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斛为较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原植物有石斛属的多种植物。目前市售商品分为金钗石斛、木石钗、鲜石斛四类。
1、金钗石斛类
金钗石斛(扁茎石斛)
别名:吊兰、蟹爪兰、金斗、边斗。
来源:为兰科石斛属多年生附生草本植物金钗石斛和金石斛的干燥茎。附生于高山岩石或森林的树干上。性喜阴湿。多为野生,亦有栽培。
产地:主产于四川、云南等地。
性状鉴别:本品呈长条状,稍弯曲,长约30厘米,基部圆柱形,直径约3毫米,光滑坚实;中上部扁圆形,直径约1~1.5厘米。表面金黄色或黄绿色,有光泽,具纵皱纹,节段明显,节间长2.5~3厘米,上部渐短。体略轻松,易折断,断面黄白色,稍微纤维性。气无,味苦。
以金黄色,有光泽,身长,质紧密结实者为佳。
2、黄草石斛类(圆茎石斛)
①黄草
来源:为兰科石斛属植物主要有铁皮石斛、钩状石斛、网脉醇石斛、细叶石斛、铜皮石斛、罗河石斛、广东石斛以及幼嫩的金兰石斛等的干燥茎。多为野生。
产地:主产于云南、广西、贵州、四川、安徽等地。
性状鉴别:本品呈圆柱形长30~50厘米,直径3~5毫米。表面金黄色或黄绿色,有光泽、具纵皱纹。节段长约3厘米,明显均匀。体坚实,质脆,断面黄白色。气无,味淡或微苦,嚼之有粘性。
按茎的粗细不同,分为三等:
一等:长30~40厘米,直径约3毫米。气无,味淡或微苦,嚼之有粘性。
二等:长40~50厘米,直径约4毫米。气无,味微苦,嚼之有粘性。
三等:长50~60厘米,直径约5毫米。黄绿或黄褐色。气无,味苦,嚼之无粘性。
以金黄色,条细,均匀,体结实,味淡或微苦而有粘性者为佳。
②细黄草
别名:霍石斛(原产安徽霍山故名)、环钗、霍斗。
来源:为兰科石斛属植物主要有粉花石斛、铁皮石斛等的干燥茎。多为野生。
产地:主产于广西、云南、安徽等地。
性状鉴别:本品呈长条形,长约20~30厘米,直径2毫米,有的盘绕成团(广西),有的扎成小把(云南)。金黄色或黄绿色,有光泽,味甘淡清凉,富有粘性,嚼之糊口。
以条细,金黄色,柔韧体结,富有粘性者为佳。
③耳环石斛(铁皮石斛)
别名:枫斗。
来源:为兰科石斛属之铁皮石斛和云南黑节草等的幼嫩茎,加工、烧烤、盘卷而成。
产地:主产于湖北兴化县(老河口)、云南、上海等地也有加工。
性状鉴别:本品体形小而卷曲呈螺旋形弹簧状,环圈重迭2~4次,全长约6厘米,直径约2.5毫米,基部带有短须根2~3根(习称龙头)。末端尖细(习称凤尾)。全体金黄色,纵纹紧密。质坚实,折断面较光滑。气味与细荒草相同,嚼之糊口。
以金黄色,头尾齐全,嚼之糊口,粘性足者为佳。
3、木石斛类
别名:木斗、马鞭草(广西)。
来源:为兰科石斛属植物石斛的干燥茎。附生于山地树上,均为野生。
产地:主产于广西、云南、四川。
性状鉴别:本品呈圆柱形,长约60~厘米,直径约5~7毫米。表面黄绿色或黄褐色,有光泽或无,具粗直皱纹。节明显,节间长约4~5厘米。质较坚硬。断面淡绿色,柴性。气无,味苦,无粘性。
以条匀,结实,黄色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石斛硷、粘液、淀粉等。
药理作用:解热生津益胃、止渴止呕。现已证实其作用为:
1、解热、镇痛、作用较微弱,有效成分为石斛硷,作用点似在延髓。
2、健胃。促进胃肠蠕动,其浸膏能刺激实验动物小肠平滑肌的收缩,提高其紧张性。
炮制:黄草石斛、木石斛、切咀。
金钗石斛、沙烫鼓后,切寸段。
鲜石斛、临时剪下,切寸段。
性味:甘、苦、微寒。
归经:入肺、胃、肾经。
功能:滋养胃阴、清热生津。
主治:热病津伤,口干烦渴,病后虚弱等症。
铁皮石斛作用
1、铁皮石斛的功效就是抗肿瘤。
2、提高人体免疫力。
3、治疗胃肠道疾病。
4、抗衰老、抗氧化。
5、抗血小板凝聚。
6、降低血糖和治疗白内障等方好疗效。
7、还具有理气安神、润肤驻颜、改善睡眠。
8、调理阴阳、解郁补心、益血生津、滋阴润肺。
9、养胃生津、明目清热、提高人体免疫力等功效。
10、能有效缓解精神压力大。
11、身心疲劳、心情烦燥、失眠多梦等症状。
铁皮石斛功效作用
1、石斛有较好的利胆作用,历代医家都认为“铁皮枫斗”具有滋养肝阴的作用,是治疗各种肝胆并的要药,可用于治疗肝炎、胆囊炎、胆结石等肝胆疾病。
2、石斛能够滋养阴液,阴液能够润滑关节,从而达到强筋健骨、流利关节、增强抗风湿的效果。
3、石斛能提高应激能力、具有良好的抗疲劳,耐缺氧的作用。
4、石斛能养阴,可以濡润脉道,扩张血管,从而促进血液循环。
5、石斛对人体肺癌,卵巢癌和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某些细胞有杀灭作用,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
6、石斛具有滋阴养目的功能,被历代医家作为养护眼睛的佳品。
7、石斛含有多量的黏液质,对人体皮肤有滋润营养作用。
用量:6~12g,入汤剂较好。
处方举例:
石斛汤(《证治准绳》):石斛、麦冬(去心)、生地、远志、茯苓、玄参各30g,炙甘草15g,共研末,每服12g,加生姜5片,水煎服。
清胃养阴汤:川石斛9g、北沙参12g、麦冬9g、天花粉9g、白扁豆9g、鲜竹茹9g、升豆芽12g,水煎服。
消渴方:石斛9g、花粉24g、知母24g、麦冬9g、北沙参15g、生地15g、川连3g,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