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段时间,武汉乃至整个湖北,都成了疫情、新冠肺炎的代名词。好在春天已来,随着武汉的重启,一切都已成为过去。
而我们也是时候换个角度,重新认识一下湖北了。
工/艺/湖/北
湖北,古称荆楚,有着八百年历史的楚国在这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楚文化,在湖北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12项代表性工艺中,不少仍然能看到楚文化的影子。
01
汉绣
汉绣,中国特色传统刺绣艺术,流行于湖北武汉、荆州一带。但汉绣的“汉”指的不是武汉,而是西汉。
据传,汉绣起源于西汉,以春秋战国时期名传天下的楚绣为基础,继承了楚绣浪漫、华丽、富于想象力的风格,用色艳丽、层次分明、对比强烈,有浓郁的楚地风情。
汉绣《楚天神鸟》
清末民初,是汉绣的鼎盛时期,仅汉口万寿宫一带就有绣货铺32家,绣工余人。年和年,汉绣制品分别在南洋赛会和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汉绣的美学思想讲究“花无正果,热闹为先”。绣品中的各色纹样不必遵守自然形态,力求画面看起来丰满热闹,所以枝上生花,花上可生叶,叶上还可出枝。
汉绣《九头鸟》
针法上,汉绣针脚短、排针密,形成“齐、平、顺”的独特风格,无论如何搓揉,都能保持不起泡、不跑线。
汉绣《古黄鹤楼》
02
楚式漆器
战国是中国漆器工艺的第一个繁荣期,而战国时期的楚式漆器,则是中国漆器工艺当之无愧的高峰。
汉代之后,随着瓷器的兴起漆器逐渐没落,许多制作技艺已经失传,但楚式漆器却在楚文化的发源地——荆州,一直流传至今。
现存楚式漆器主要为三类:髹(xiū)漆彩绘榫卯木雕、金漆盆盘、以及瓜果甲骨胎漆器。
髹漆彩绘榫卯木雕代表作虎座鸟架鼓(现代工艺品)
髹漆彩绘榫卯木雕是楚式漆器独有的种类,采用榫卯组合是这种工艺的一大特色,制作时需要将器物分解成若干部件分别雕刻,之后通过榫卯组合成整体,最后髹底漆并进行彩绘。
金漆盆盘的名称出现于清代中晚期,因当时大量生产民用的盆盘桶盒等日用品,并保留了古楚国漆器金漆描线的工艺特色而得名。
金漆盆盘工艺品
“金漆盆盘”虽名为金漆,但主体色调为外黑内朱,因楚人尚凤,图案多以凤纹为主,辅以云气纹、龙虎纹、福禄寿喜等吉祥图案。
常见的漆器多为木制胎骨,而瓜果甲骨胎漆器,顾名思义即是以瓜果或龟甲为胎,再髹底漆并绘制图案而成。
天然葫芦漆器
03
铅锡刻镂
楚式漆器之外,制作精美、纹饰繁丽的楚系青铜器,是楚文化中的另一座高峰。
而铅锡刻镂技艺,就是楚系青铜器制作的重要工艺。
战国嵌地几何云纹铜敦湖北省博物馆藏
青铜器铸造需要先制作模型,通常采用的都是泥模、蜡模,但楚国的青铜器纹饰繁丽,又发明了错金银、嵌红铜、包金银等复杂工艺,泥模和蜡模已经无法满足其精细的刻镂要求。
战国凤纹熏杯湖北省博物馆藏
而铅锡具有良好的延展性,经过打击、扭曲、编织、挤压等二十多道繁琐的工序,把平面的纹饰和立体、扭曲、镂空等造型结合起来,制成精致的原模,就是铅锡刻镂。
铅锡刻镂技艺两千多年来一直为工匠私传,如今主要被用于复制古代青铜器,复制出的青铜器纹饰精细、流畅自如,几可乱真。
夏商周时期的狩猎纹壶复制品
04
木雕船模
木雕船模,最早可追溯到西汉。考古人员在江陵、长沙、和广州的汉代墓葬中,都发现了木船模型。
广州汉墓出土的木船模型
武汉木雕船模创始于清末,经过上千年的发展,此时的工艺水平较之于汉代已经有了质的飞跃,所雕船模精美考究,刻画细致入微,造型逼真传神。
武汉地区水域交错,长江穿城而过,江上川流不息的各色船只为木雕船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匠人们以真实船只为原型,等比例缩小之后模拟制作成船模。
图片来源于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船模不用钉不用胶,由数百上千个精微构件通过榫卯组合组成,别看尺寸不大,但转舵、扬帆、开窗,各种精细操作都能实现,透过船模能够直观地了解中国舟船的建造技术与结构样式。
武汉木雕船模的工艺精髓在于“镂空精梭”,主要用于处理镂空花纹,借由此项工艺可以实现镂空处的花纹清晰匀称,且宽度控制在一毫米以内,精细入微,玲珑剔透。
05
阳新布贴
布贴也叫补花,用边角料碎布拼贴成的手工艺品,灵感源于缝补破损衣物,属于民间传统工艺。
阳新布贴没有具体的文字记载,但据当地人的记忆,至少已有多年历史。
当地人利用做衣被剩下的花布边角料,在黑色或深蓝色的底布上拼贴成各色图案,花布鲜艳亮丽,底布色泽深沉,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
阳新布贴的图案多种多样,一般都取材于民间故事、地方戏曲、民俗风情等,构图自由随意,不拘常理,天上人间、山禽水族随意组合,传达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除碎步拼贴之外,阳新布贴还会用刺绣工艺来调和色彩,丰富大块贴布的韵味。
06
红安绣活
黄冈市红安县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黄安(今红安)无女不绣花。
红安自古就有刺绣的传统,当地将刺绣活动统称为“红安绣活”,是一种地道的民间刺绣艺术。
红安绣活历史上以绣花鞋垫为突出代表,近年来又有红安绣鞋,刺绣品种日益丰富。
红安绣活题材多样,花样繁多,可分为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与文字4种,无论在色彩配置还是构图寓意上,都体现出民间绣花的质朴。
07
黄梅挑花
刺绣工艺中,针走双面为“刺”,走单面为“挑”。
挑花,是刺绣的一种针法,也叫十字挑花,指用彩色丝线在底布经纬线交织的网格上,挑出很小的十字,构成各种图案,具有极强的装饰性。
挑花方巾
黄梅挑花流传于黄冈市黄梅县,相传起源于唐宋时期,成熟于明末清初。
黄梅挑花以元青布作底,用五彩丝线挑绣,图案色泽绚丽明快,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在黄梅当地被广泛用于装饰一切布艺制品,例如床单、枕巾、衣裙、桌布、窗帘、屏风、幕布等等。
挑花被面
08
雕花剪纸
剪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发现的最早剪纸作品,就出土于*吐鲁番的北朝墓葬。
湖北雕花剪纸主要流行于仙桃、孝感、鄂州等地,但与我们熟悉的剪纸不同,它最主要的作用不是用作装饰(例如窗花),而是用作刺绣的花样(图案底稿)。
雕花剪纸作品《国庆》
雕花剪纸刀剪并用,但以刀刻为主,雕刻时匠人在自制的蜡盘上铺上几层甚至十几层纸,用刻刀一步步雕出纹样。
这个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纹样都需要镂空,在一些不需要镂空的地方用精细的刀法做出刻痕,来表现纹样细节,被称作“破功”,是湖北雕花剪纸中最独特的表现形式。
雕花剪纸内容丰富,多是和民众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传统图案,作品常以长寿、吉祥、幸福、喜庆为主题,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09
老河口木版年画
木版年画这种民间艺术形式,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湖北历史上就曾有三大年画产地,但绵延至今的只有襄樊市的老河口。
老河口木版年画相传起源于明代末年,清代乾隆至光绪年最为兴盛。
年画内容大多取材于历史戏剧、传说故事,题材广泛,人物造型生动夸张,风格质朴。
老河口木版年画的雕版一般选用硬质梨木,雕刻手法则采用“陡刀立线”,即用刻刀的时候刀身陡立,与版面垂直,这样刻出的线条深而直、上下等宽,不论印刷多少次,都能保持年画线条清晰。
印刷年画的颜料则采用天然的植物和矿物颜料,色彩鲜艳且不易褪色。
10
大冶石雕
大冶石雕,是湖北省大冶市保安镇尹解元村特有的一种民间石雕艺术。
大冶石雕与尹氏家族密不可分,据据《尹氏家谱》记载,唐代时尹氏家族就从甘肃辗转来到大冶,在尹解元村定居。
尹解元村依山傍水,村后的凤凰山上蕴藏着大量石质优良、层次分明、易于开采的青石,尹氏家族遂在这里开山取石,以雕刻为生,至今已经传承了20代人。
大冶石雕代表作——清尹光德《渔樵耕读》
大冶石雕题材广泛,广泛应用于生产、建筑、装饰、纪念、信仰等多方面,其中尤以碑碣和石狮为多。
《盲人摸象》
11
通山木雕
通山木雕,中国民间木雕主要流派之一。
咸宁市通山县地处湘鄂赣交汇处,境内森林资源丰富盛产多种木材,为通山木雕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通山木雕的用材,多为产自当地的果木和杂木。
雕刻手法则以平面浮雕为主,深浮雕和多层次镂空雕也较为常用,造型古拙、刀法浑厚;加之表面保留着原木的天然纹理和色泽,整体感觉简约而朴素。
12
麦秆剪贴
麦秆剪贴又叫麦秆画,是将麦秆制成平片或麦秆丝后,利用其本身的光泽、纹理,及熨烫之后形成的深浅不同的色彩,拼贴成各种国画形式的图案造型。
麦秆剪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全国多个地区都有生产。而湖北的麦秆剪贴工艺主要分布于仙桃地区,也叫邓氏麦杆画,大致形成于清同治年间。
仙桃麦秆剪贴,构图主要以湖北当地的荆楚文化为背景,擅长宏篇巨幅,风格精细写实,造型充满立体感,刀痕烙印线条明显。
看到这里,大家对湖北传统工艺的历史脉络有了基本了解,那接下来的问题是,这些工艺的现状如何?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工艺与非遗艺术,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但在今天的传承与发展却一直面临瓶颈。湖北的状况当然也不例外,那具体面临着哪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
这些问题宝哥哥回答不了,但宝库匠心馆馆长叶柏风可以。
馆长说
叶柏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