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河口市袁冲乡下四河淤村,坐落着一座青瓦平房建筑,面积虽不大,但影响很深远,它就是“五县暴动”会议旧址。“袁冲乡是鄂西北早期革命根据地之一,下四河淤村则是鄂西北早期重要事件‘五县暴动’的发生地,红色文化浓郁。”下四河淤村*支部书记龚平告诉记者,近年来,该村紧紧围绕“产业扶贫是关键、因地制宜管长远”的发展思路,以红色引擎助推乡村振兴,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和休闲观光旅游项目,告别“望天收”,吃上“旅游饭”。
告别“望天收”下四河淤村位于孟桥川水库上游,百里生态丹渠穿村蜿蜒而过。尽管三面环水,下四河淤村却是“看得到水用不到水”,只能“望天收”。
精准扶贫工作队驻村之前,村集体收入几乎是一片空白,是一个典型的“三无”村,无产业、无集体经济、无增收来源,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到元,一度被列为老河口市33个重点贫困村之一。
村内仅有亩耕地,人均不足2.5亩,且大部分为25度以上的坡耕地,土壤质量差,之前试种过核桃、冬枣、花椒等经济作物,成效甚微。久而久之,有劳动能力的村民纷纷外出打工,村里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残。
面对这些难题,怎么办?
经过进村入户走访,
结合该村实际,
扶贫工作队与村“两委”商定,
先解决道路等交通基础设施问题。
年,下四河淤村抓住入选省级美丽乡村试点的机遇,整合移民项目资金,新建移民活动中心、红色广场、旅游公厕、荷花塘等基础设施,并对村组7公里道路进行扩宽、刷黑、亮化,对村民房屋进行立面改造,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如今道路不仅实现了‘村村通’,还实现了‘户户通’。村产业也得到拓展,发展黄桃亩,建成千瓦光伏电站,结合种植结构调整,先后流转亩土地种植紫薯、亩土地种植牧草和花卉、亩土地种植艾草。”袁冲乡宣传委员吴鹏告诉记者,近年来,下四河淤村因地制宜谋划产业项目,初步形成以黄桃、艾草等特色种植以及光伏发电、生态观光、红色文化旅游为主的村集体经济产业,集体经济从无到有,实力快速提升。
年底,下四河淤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从零到6万多元的突破,率先实现整村脱贫出列。年村集体经济经营性纯收入12.83万元,年突破18万元,今年预计可达36万元。
吃上“旅游饭”深秋时节,漫步在下四河淤村整洁的小路上,只见农户门前高高挂起排排玉米和串串柿子,白墙黛瓦,鸡鸭成群,形成一幅美丽画卷。
沿着山路而上,几位村民正在改造闲置农房,一座浅黄色的原木民宿已经搭建得有模有样,民宿前还有一块五尺见方的铺着青砖的平地。“这是特意为民宿打造的烧烤区。”一位村民说。
龚平告诉记者,扶贫工作队多方调研发现,下四河淤村美丽乡村建设主要有两大优势:一是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二是优越的自然生态和地理位置。
在当地*委*府支持下,下四河淤村保护修缮“五县暴动”会议旧址,新建荷花塘、百竹园、初心路等红色旅游景点和点位,打造红色旅游新亮点。“旧址每月吸引近人次前来参观。”龚平说。
此外,村里还围绕百里生态丹渠,大力发展生态旅游项目:与老河口市水投公司和老河口市林业局合作,流转土地,种植牧草和景观花卉,对黄桃基地、村组道路、村口观景亭等进行景观化打造;充分利用老河口市春季赏花行、丹渠骑行以及农民丰收节等大型活动,广聚人气……“一到周末,城里人就开车过来,有的钓鱼,有的摘果子,还有的专门来呼吸新鲜空气。”农家乐老板付伟伟告诉记者,今年5月以来,他每月接待游客余人次,月收入近3万元。
奔向新生活目前,下四河淤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工,新建了旅游公厕、移民活动中心、红色文化广场,修了绿道,对村内道路进行了拓宽、刷黑、亮化,对农户房屋进行了立面改造,修建了排水渠,打造了小景点。“村子的巨变,也吸引外出人口回流和外地人前来投资。”下四河淤村村委会主任王清林说,他不断接到在外务工的本村人的电话,询问村里的建设情况,看能不能回到村里经营个项目。还有不少外地人,打电话表达了投资意向。
刘菊发是该村四组贫困户,今年50岁出头。他告诉记者,原来一家5口人的生活靠10笼蜂维持,因为路不通,蜂蜜卖不上价,想扩大规模又没资金。“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这些问题得到了解决。”刘菊发说,今年5月,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养蜂已经发展到30笼,每年可获得以奖代补资金多元,通过包装,蜂蜜的价格由原来每斤不到30元上涨到现在的50多元。“我们正在打造‘夏诗荷雨’生态康养岛。”龚平告诉记者,为了加快村服务业发展,推动闲置土地的再利用,他们计划充分利用各类项目资金,对村内闲置土地、闲置宅基地及土地附着物进行整合,目前已经签订了11户宅基地的装修、翻新、改建及扩建等基础建设协议,届时,村子的“旅游饭”将吃得更好。
深秋的暖阳,已把每家每户门头上的玉米和柿子晒得金黄,下四河淤村正迎着太阳,大步迈向“夏诗荷雨”。
来源:襄阳日报
审核:严俊杰编辑:黄文君责编:刘明主办:襄阳市扶贫办运营:襄阳日报新媒体集团在看点这里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