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道毅
作家晓苏最近发表的非虚构作品《去一个叫龙坪的地方》(载《长江文艺》年第10期),既是他乡村叙事的一篇新作,也是他与时代同行、为时代放歌的一篇佳作。观察、思考、呈现乡村的精准扶贫,是这篇作品的独特的叙事路径。作品以一个局外观察者的独特视角,由衷地歌颂了精准扶贫取得的显著成效,有力地赞美了*和*府精准扶贫的伟大胜利。叙事者恰是在精准扶贫收官之年进入精准扶贫工作点的。作品描写的扶贫点位于保康的龙坪,无论是乡村面貌还是贫困人口生活面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生活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比如,高质量的乡村公路修到了每家每户的门前;田满贯等贫困人口搬出了原来破旧、简陋的低矮木屋乃至危房,搬进了*府为他们出资修建的舒适明亮的安置房;贫困人口享受到了*府提供的低保,基本生活有了切实的保障;包括贫困人口在内的乡村人口都与城市人一样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充分享受到用电、上网的便利,享受到乡村医疗保险等各种社会福利;生产上得到*府提供的大量资金(如无息贷款)与技术支持;生活上甚至购买了小汽车,开始过上富裕生活,等等。总之,通过*和各级*府实施的乡村振兴、异地搬迁等各项*策、措施,龙坪的贫困人口的吃、穿、住、行等基本物质与文化生活都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真正告别了以往落后的贫困状态,进入到温饱无虞、进一步迈向小康生活的阶段。从精准扶贫*策实施中,乡村贫困人口获得了切实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作品的一个突出艺术成就,是着力地展现了孟娟这一基层扶贫干部的动人形象,并通过这一动人形象具体展示出精准扶贫的春风化雨与深得民心。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基层扶贫干部不仅是联系*、*府和人民群众的桥梁与纽带,而且是实施精准扶贫的骨干与中坚力量。他们的一举一动,工作态度、作风、方式、方法等等,直接影响到精准扶贫的现实成效与社会影响。从作家动人的描绘中可以看出,孟娟是一个*策观念极强、工作作风扎实、工作方法灵活多样、充满女性柔情与对群众满怀深情的好干部。一方面,孟娟对于精准扶贫工作有着高度的*治觉悟与坚定的执行力。虽然她在单位——保康县文旅局工作繁重、家中正在小升初的女儿学习、生活需要母亲照顾,但她却克服困难、牺牲家庭利益,不顾个人辛苦劳累,定期到扶贫工作点切实开展工作,与贫困户建立感情,帮助贫困户解决生产、生活困难与问题。作品寻访者这次对龙坪村扶贫工作的寻访过程,恰恰也是见证扶贫干部工作细节的过程。实际情况更是,在寻访过程中,寻访者“亲眼目睹了”“扶贫干部的辛苦与劳累”,“并真切感到了扶贫干部对帮扶对象的深情与厚意”。这里所指的扶贫干部,正是孟娟这样的人。而孟娟这天的工作,只不过她多年来帮扶工作的极小部分而已。仅就这天来说,为了有效去扶贫点开展工作,孟娟早上六点钟就要起床,需要乘车路过危险的山区公路,需要面对帮扶对象各种各样的困难,需要风雨无阻,等等,其工作的艰辛、繁重可想而知。然而,作为女性的她,对工作却有着超乎寻常的耐心、执着与韧性,虽然遇到问题或麻烦时时而也会发愁,但从不为困难所吓倒,总能从各种刺手的困难中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她没有忘记自己作为人民公仆的身份,能够在工作中与帮扶对象建立感情,用真情实意与他们交朋友,工作作风扎实,真心实意地为群众服务,因此深得帮扶对象的喜爱,是一位与人民群众贴心的好干部。这些,从她进入龙坪村之后点点滴滴的工作细节——诸如与田大妈的亲切交谈、不顾脏臭帮助田满贯打扫卫生、冒着大雨走访帮扶对象、给丁祥云大叔带去《楚王传奇》(下卷)、多次向帮扶对象献爱心,以及前些年帮助姜翘楚发展各种种养经济而走上富裕之路等中,就可以明显看出。另一方面,孟娟身上充满了人情味,显示出女性干部独特的心理、性格特点,尤其是善于从女性的角度思考工作的方法,这从许多感人的真实生活细节中得到证明。比如,当看到姜翘楚的儿子、儿媳在外打工,孙子、孙女成为留守儿童、缺乏父爱母爱之时,作为母亲的孟娟心理受到很大触动,顿时说话的声音变得“哽咽”,并把十一岁小男孩的头抱在自己的怀里,眼里一下子泪光莹莹。她作为女性的柔情、天然的母性、母爱在此流露无遗。再如,她作为女性,对女性的心理、情感感同身受,因此善于从女性的角度思考扶贫工作的方式方法,并有效地开展了对女性帮扶对象的思想引导工作。她深知爱情的力量对于克服家庭危机乃至贫困家庭战胜贫困的重要性,因此采用交心的方式,鼓励文玉婷给予右手残废的万正涛爱情的伟大力量,对文玉婷产生了极大的鼓舞,也坚定了思想感情上有过某种动摇的文玉婷对丈夫的爱、对子女、对家庭的责任。她对文玉婷所说的话:“我想,只要有爱,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只要爱还在,你们家就一定能够重新脱贫”,讲的都是十分朴实的生活哲理,绝非不切实际的空话、大话,既贴心又暖心,挽救的不仅是一对遭受重大生活变故后的夫妻感情,而且是返贫家庭重建美好生活的信念与希望。作品对孟娟帮扶工作中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乃至情绪细小变化的描绘,体现的是对孟娟这类扶贫好干部崇高精神境界的高度礼赞。作品的另一突出成就,是写出了帮扶对象艰苦奋斗、奋发有为的精神,展现了他们在脱贫致富路上振作精神、积极创造美好新生活的坚强信念,歌颂了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坚韧的优秀思想、性格品质。从作品叙述中看出,精准扶贫作为一项惠民工程,并不是*和*府一方单向度的施予,而是需要*和*府、扶贫干部同广大帮扶对象齐心协力、共同攻坚克难的宏伟工程。对贫困乡村的广大帮扶对象来说,借精准扶贫*策的强力,依靠扶贫干部的精准帮扶,振奋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因地制宜寻找脱贫致富的路子,运用勤劳的双手与智慧的心灵创造脱贫致富的光辉业绩,是历史赋予自身的任务,也是创造未来美好生活的正确选择。作品描绘的帮扶对象,大多都属于这样的人。比如,姜翘楚一家一方面借精准扶贫的强大推力与“帮扶”,依靠*府提供的无息贷款、技术指导与产业补贴,一方面“甩开膀子开展了种植和养殖”,“种辣椒、种土豆、种西红柿”,“养牛、养羊、养蜜蜂”,几年内就迅速脱贫致富,过上了有小汽车和新楼房的好日子。他们一家能够迅速脱贫致富,除了精准扶贫*策的推动之外,也与他们积极响应精准扶贫*策、依靠勤劳、实干分不开。万正涛和文玉婷夫妇本来就是“勤扒苦做”的农民,曾经“发奋图强”,既在家种田,又在外打工,很快盖上楼房,在村里率先致富,因为万正涛打工时被机器砸断一只胳膊而返贫。然而,返贫后的夫妻俩并没有丧失对生活的信念,而是在精准扶贫*策抚慰下,重新鼓起了生活的风帆。对他们来说,重新脱贫指日可待。而原本“勤劳”和“聪明”的周运来、丁祥云虽然遭遇疾病或残疾的打击,但都没有意志消沉,而是积极在精准扶贫*策的帮扶下,振作精神,重新寻找个人情感生活与脱贫致富的多种转机。就丁祥云来说,他还充分发挥自己喜欢说书的兴趣,为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可以说,晓苏笔下的这些帮扶对象,虽然性别、年龄、家庭情况与个性有异,但大都有着一颗上进、进取的心灵,有着对于脱贫致富的美好意愿,有着创造美丽生活的信念,有着勤劳、智慧的优秀品质,积极地响应精准扶贫*策的感召,都是可亲、可敬、可爱与朴实、善良的父老乡亲。在歌颂精准扶贫伟大成就、刻画扶贫好干部、歌颂帮扶对象发奋图强等优秀品质的同时,这篇非虚构作品还基于实际情况,对精准扶贫伟大战略工程进行了许多富于建设性的思考与分析。晓苏深刻而清醒地认识到,精准扶贫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头绪繁多,涉及面广,问题复杂,任务艰巨,持续时间长,不断面临新形势的挑战。尽管精准扶贫已经处在取得根本性胜利的收官与验收阶段,但许多新的问题仍然摆在广大干部群众的面前,需要积极应对与不断完善。这些新的问题,既有帮助少数青壮帮扶对象提高思想素质的问题,也有进一步健全与落实老年帮扶对象医疗、健康保险的问题;既有关爱帮扶家庭留守儿童的问题,也有应对帮扶对象遭遇意外伤亡事故之后的重新返贫问题;既有单身帮扶对象的婚恋与组成家庭的问题,也有如何满足帮扶对象文化、精神生活需要的问题或妥善解决他们在物质脱贫之后精神脱贫的问题,等等。不难看出,作品如同清晰的扇面一样,一一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独特与富于真知灼见的观察与思考。比如,在田大妈、田满贯这对母子身上,一方面凸显着如何细致照顾老年帮扶对象的日常生活与身体健康等问题,一方面则凸显了个别青壮帮扶对象需要克服不讲卫生、行动懒散等个人局限的问题以及扶贫干部如何帮助他们提高自身思想素质与改变生活习惯的问题。在丁祥云与周运来身上,不仅较为普遍地反映了贫困户因病致贫的问题,而且凸显着如何解决帮扶对象“单身”的问题。在姜翘楚一家三代人身上,凸显的是贫困户物质生活脱贫致富之后,如何克服只顾单纯“赚钱”的思想,或者说如何兼顾与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与教育问题。在万正涛夫妻身上,凸显着脱贫对象因为意外事故返贫的问题及这类家庭如何重拾生活信心与如何重新脱贫的问题。在丁祥云身上,还折射着活跃帮扶对象的文化生活问题或如何在进行物质生活脱贫的同时解决好精神脱贫的问题。可以说,晓苏在作品中对于这些问题的观察是敏锐的,对它们的思考是深刻与有力的。对于这些观察与思考的处理,晓苏并不是概念化地提交调查报告或工作总结,而是将其水乳交融地融汇在作品人物、故事的生动描绘之中,丝毫没有损害这篇非虚构作品的形象性与艺术感染力。《去一个叫龙坪的地方》艺术上颇富艺术的匠心。晓苏把自己对精准扶贫工作的观察与思考浓缩在一个白天的生活流程里,并通过移步换景之法把贫困村、贫困对象生活的多样形态巧妙地串联在一起。也许经过晓苏这样的艺术处理,原本缺乏有机关联的生活片断,都被纳入或整合到一个统一的艺术空间,成为一个浑融的整体,既有效彰显出精准扶贫造福于民的时代主题,又显现出乡村生活的自然流动,更呈现出扶贫工作原生态的面貌,让读者身临其境,徜徉于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暖人氛围之中。在作品中,晓苏还善于描写乡村的自然风景,为烘托作品人物、故事营造美丽、生动的画面。他用白描手法描写乡村山水美景,往往寥寥数笔,便勾画出保康县乡村美丽山水的神韵与佳致。这些美丽的风景写生,不仅显现着保康县贫困乡村背后所蕴含的丰富自然或旅游、文化资源,显示着乡村自然风光的秀丽,展现着保康县乡村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而且有效地烘托了扶贫干部孟娟、帮扶对象姜翘楚、周运来、万正涛、文玉婷、丁祥云等美丽的心灵或勤劳的品质、坚强的生活信念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END往期推荐阅读
晓苏荣获第六届金短篇小说奖晓苏小说过阴襄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赴老河口采风郑浩
我的民间文化守望之路高山上的王者
秦建*张玉
牡丹深处王俊楚
散文诗三章姜婷
诗歌三首张天堂
陪父亲守夜刘训朝
再写岜沙王新春
爱吃襄阳红糖饼严爱华
李白:襄阳城下的醉诗仙彭宗怀
秋食栗子正当时“年度襄阳好小说”评选启事郝敬东
行走秦家坪周建春
接力棒(下)
●关于我们
《新时代文学》由襄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襄阳市作家协会小说学会联办,为《襄阳日报》《襄阳晚报》《襄阳周刊》《襄阳文艺》等报刊杂志选稿平台,面向国内外华人作家,提供作品展示。
咨询
主编
●投稿说明
投稿时,请精选1-3篇未在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