中国人民解放*在蒲溪沟田畈活捉国民*县长贺理华等等。这一幕幕历史烟云虽然早已散尽,但在地方人文史册里,却留下了永恒的墨迹。在一代代官渡人的耳口相传中,流芳千古。功过是非,自有后人评说。

六,匪情文化。官渡是古盐道上的重镇,经济富裕,文化繁荣,又地处三省交界边陲,因此也是流寇土匪们首选的掳掠目标。所以历史上匪类猖獗,匪患频繁。地方专门有人记录匪情,通报剿匪情报,宣传剿匪战绩。这有官方文书,私人信函,还有用文艺形式,宣传剿匪成果,如说书、讲故事、编剧本演戏等,因此又衍生出了“匪情文化”。例如《血祭武昌庙》,就是根据民国年间一次特大剿匪事件而流传下来的传说故事。近百年来,官渡人都听自己老辈人讲叙过,耳熟能详。这些涉匪事件的广泛传播,久而久之,也就成了一项固定的文化内容与分类。

七,道教文化。官渡武陵峡是武当山的后花园,受道教文化的熏陶和影响较深,所以武陵文化、堵河文化都把道教文化作为重要内容。“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这就是道教文化所弘扬的“邪不压正”,“天理良心”的宗旨,在很多民间故事里都有这方面的情节。例如《官渡民间故事》之《郭神仙传》,就是发生在民国初年的真人真事,官渡一带不少老年人都认识郭神仙,他本名叫郭圣轩,不但有未卜先知的神通,还会分身之术。年,曾有官渡熟人在武当山见过他,算起来应该有多岁了,传说很神奇。其它如《观世音和鲁班峡的传说》、《桃花岛修行》、《品茗桃花岛》、《獭仙会娥姑》等等,都是歌颂道教功德的。两部道教经典《道德经》与《太上感应篇》,都是教化人行善积德的善书,历来备受热捧,广泛流传。

八,饮食文化。提起饮食文化,我真有点不好意思说出口,别人总说“官渡人好吃”,猛一听还真接受不了,贬损!可是接下来两句:“不但好吃,而且会吃,敢吃!”这还差不多,由损变褒,心也平了,脸也笑了。说官渡人“好吃”,那是追求合理的生活享受,是幸福生活的具体体现,是实现“中国梦”的一部分,也无可厚非。说官渡人“会吃”,那可是技术、技巧含量很高的智慧。远的不说,就说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仅出了名的厨师就能排上一大串名字来,老一辈的有:曾慈宗、汪顺武、叶先礼、王正礼、汪顺发、卢厚田、李学意、路松亭等;少一茬的有:董寿海、吴树理、周洪仕、曹家洪、毛光才、尚忠会,还有小夏、小刘、小腾,小蔡、小杨、小荣……等等。乡村街道,那些庄户、家庭,茶饭做得出色的,更是多得数不过来。在外地工作的官渡人,如果家里来了客,都能高兴地做几样老家的特色菜肴,以显示主人的能干和热情。官渡饮食文化,也同文化艺术一样,更是多元杂交。所谓川味、豫味、本地味,五味杂烩。做出来的菜肴,花样百出,形色香味俱全,引人食欲,饱人口福。哪怕是很不起眼儿的东西,都能做出美味可口的饭食。被列为“高山珍品”之一的“燕麦控洋芋”,吃起来喷香,松软可口,而且营养丰富,老少皆宜。其实就是土豆掺燕麦,以特殊的技术烹制而成。说官渡人“敢吃”,是从两个方面来概定的,一是食品不论何物,天上飞的,地面跑的,地下钻的,水里游的,树上结的,土里长的,只要弄得到手,不论蛇蜂鹰犬,他都敢吃。另一方面,不管任何特产食物,再贵都敢买,因为当地人都“好吃”,导致“萝卜俏了不洗泥”,从历史以来,官渡农贸市场价格为全县最高,甚至比县城还贵。辩证地来看,食品物价恰好与烹调水准持平。九九归一,足以证明:官渡人还真是好吃,会吃,敢吃!

九,非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是官渡得天独厚的人文遗产,品类众多,格调高雅。民国年间,创办了业余文艺团体“三益社”汉剧团,演出精彩,在竹房三县颇有名声。从官渡走出去的闻名于世的著名剪纸艺术家余曼白大师,在四川自贡市继承创新并发展了“灯会”、“剪纸”、“扎染”三宗绝技,都被国家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曾被多家媒体誉为“农民旅行家”、“当代徐霞客”的官渡居民卢迅(原名卢传华),经过七年出生入死的漫漫考察路,又经过五年的深入研究,撰写出一部三十万字的科研著作《人类素质学》,再经过三年无奈的寻求出版路(因为作者没有学历和应有的头衔,也没有著名专家的推荐,出版难度可想而知),经过锲而不舍的不懈努力,到年2月,《人类素质学》终于出版发行。四川省科学院院长、全国*协委员刘茂才教授看了书稿,高兴地说:“《人类素质学》在科研门类和专业学科上填补了一项国际空白”。曾久享盛名的“官渡五香豆腐干”,是胡忠全家祖传的特色小吃,堪称一绝,只可惜因故失传。经十堰市非物质文化中心申报上级批准备案保护的有两项:

一是《官渡民间故事》。《武陵文集》出版发行后,中国国家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十堰市图书馆、十堰市档案馆、汉江师范学院、十堰市地方志文库、竹山县档案局、竹山县地方志办公室、竹山县图书馆等单位都把这套图书作为地方重要人文资料收藏。热心的读者不但把《武陵文集》在内陆广泛传播,而且还传到台湾地区和美国。

二是“官渡木椅”。说起这木椅的渊源,还是来自皇宫哩,说起来话长。那还是上世纪年12月,时任官渡手工业联社主任的陈祖应师傅,随县轻工业局组织的手工业参观团赴襄阳、随州、北京参观学习。参观故宫时,陈祖应想道:参观故宫,只是开阔眼界,这工艺我们学不来,我总要学一样当地适用的,能发展生产的家具回去,才不虚此行。于是他把眼光盯上了太子、公主们曾坐过的椅子、坐凳这些小家具上,这是可以借鉴、发展生产的。参观回来以后,他依据当地传统木椅为基础,参照宫廷小龙椅饱满富态,木纹自然,柔和优美的特色,绘了一张草图,交给木工师傅李家胜,这人做事细心,有悟性,就由他来完成对官渡木椅的改良并发展生产。此后,李家胜师傅在二十多年里,一直在潜心研制官渡木椅,不断改进提高,最后终于定型,专业从事木椅生产。还带出了不少木椅弟子,如柯昌清、汪宣宝、高生意、罗化学等都曾得到过李师傅的真传。官渡木椅结构独特,式样美观,具有宫廷的饱满富态,纹理飘逸清晰的特质,古色古香,品位高雅。现代家庭,亮丽的客厅里放上几把官渡木椅,既能当家具使用,又可以作为手工艺品欣赏,是很雅致的点缀。官渡木椅不但早已走出山门,流遍全国,还曾出口非洲。十堰市*府相关部门已为官渡木椅注册了商标,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并大力扶持发展生产。

还有一件值得称道的善事,铁牛村文武寨有一株七叶木古树,相传植于明末,有四百年的历史。当地有一次修公路,把树蔸挖得悬了起来,枝叶已渐萎黄。树不该死终有救,此时正遇在十堰某公司任总经理的杨斌先生回老家探亲,发现这一情况,惊叹不已,心想:前朝古木,珍贵无比,决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损毁。当即自掏腰包,拿出五千元现金,请人为古树做了石护岸,又填土培根,安装自来水管,并托人为古树定期浇水。一月后,古树重展新绿。

结尾

悠悠官渡千年史,滔滔堵水万古流。五彩世界了无常,总把新桃换旧符。

好了,亲爱的读者,就此打住吧。若想感受官渡的风雅,欢迎您到小镇来作客。

注:应县文联特约,聊作此文,已发表于《堵河》杂志年第五期。因受篇幅所限,发表时有删减。

个人简介:陈德明,汉族,十堰市竹山县官渡镇人。早年在供销社工作二十八年,当过门市部营业员,搞过市管,担任农副业生产技术员长达十五年;办过照相馆,跑遍了十堰的山山水水,从事专职文化工作也有十个冬春,故而养成了热爱旅游、崇尚民间文化的特性。

作者:陈德明

图片来源:网络配图

配图:御风秦楚

编辑:计金萍

小编请您点个赞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陈德明漫说风雅古官渡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