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发源于陕西秦岭的黑龙口,注入汉江。淅水、淇河、滔河在淅川境内与之汇合。丹江全长公里,是汉江的主要支流。丹江是淅川人的母亲河。特别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在淅川县域内形成了一望无际、烟波浩渺的丹江口水库,并自淅川陶岔渠首出发,自流千里,滋润着华北大地,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
悠久的通航历史
古时候,丹江叫黑水,也叫过粉青江。据说,夏时洪水遍溢,尧的儿子丹朱带领乡亲们对黑水河进行治理。丹朱因劳累过度而牺牲在工地上,人们为纪念丹朱,把黑水改名为丹江。现在,淅川县老城镇石门村境内,还有丹朱坟存在呢!
旧时,由于陆地交通不发达,人们交往主要靠水路运输。丹江是中原重要交通航道。西到陕西龙驹寨,东到湖北老河口,顺着汉江,又可到达湖北的荆襄、武汉。我国最早的地理书籍《禹贡》,曾记载了荆州贡赋送达冀州的路线:“浮于江、沱、潜、汉,逾于洛,至于南河。”《禹贡释地》对这条路线的解释是:“自长江溯汉水而上,至老河口入丹江,至商县,陆行约百里至卢氏,顺洛水而下,达黄河!”《禹贡》成书于战国时代。据此记载,丹江在战国前就通航了。
秦汉时期,丹江是江南人民通往古都长安的要津,后来通航时断时续,唐代中后期,地方藩镇势力阻断了淮河和汴河的漕运,朝廷不得不利用丹江航道传输江淮地区的货物,河运又繁荣起来。宋代欧阳修曾撰《通进司上书》,建议造舟车利用丹江航道。以后由于宋金长年交战,明末起义*屯兵此地,频繁的战争导致丹江航道时有间断。清朝康熙年间,湖广总督丁思孔主持修复航道,利用航道运输襄阳的存粮接济陕西。这时,丹江的航运达到空前的繁荣。主要码头有淅川县城(指老城)、荆紫关、白亭街、马蹬、李官桥。丹江河上,千帆如林,百艇接樯,异常繁荣。
民国时期,*府不注意修复航道,作为以船为家、以水为命的广大船民,过着朝不保夕的牛马生活。当时,淅川流传着这么一首歌谣:“船家胸口三把刀:河霸、土匪和暗礁。船家面前三条路:挨饿、淹死、坐监牢。”广大船民称丹江河道为“黑河”。即河上土匪多,河霸多,捐税多。当时,最大的船行有三家,分别是荆紫关的凌老四(船帮头目),淅川县城(指老城)的郭老婆(江湖诨号),李官桥的金玉楼(红帮会头目)。这些河道霸头,都是船民的吸血*。现在,丹江岸边岩石上那光光的脚窝,印证着船民们的艰辛。
20世纪40年代以后,随着陇海铁道、焦枝铁路的修复和各地公路的贯通,丹江航道变得冷落萧条,上游航道基本堵塞。解放后,举世闻名的丹江大坝建成,丹江两岸的李官桥、埠口、马蹬、老县城等繁华城镇相继搬迁,辽阔的顺阳川、板桥川、淅川三大川系,变为一望无际的水域。丹江航运又繁荣起来。目前,丹江通航83公里,大中型客货轮日夜穿梭于江面上,成为中原最大的优良航道之一。
灿烂的古代文明
早在夏商时代,丹江流域就已经有人类居住。盛湾下王岗遗址的发掘更是把丹江的历史文化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著名的楚国始都丹阳就在如今淅川县老城杨山村附近。楚国国姓为芈(mi)姓,熊氏。其先祖为黄河流域祝融部落的一部分,原定居在楚丘,因此被称之为楚人。商朝中期,祝融部落分为八个分支,开始外迁。楚部落就是其中之一。大约在公元前年左右,楚部落在芈(mǐ)季连的带领下,率领族人自陕西凤凰山山麓出发,沿着丹江顺流而下,开始进行战略转移,并最终定居在丹江与淅水交汇的丹阳定居。公元前年,“熊绎当周成王时,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摘自《史记?楚世家》)。这就是楚国纪年的开始。
关于丹阳的地理位置,史学家多有争论。但是,随着淅川大量楚文物的出土,“淅川丹阳说”逐步成为主流,并被专家和世人认可。那么丹阳故城究竟在哪儿?古时候,山南为阳,水北为阳。丹阳应在丹江之北。据史学家白寿彝先生考证:“(丹阳)位于今陕西、河南和湖北三省交界之处。丹水与淅水合流,进入汉江上游,与荆山山脉连成一片”(摘自《中国通史》),这个丹水与淅水交汇的地方就是现在河南省淅川县老城镇杨山村前面的双河镇遗址。丹江口水库蓄水后,丹阳故城遗址被丹江水淹没。
楚国以淅川丹阳为中心,逐步向汉江、长江流域发展,最终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战国七雄”之一。楚国自建国到灭亡历时年,在淅川丹阳定都有年左右;楚国42位国君,有18位国君曾在淅川丹阳生活和工作。
丹江航运的繁荣带动了丹江两岸的繁荣。加之背靠商雒险地,南可窥荆襄,东可下宛、洛,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秦晋伐鄀”、“秦攻楚,取析十五城”、“秦胜楚于丹阳,取屈罔,得汉中”(丹阳,在今淅川丹江湖下)、“宋孟琪败金兀仙于岵山”等战事亦发生在丹江。
丹江两岸有名的故城有丹阳城、定阳城、永安城、老县城、兴化城、马蹬城、白亭、罗城和龙城。“在百米深的人造海底,沉没有古城。石砌的城堞,石铺的长街,以及石门楼前的石狮子,都在轻波细浪中横斜着……”(出自碧野《人造海》)这些优美的诗句,写的便是龙城。龙城西北望埠口,隔河望下寺。在下寺的山岗上,发掘了25座楚墓群。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楚国宰相令尹子庚墓。该墓群共出土珍贵文物余件,大部分调往郑州和北京珍藏。其中编钟、排箫、列鼎、甬钟等是国家文物局首批禁止出国展览的稀世珍宝。
许多历史名人在丹江两岸,留下了不朽的篇章。屈原登丹江岸边的岵山,观丹阳之战遗址,回郢都后写下了悲壮激昂的千古名篇《国殇》。这一历史,由屈原的诗句“低回夷犹宿北岵兮”(出自《抽思》)可以见证。唐朝诗人元好问在淅水与丹江交汇处,观两河相遇的磅礴气势,写下了《马蹬驿中大雨》一诗,其中“万壑千岩一雨齐,先声喷礴卷湍溪”二句气势壮观,气魄宏大,堪称千古名句。《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游丹江岸边的香严寺,写下了“倚锡静眠松下石,煮茶闲诣花间泉”(出自《寄香严海仙上人》)的优美诗句。位于丹江水库中的龙巢寺是欧阳修幼时读书的地方,明朝彭凌霄主持重建龙巢寺,并写有《重建欧阳文忠公祠》一诗。
自古以来,丹江两岸,名人辈出。商圣范蠡出生于丹江岸边的三户城。南北朝的史学家、《后汉书》的作者范晔,东汉哲学家、《神灭论》的作者范缜,均出生于丹江湖下的埠口。现在,丹江岸边,还留有“范氏九冢”。明朝礼部侍郎彭凌霄,出生于丹江岸边的三里桥东侧。这些名人,为丹江平添了许多光彩。
优美的自然景观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顺阳川、淅川、板桥川等三川平原都被丹江湖所淹没,水域面积多达平方公里左右。丹江水比长江水清,比桂林水深,冬不严寒,夏不酷热,一年四季,碧波荡漾,群山环绕,湖光山色,融为一体。库区水域最宽达20余公里。轮船在蓝蓝的水面上飘动,静静的,前不见岸,后不见山。呈现在你面前的,只是瓦蓝瓦蓝的一望无际的湖水。在轮船上观景,如同在平静的海面上观海。烟波浩淼,水天一色,令人心旷神怡,给人以无尽的乐趣和精神享受。
淅川美,美就美在丹江水。八百里丹江,舞动着优美的身姿,破千山,纳百溪,汇成浩荡巨流,形成了烟波浩渺、水天一色的丹江口水库,被誉为是“流动的黄金海”、“内陆的太平洋”、“中国的阿斯旺水坝”。自笔者发稿时,勤劳、智慧的淅川人民正在建设环丹江口水库旅游公路,打造丹江湖五A级景区。我坚信,美丽的淅川,大爱无疆的淅川,在丹江的滋润下,一定会越来越美好!
(此文刊发于年1月18日《河南日报》(农村版),年4月27日、4月29日《南阳晚报》连载,笔者发稿时有修改。图片有淅川摄影家协会、光影中国网友情提供使用,在此表示感谢)
作者简介:田野,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南阳市作家协会理事,河南省五四文艺奖获得者,南阳市五个一文艺工程奖获得者,淅川县文联副主席,淅川县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刊发作品余篇,《读者》、《意林》签约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放歌走丹江》、《坐禅谷禅韵》;长篇小说《泪落水中化血痕》;参与主编《魅力淅川》丛书(六卷),撰写的《北京,不渴》微电影剧本拍摄后荣获国家林业部“十佳影片”。约稿
淅川田原创不易,打赏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