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看假日户外旅行
第一期恩施活动正在进行中的绝美场景
遭遇仙境
恩施休闲洗肺之旅第一站:黄鹤桥峰林+清江大峡谷
对的地方+对的天气+对的人=完美
至于美不美你说了算
位于汉水中游的襄阳,处于华中地区,作为扼控南北的重要节点,获得“南船北马”“七省通衢”的美誉。通过数千年来的发展,南北兼容,形成风味独特的地域文化。
襄阳北街全媒体记者杨东摄 本期特邀请湖北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凡夫先生,为大家讲解襄阳的风俗语言和饮食文化。记者:外地人说襄阳是“南方人的腔,北方人的调”。请您谈谈襄阳的语言特色。凡夫: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味儿。襄阳就是这样一个地方,不南不北,亦南亦北,北中有南,南中有北,如果硬要说说这里是什么味儿,那就是南风北派襄阳“味道”。汉水只是一条江,但这条江对襄阳的影响是无比巨大的。襄阳的经济、文化、风俗,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不浸润着汉水的气韵,汉水的血脉,汉水的*灵,汉水的精神。汉水就像母亲的乳汁,哺育了这一方水土,这一座城池,这块土地上的生灵。襄阳的一切,无不深深铭刻着汉水的印记,氤氲着汉水的味道。襄阳的经济,也因此受到了极大影响。襄阳地处鄂豫川陕交会之处,又有汉水将南北贯通,在风俗和语言上,也有南北杂糅,亦南亦北的特点。宋代诗人欧阳修曾在襄阳任乾德县(今老河口市)县令,对襄阳的风俗和语言很熟悉,他在《乐哉襄阳人送刘太尉从广赴襄阳》诗中写道:“嗟尔乐哉襄阳人,万屋连甍清汉滨。语言轻清微带秦……”欧阳修像(资料图片)清代诗人徐元英春游谷城(襄阳辖县)后,得到的印象也是:“环山如画里,城郭傍江滨。地势遥连蜀,乡音半是秦。”更有趣的是,明代小说《金瓶梅》写的是南方的故事,但书中的许多语言和习俗却和襄阳一般无二。书中“三不知”(偶尔),“气不愤”(气不过),“*个东道儿”(打*),“夜不收”(深夜也不回家的人),“荤不荤素不素”(上不上,下不下,不像样子),“弄的我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无依无靠),“俺们眼里是放的下砂子底人”(心眼宽),“你倒替古人耽忧”(瞎操心),“不知替你顶了多少瞎缸”(代过,顶罪),“少调失教的,大剌剌对着主子坐着”,“三行鼻涕两行眼泪的哭”,这些用语都是襄阳的日常话。让人惊讶的是,有些风俗的细节,几乎是一个模子里倒出的。比如,书中写到小儿受惊吓,请人“收*”:“刘婆把一只高脚瓦钟(盅),放米在里面,满满的。袖中摸出旧绿绢头来,包了这钟(盅)米,把手捏了,向官哥头面上下手足,虚空运来运去的战。”我是襄阳人,这跟我小时候在襄阳看到的情景,几乎一模一样。出现这种情况也许有两种可能:一种,由于有汉水沟通南北,襄阳是“南船北马”之地,两地客商来往频繁,把襄阳的习俗和语言带到了南方。另一种就是,两地人员在来来往往中,把南方的习俗和语言带到了襄阳。当然也不排除两地本来都有这些习俗和语言。北方人到襄阳,觉得襄阳话比北方话“软”,是“蛮子”,大约就是这些因素在起作用。记者:请谈谈襄阳物产和习俗的特色。凡夫:由汉水冲积而成的襄阳的平原,土地肥沃,水源充沛,很适合农作物生长,襄阳自古就是粮丰果美之乡。襄阳一直都是湖北乃至全国小麦、水稻、棉花、芝麻的重要产区。传说从前襄阳特产花红快成熟的时候,摘几枚放在汉水中,汉口人见到了,就知道襄阳的花红要运来了,早早做好大快朵颐的准备。花红(资料图片)
襄阳山区产漆树,漆树汁称土漆,也称国漆。原来,土漆主要用于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的防腐和装饰。唐代,为了适应封建经济上升期对于物品富丽堂皇的艺术要求,原本实用性极强的漆器,逐渐向陈设性、观赏性与艺术性转变,各种工艺考究的漆器层出不穷,且务求精益求精。整个社会的审美观为此经历了一场全面深刻的变革。以“库露真”漆器为代表的襄阳漆器,在造型、色彩、纹饰、工艺、技术等方面,都深刻地传达出这种转变,在中国古代漆器史上留下了一段绚丽夺目的篇章。襄阳不南不北,南北兼容,在物产和习俗上也体现得很鲜明。比方,南方多种水田,用水牛,种水稻;北方多旱地,用黄牛,种小麦。襄阳既有水田,又有旱地;既用水牛,又用黄牛;既种水稻,又种小麦;南方产柑橘,北方产苹果,而襄阳则既产柑橘,又产苹果。走出襄阳,再往北,基本上就没有水田,不养水牛,不种水稻,不产柑橘了;相反,出襄阳往南走,基本上就很少旱地,很少黄牛,很少小麦,不产苹果了。这种南北兼容的特点反映在饮食上,也是南北兼宜。南方人爱米食,没有米就吃不饱饭;北方人爱面食,少了面就无法过日子。襄阳人既喜欢米,又喜欢面,南北通吃。居家过日子,一般的习惯,是早上吃面条,中午吃米饭,晚上稀饭就馍馍(馒头)。南方人爱吃的蒸米饭、蛋炒饭、白米粥、青菜粥、瘦肉粥、糍粑、年糕等等,许多襄阳人会做,也爱吃;北方人爱吃的蒸馒头、千层饼、油条、油馍、饺子、各种面条等等,也是襄阳人的家常便饭。早些年,因饮食习惯的差异,北方人到南方,南方人到北方,常常会感到吃不惯,吃不饱。但南来北往的人到了襄阳,都可以找到家乡的味道,住多长时间也不会不适应。襄阳餐馆的名字,像川襄饭店、重庆酒楼、湘菜馆、兰州拉面馆等等,也是南北兼有。记者:襄阳人爱吃牛肉面,您眼中的牛肉面是什么样的?凡夫:《舌尖上的中国》曾用15分钟推介襄阳牛肉面。襄阳牛肉面与黄酒(资料图片)
牛肉面其实应该叫牛油面,有牛肉的、牛杂的、豆腐的、海带的,有味浓的、清淡的,有特辣的、微辣的,还有不辣的。不管哪种,碗中都有豆芽垫底。襄阳牛肉面,原料须用产自江汉平原的小麦面,这种小麦面做成的面条,筋道,有弹性。还要用汉水煮制的羹汤,汉水水质甜软,没有异味。再加上鲜嫩的牛肉,新鲜提味的葱白和香菜,才有地道的襄阳味。襄阳牛肉面是襄阳人最喜爱的早餐。牛肉面加黄酒,成了襄阳早餐的一道风景。襄阳黄酒的甘甜与牛肉面的鲜香在口中交融,其味无穷,也让生活更有诗意、更有情调。襄阳人说“不吃襄阳牛肉面,就不是地道的襄阳人”。外地人到襄阳,“不吃牛肉面,就等于没有到襄阳”。牛肉面对襄阳来说,不仅是一种食品,而且是一种文化,一种具有标志意义的城市名片。南、北方的客人到襄阳,只要吃过一回襄阳牛肉面,就再也不会忘掉,此后会回味无穷,成为念想。襄阳的另一道美食,是襄阳缩项鳊。襄阳人逢年过节或办喜宴,经常会上一道大菜,这就是襄阳大杂烩。杂烩杂烩,顾名思义,就是杂而烩之。襄阳人把白菜、粉条、炸肉皮、肉丸子、五花肉、老豆腐等等,加上姜、葱烩成一大锅,装在一个口径盈尺的大盆里,摆在桌子正中,随后,还不时把酥猪肉、酥骨头、酥牛肉、酥羊肉等等,一并倒入其中,那种味道,真是美得无法形容。这道菜不仅体现了襄阳人厚道大方,为人实在的性格,也有心胸博大、可以容人容事的文化含义。一盆大杂烩,烩进了南北文化,烩进了乡情、亲情、友情、爱情。襄阳包容南北文化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在这盆大杂烩里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另外,像宜城首创的盘鳝、啤酒鸭、宜城大虾等等,你也很难说它是属于南方菜系,还是北方菜系。大概正因为其不南不北,南北兼宜,没有特色,反而成了特色,所以一经问世,迅速风靡全国,甚至名扬海外。来源:襄阳晚报美丽的夏天
你只欠旅行一个出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