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回教文化史料
王静斋王静斋大阿訇王静斋,名文清,以字行,回族,天津人,中国近现代著名伊斯兰经学家、著作家、翻译家、学者,与达浦生、哈德成、马松亭并称中国伊斯兰近代史上的“四大名阿訇”。其翻译、注释的伊斯兰典籍《古兰经译解》在海内外享有崇高声誉。
著作首推《古兰经译解》,历经0余年潜心译著,四易其稿,先后以文言文、经堂语、白话文翻译出版甲、乙、丙本3种不同文体的《古兰经译解》。其中丙种译本附有“略解”、“附说”及条注释,深受海内外穆斯林信赖与欢迎,被视为最实用的汉译《古兰经》之一。
王静斋的其他译著有《回耶辨真》《中亚字典》《中阿双解新字典》《欧母代序文》《选译详解伟戛业》《真境花园》和回忆录文章《五十年求学自述》《我之译经小史》以及《中国近代回教文化史料》《发扬伊斯兰文化之必要》《巡礼游记》等。
中国近代回教文化史料
中国自有回教,即有回教文化。因回教自有史以来,即与其文化相表里。回教一离其自来之文化,定必失其本真。而文化一离回教,亦必非回教文化。所以回教在中国一千多年,终未脱离旧有的文化。时至今日,回教文化在中国是消是长,这实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回教文化先由波斯传到中国广州,而福建,而浙江,而云南,而西北各省。在福建泉州有工程宏大的礼拜堂。在杭州有巍峨壮观的凤凰寺。此两处的建筑虽不及广州光塔寺伟大,然以观其形式,则深信当年这些座大礼拜堂不仅供人进内礼拜,且是回教文化的渊教,只因年代远久,而致早昔文化遗迹一无所存了。其可供后人凭用的,仅有山东济宁的西大寺。清末常老阿訇在该处讲学,学员百余名。两人一间宿舍,连亘数十栋,迄今数百年,旧物尤存。两国回教文字惟波斯来华最早,阿拉伯文的大部典籍入中国还在波斯文以后。印度的“伍尔都”文和土耳其文,在中国从未盛传。早先在中国所盛行的波斯文书籍,计有史乘、天文学、圣谕录、认主学、伦理学、动物学、植物学、字典等等。金陵刘介廉公的《至圣实录》即脱胎于波斯文的《台尔折麦慕索法》(著者为谁,因序文遗失,无从查考)。波斯学者娴于天文学,当年在中国天文台,每逢发生难题,即约波斯学者来解决,故波斯学者在当时颇为我人所器重。自波斯人离开回教嫡系,归入石阿派之后,彼我的关系渐渐疏远,而我人与印度同仁日益亲密.所以在近六十年来,波斯文的大部分书籍,统来自印度的“特里”等处。除波斯文的书籍以外,更有不少阿拉伯的文法书、认主学、圣谕录、波阿字典、天经解注、史科、天文等类。中国回教文化界所读的各类书籍,大都属于舶来。在我国人自著的,先是常老阿訇在济宁编辑的《米诺哈志》,至于云南马智本阿訇的《机密押》(波斯文法)和某些教法书(阿文的),仅可认得为摘录,非属著作者。此外,在今代的阿文译者,当推马坚(子实)所译的《论语》为第一。中国回教文化在先年有两大支流:一是陕西,二是甘肃。云南人多负笈陕西,四川人多负笈甘肃。而今云南人多就本省求学,四川人亦受当地阿訇栽培。所谓陕、甘大支流,而今只有甘肃学业昌盛,阿林济济。在陕西方面仅有一位硕学阿訇刘遇真(现年八十余,可谓硕果仅存)。华北学者负笼西北的,在早年只有故都的王守谦老阿訇,在清末只有天津的萧德珍,其余皆在北方求学,无人涉足西北。查北方的回教文化,单从河北一省说起,约有两大支流:一为“沧州李”,二为“北钊李”(按“北钊村”在北平南永清县境)。河北省知名阿訇,大半属此两家门生。现下,“沧州李”叔侄十余人,尚在遍处讲学说教;独“北钊李”已于十年前根本消沉了。二李以外,又有王门(即北平王守谦老阿訇一派)、海门(沧南海全老一派),其他各省亦颇多学者。试择素为一般所景仰者分省列举于左:河北省(一)“北钊李”:“北钊李”在亡清乾嘉年间,由李二爷起极享盛名。其长子为李二爷,孙为李大爷。李大爷有子三人,其仲即余师二爷(讳恩荣),继承其列祖之遗教,遍处讲学。在未满四十岁以前,因时运不佳,曾徒步出关,奔奉天,过吉林,到黑龙江属黑河地方,在该处讲学历三年之久。归黑后,天津清真大寺来聘,自是以后学运亨通,桃李盈门。惜其病逝后,师弟不大务正,“北钊李”家之盛名,不复闻于当世矣。尝闻当年的李二爷不只热心讲学,而且致力于传道。所谓“道”者,在回教中指为澄心养性的工夫。当年从此公学道的弟子,在余所知道的只有武清县的钱四阿訇和我业师于勉翁。此见当年的老阿訇除教讲学外,更在养性上用工夫。(二)“沧州李”:“沧州李”自亡清道光年间的李四爷开始,名震华北。其长子李大爷(讳冠度)的学业较此老为卓越。冠度公的长子名正光,聪明见解冠绝一时,赋性洒脱不拘小节。因停妻再娶,冠老闻信大怒,从此表示与之断绝父子关系。正光阿訇,乃只身走出山海关。先到锦州,当地礼拜堂执事人久闻李公盛名,因聘为锦州教长。李不识汉字,与该寺义学塾师某氏约妥,彼此交换知识。无何,某塾师学得无几,而李公竟读五经四书及各家古文矣。厥后李公赴奉天,任该处南寺教长,招生徒数十辈,从事讲学不遗余力。当地有《白刷伊利》一经(天经解注之一种),人多不解,李公独能连贯熟读,时人目为天才。李公个人亦意殊自得,寄抄本于乃父。冠度公接到此项抄本,展间内容,见有正光君自标之小字解文,乃不禁喟然叹日:小子真奇才,我实不如也!物我以其无端停妻另娶,恼恨至终。光绪十五夏,正光搭木舟赴津,中途落水,尸身终未捞获。正光君兄弟三人,同属阿文教授家。正光有子三人,长子为雷氏所生,名希真(外间流称李顺阿衡),在北方回教文化界久居重要地位。阿文以外精通波斯语,于各项学课比较一般庸常另有独到处。北方各地阿訇多已先后凋谢,刻下只有李希真为正统派,此为北方阿文学界全体所共认。希真之三弟(明真)为其庶母穆氏所出,少年英俊,具有乃父遗风,不幸早逝。其子现从伯父求学,闻亦可造之料。(三)海门:海氏为沧南孟村丁庄老户。由海四爷开始,迄今以有四代。海四爷幼小时,家道贫寒,后从丁庄民大平老阿衡多年。海老志趣超群,努力求学,不落人后。年三十学武[成?],各地争相来俜,讲学说教遐迩威钦。海四爷有子名思福(字全五),即名震华北的特殊阿衡海大爷(先严从此公十余载,余亦受此老栽培三四年)。全老有子二人:长子宏鎏,次于宏源。海全老的聪敏睿智超过侪辈,为同道之翘楚,堪称回教文化界空前人物。年十八,膺任平东三河南寺头村教长职。因袭父职,学员多属师兄弟。五年任满,辞职归里,赋同经年,闷极无聊,欲购大车贩卖粮米。此时沧南曹庄来聘,自是以后继续设择于冀省各大城镇,先后六年之久。享年八十余。此老得见印版西经最早,因经济力充足,亦肯于出重资购阅。故都的王友三先达,购到波斯来的《济密押》一部(伦理学),只因不甚懂得波斯文而转售于海全老。《济密押》和《伊哈押》(阿文的,现在英、法文已有此书的译本),同属西土先达“安迦里”公的杰作。早年,在中国有波斯文《济密押》抄本,因失去序文,人多误认为是《伊哈押》。自海爷得到王友翁让给的印本《济密押》之后,始知前所认为的《伊哈押》缺序抄本,乃是《济密押》。未几,全部阿文的《伊哈押》来华,海老首先购到。据称:自得到此书后,连次读过七遍(海爷的高足刘绪魁老师,闻亦读过五六次)。此外,若四厚册的《鲁候络白雅尼》(天经解注),在北方为冀南的宋老阿衡购该最早,海爷见此经却在宋爷以后。彼时各阿衡皆以读此经为快,只因其价过昂(合当时小制钱一百千),无力购阅,深以为憾,天津华商王某出资购得一部,以供寒苦阿衡参阅。其时本教富贾穆文甫先生,亦出大宗款项购到不少大部西经(王、穆两家的遗泽,在鄙人是已然沾润过的)。印版西经在华北肯于出资扶助本教文化的,当以天津王、穆两家为首创。其后凡是文化开展的各大礼拜堂,多有由公家或私人出资购进的印版西经,供人随便取阅。这一点亦算是中国回教文化进步的表现。在北地,印版西经最多的阿衡当推海全老,其次即天津的王溪老(王小溪之先父)。海老品端学粹,貌亦非凡。昔年曾设铎于故都教于胡同。海老严守教规,虽稍末问题亦必不忽视。本教原有《尔林台尔林》一书,记学者应守的礼仪,在海老向来是实地履行。吾侪以海老为典型,亦注意严守。惜今之学员、教师,有终身未尝涉猎此书者,良可叹也!居恒不好多言,遇事则词锋甚锐。排难解纷,尤为特长。重口德,戒诬蔑。对教中新旧问题观察明确,而向不对席常公开发表。说教端赖正当典籍,从不逞意气,颠倒黑白。此其一生之特长,余不多述。(四)王门:故都牛街有王老师傅胡同,即名驰海内故阿衡王四爷(守谦)的居住地。王老的父亲是一位学问平常的闲散阿衡。生二子:一为王四爷,二为王九师傅。王四爷幼时自恃聪明,不多潜心求学,王老虽百般督责而不听。厥后被迫无奈,往赴陕西投名师,致力于学业。历五年,返回故里。经王老一度考试,答非所问。王老知子学业未成,促其再在陕西。濒行,奉父命横卧寺内大殿前,由王老把王四爷当作死者举行立站礼。借此坚决表示视子殁亡,且讽示学而无成不得生还。王母以子离乡六载,归来未久被驱走,而与王老发生口角。王老说:“我向以学不如人为可耻;而今小子学业未成,我则引为心病。不如促其再去求学,异日学成归来,为教兴学,光大圣道。有子无学,要他何用!”王母语塞。次日守翁辞别双亲,洒泪而去。二次到西安,加强求学,人夜预备次日课程。时当冬令,每经困盹,即把浸有冷水的手帕置在头顶,借止睡欲。久之,脑部受损,嗅力已失,故守翁终身不知香臭。经这次努力攻读,学业大进。口里后,王老大喜,贺客盈门。先在首(都)讲学。其在“陕西所学,以“尔戈懿代”(认主学)为最精细。余如论理学、一继承学等课程,亦颇有心得。当时,北方之学者于“尔戈懿代”一课多无深造,故守翁独以此道压倒济辈。著名阿衡若沧州刘辑五君(别号“刘二棒子”,因其秉性直爽,故名),每遇守翁,则退避三舍;守翁问难,在刘老从不敢应〔樱〕其锋。守翁交际甚广,清朝王公大老多与此翁相过从。亲友遇难题,常由守翁代为解脱。乃弟王九师傅少年时代好与地方土棍为伍,狐朋狗友,不时闯出大祸,因此被羁于囹圄者非止一次。每逢遭祸,全由守翁代为设法求释。王九师傅身材高大,貌亦不凡,余幼小时曾得一观此公丰采。守老讲学时,有此公照料一切,学员无人敢于懈怠。学员中有回履祥、李长泰、“论遇李”、于长荣等位先达。彼时王门师生,与“沧州李”和“北钊李”鼎足三分。二李对守翁尊敬备致;守老对二李亦特别景仰。此见前代学者以文会友,无所嫉视。守翁有子名振益(字友三),风流脱略,不染俗气。学业不及守翁,在普通阿衡中亦属上选。友翁有堂兄王七师傅,其子名阿衡王宽(字浩然),从刘辑五阿衡于故都东北——密云县、大阁等处。毕业后设锋于平西瘃州,既而密云。无从展其所学,经年苦闷,徒叹奈何。光绪甘年前后,膺任故都前门外省帚胡同礼拜堂之聘,自是之后,声名大振。此时王九师傅将然去世,王友三君在牛街当权,对内对外俱有相当威望。光绪甘X年,浩然赴安加巡礼,便中游埃及、土耳其等回教国;晋见土皇,蒙赐印版西经十余部。归国后设清真学堂于北平牛街,设阿文大学于牛街大寺。一方面提倡国家普通教育,一方面发展回教新旧文化,双管齐下,收效极大。在中国回教文化界造一新纪元,厥功甚伟。后来成达、伊斯兰[师范]等专门阿化学校相继林立,未尝不是袭浩然阿衡的旧业。浩然之有功于中国回教文化,自属不可泯灭之事实,后起者当永远纪念不忘。浩然阿衡为国为教颇具热忱,轻财重义,不记小过。在外观上看来显是富家翁,其实经年被穷所迫,在眼轮流入典铺。办学务自行筹款,官家不助分文。如此常年支持.直到山穷水尽乃止。其任劳任怨、艰苦卓绝之精神,实在是值得我们颂扬,可供我们借镜的。(五)、“刘河间”:河间府的刘五爷与沧州的李四爷、北钊的李二爷、故都的王守翁同一时代。刘老著《阿文七律》,颂赞穆圣,为中国国教文坛上极有价值的杰作。北地各礼拜堂每届封斋月,夜礼功拜时,便中诵此律赞者、迄今不乏其人。文辞之结构虽未尽惟妙惟肖佳境,亦无疵可指。在中国阿衡中有此空前佳著,已属难能可贵了。刘五爷有子名世口,外间统称为“刘二爷”。余生也晚,未曾会见此公。刘二爷长子在平南张家湾设锋,余曾见过一次。光绪二十五年,余从于勉翁求学于河间时,有一次刘府办喜事,棚内悬挂其祖若父所受之锦幛,古色古香,世所罕见。是诚前代耄老鼓励回教文化界一种表示也。(六)穆兴恩:河北省杨村人,为沧县李四爷最得意的高足。李老设铎于天津南大寺时,学员三十余名,穆老独居一室,不与同学相往来。李老每逢考试学生,自下而上,迨众生皆瞠目无所答时,方责成穆老作解答,故一般砚友无不心眼。只因个性过深,生平绝少挚友。晚年传学于平东三河南寺头村。学员二十余名,李魁璧在内。其对于阿、波各项课程上之精细,绝非其他学者可与伦比。因天性便直,有“黑脸包公”之别称。平时多沉思,寡言笑。对学生督责严厉,处处讲求礼节。晚年设择于南寺头村时,因纠正教务之旧误,颇遭一般下愚反对。执事人要求从缓改革,穆老不可。有少数暴徒欲于穆老以不堪,执事再来进言,穆日:“先前的错误,今既明白,则此后不能再事糊涂。”执事人惊骇道:“事急矣,请移住我家度过今在何如?”穆不可。赖主保佑,一夜安然度过。次早穆老雇车运物赴通县,而该村人无一应者。结果经学生由夏垫镇雇到轿车两辆,匆匆离去。自是以后,各方认定穆老为新派。于是谤言四起,无处来聘,但穆老始终不为环境所屈服。后来常居天津巨商羹香甫宅,与二三同志研究学问。(七)李德明:俗称“李八阿衡”,津北杨村人。寄居海河排地,为李冠庆大阿衡之门生。敏而好学,诲人不倦。中年以后,因与穆六爷兴思表同情,至为一般人所摈弃。晚年恢复旧道,改变初衷。李老天性慈祥,语调温和。讲学传教,不遗余力。知识宏富,于法学一道,特别精细。当落魄奇穷时,亦隐居于穆香甫宅。其时穆宅住有三巨头:穆、李二位外,又有李正光。穆宅藏书千数百函,正光居暇时浏览殆遍。无何,穆、李相继物化,德明阿衡独存。此时穆君香甫势衰,又数年病逝于本宅。(八)杨敬修:字仲明,天津海下新城人。幼年从张九阿衡在本乡求学。张因其性情倔强,不欲造就。年长改从“梆子大爷”,又从李正光。因其具有过分的聪明,人多呼为“杨才子”。名刊专门阿文学员之内,而特别追究汉学。年满三十而读遍各子书。以善于八股文章,按月投考天津书院,与现下湖北教育厅长时子周先生同年。清末宣统年间,在故都倡立教育会,与已故马邻翼先生抗衡。民二王浩然阿衡成立中国回教俱进会,杨随匿迹故都,从此不言办会矣。杨有《四教要括》、《中阿初婚》等著述,久已风行海内,,脍炙人口。近几年来,得太原马君图先生之资助,从事翻译古兰天经。文笔古奥,义亦彰显,可望蔚然成为大观。闻已脱稿过半,何时问世,尚不可知。(九)李魁璧:此公沧属杨三木人。现年已满七十。幼年求学,先从李正光,后从韦大爷(北平牛街人,王四爷之高足)。博通汉学,阿文知识不次于李希真,与杨仲明、李希真为华北之.“三杰”。论谈吐,较杨、李二位高出一筹。在北地回教文化界久享盛名,堪称特色人物。(十)冯芝兰:沧南孟村丁庄人。幼年求学,先从李正春(正光之弟,现尚健在)、海河刘二爷,后从海全老.阿文与波斯文以外复娴于旧国学。熟读《列国知》。口如悬河,令人耳闻厌。北方之学者,能通国学者,杨、李以外首推马芝兰为第一。上一代的人物,以王四爷父子为最通国学。海河刘二爷、沧南海全老、业师于勉翁,于国学上造诣亦深。除上列各位外,多专读阿、波两国文字,兼识汉文者绝少。(十一)吴三爷:在李四爷时代,沧州北大寺的吴三阿衡为新派中最有学识的。只是李老向历瞧不起吴君。有次吴老赴宣化,道经天津,适李老设铎于南大寺,李老约请吴三爷于聚礼日在南大寺作讲演。吴老乘此千载难遇之良机,尽量发挥,历述新派与旧派同一信仰,毫无差别;两方面所不同的焦点,其芊芊大者,即为死者作祈祷时,脱去脏鞋与否几项问题。经这次讲演,李老对吴君佩眼之至,且逢人便言“莫谓新派无学者”。自是以后,旧派方面有许多人对新派的印象突然好转。海全老向不攻击新派,故新派对海老极端爱戴。每遇旧派论新派在信仰上较有出入,则海老必加驳斥。因有这种情形,在不明事理的人,亦指海老为新派。平情而论,海老这人最重理论,谈不到什么派别。(十二)“檀乡蔡”:河北省镇定属檀乡蔡家,几代阿衡统是新派方面铮铮者。清朝庚子以前,业师于勉翁设铎于宣化北寺,当时蔡XX在该处北寺讲学。蔡君年在三十以外,为新派中最漂亮的人物。于老好学成癖,但是素不服人。与蔡君时相会面,而始终不谈学问。一日,同乘轿车赴郊外有事,彼此谈到理学,蔡君不加思索地发表一篇极长的理论,于老闻之暗自心折。归寺后对学生们说:“我与北寺蔡君同事年余,而我以其青年寡识,常背地呼为小蔡。我今日方知此人学业出众,不可轻侮。’言尼则对众学员述蔡君所言。由此以后,于老对蔡君异常恭维。于老的重学爱才,蔡君的以学服人,这都是我辈后学应当置为模范的。(按:上列蔡。吴二公均已先后去世。(十二)曹XX;曾为沧县北大寺人(外间多称为“曹八爷”)。学业从不及当年的老吴三爷,而今代新派阿訇中堪称第一。往年曾赴麦加巡礼一次,归来携回西经不少,学业因以越发进步。曾设锋于沧县、热河、张垣、泊镇、济南等地。于讲学传道,颇具热心。至于品行方面,尤为一般所称赞。惜旧派方面多不重视。(十四)刘品一:刘是沧县北大寺人,世袭该寺“以玛目”。其某代老祖,即华北新派的先河。刘氏家藏有阿文中堂一帧,是当年通州张以玛目为乃师(即康熙年代沧县北寺刘老者)祝暇时所作。笔力挺劲,辞义不凡,颇足以表现早年回教文化之昌盛。品一阿衡现年不满四十,个性古怪,气宇非凡,学力如何非我所知。论品性之正直,堪称一时无俩。十年前任泊镇阿衡,因见该地教务衰败,无法整理,仅留一星期,乃辞职归里。田地无多,贫不能自给。一家老幼六七口,迫不得已而自制馒首、锅饼,由二子赴市叫卖。邻里见其奇贫,助以财物,而他却拒绝不受。有时全家无晚餐而忍饥度夜。如此淡泊明志的阿衡,遍观全国,询属风毛麟角。山东省(一)二常:山东济宁的“常爸爸”(惜忘其名〕,原籍*。清康熙年间,其父进贡于清廷,事毕未返,辗转到济宁,落籍是间。常老自幼聪敏过人,及长攻读阿文,兼研波斯语。其时波斯文虽盛行中国,而因缺乏文法书,只赖口传心受。常老因以煞费心血,自著《米略哈志》(波斯文法)。此书一出,人手一编,置为波斯文人门的捷径。至今在中国文化界,依然列入正式课程。济宁先有东大寺,常老即在该寺讲学。另辟著书室,经历代执事保存二百余年,后被毁灭。常老在学问道德方面,冠绝当世。肖小设谋暗算,层出不穷,最末,贿买当地无赖刺杀常老。吉人天相,未遭*手,事后移居西寺。地方回教巨商约计十三家,号称“十三怪”,平素对常老无不恭维。至常老移居酉寺后,各巨商集重资扩展西寺。大殿、讲堂、学生宿舍,大小二百余间,不数月完全落成。学员百余名,一般认为开创口教新派的含蕴善是其中一位。山东阿衡,在先年除济宁“常爸爸”以外,另有一石庄“常爸爸”,品学亦甚超群。二常以后,学者辈出。(二)唐丽茂:生在亡清同光时代,是去年在济宁殉难的王恩荣阿衡的外祖。(三)黑五筛海:临清人,与故都王守谦老者同一时代。设择于故都有年。幼时愚滞呆笨,百读不悟。及长,经过一度奇遇,则于已往读过的课程豁然贯通。“筛海”是一句阿拉伯语的译音,通俗称道高德重者为“筛海”。若《永庆升平》上的回觉正人多称为筛海。黑氏老人德性高超,故有此称。(四)“遗遏李”:李老原籍山东德平县李家寺人。幼年求学,后从过王守谦老人。李之为人诚恳无欺,生平只知好学,不问其他。簇新的衣服,不时用以拂尘。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故有“激遏李”之浑称。于各项课程,凡精微处,别具只眼,发前人之所未发,言他人之所未言。论相貌不外一乡间老农:谈起话来,颇多独到之见。李老以得名师传授,于认主学的《买格帅德》一书极有心得:此书在旧派方面认为很不切当。光绪二十X年,沧县的李守真设锋于通县大寺。穆紫光家有事,请到各寺阿衡会聚。彼时,故都三十余专阿衡,山东人居十分之八九。本河北省人除北平王氏父子暨韦大阿衡外,从不多见。所以自古山东阿衡在故都颇占势力。清末,自马万德发轫聘到李希真任东四牌楼阿衡,聘到李朝真任教子胡同阿衡。“沧州李”向来是小看山东阿衡的,对于传授《买格帅德》的人们尤为轻慢,甚至加以攻击。这是河北派对山东派素不联合的一种原因。(五)回履祥:回老是山东某县赵家庄人。自求学而至传’学,五六十年之久,多在北平。幼年求学,从过王守谦老人家、临清的黑五筛海,为山东派阿衡中学业充实、极讲外场的一位好老。当笔者入故都时,著名的老阿衡只有韦大爷(在德胜门大关)、回履祥(在后门什刹海)、“邀遏李”(在西城粉子胡同),其余若王守谦四爷、黑五筛海、李长泰等均已去世。自来京派的阿衡(即久占故都的),不为天津教众所欢迎。而天津派的阿衡(即轮流在津讲学的沧县等地阿衡),亦不为故都教胞所重。海全老由安静轩的介绍,任教子胡同的阿衡,是为数百年来未有的创举。北平的王守谦任天津北寺的阿衡,亦属打破旧记录。山东派的阿衡被聘到天津大寺的,自回履祥阿衡开始第一位(时在光绪甘五六年),其次即山东禹城县金家庄的金连荣老师。任天津北寺的先是于勉翁业师,再有王长庚(宿魁,山东恩县人)。在南大寺方面,只有济南*庄的法阿衡(别号“先学”)。除此几位以外,山东阿衡被聘到津的极少。(六)于勉斋老阿衡:讳志诚,山东恩县满庄人。幼年求学,最初从其先君(讳长明),后从北钊李二爷。曾设铎于北平禄米仓、什刹海、平东北务、大厂、陈辛庄、宣化、北平教子胡同、前门笤帚胡同、天津北寺、平南安育、河间等处。于老的天资甚好,只是在求学时代用功不勤,而致讲学伊始,于各项课程不见得怎样充实。先是继老阿衡之任,在故都什刹海讲学,学员方面有王长庚诸人(王原是老阿衡的学生)。后来,由教子胡同升任宣化南寺,出重资购到大批印版西经,从此加紧追求,历五年之久,学业得以长足进步。最纯熟的《沙迷》(法学书之一种,共五巨册)、《伊哈押伊》、《穆圣史》(读此以后,可对穆圣一生事迹了如指掌)、《筛海迦代》(天经注之一种)。余从此老求学,是在亡清光绪二十三年。彼时余年十八岁。师弟(少斋)小我三岁,天赋聪敏,人极韶秀。于勉翁中年勤学,诲人不倦。余从此老前后十年,若故都前门、禄米仓、河间城、安育村(两次)均有我随往,末次在安育举行毕业礼。余从于勉翁如此之久者,是因此老容我反复问难,非若泛常老师只对学员打官话,无灌输卓识之诚心。于老的功修超乎一般阿密之上。在河北省阿衡中只有海河刘二爷夜起礼拜(每夜举行一百三十拜副功)。在山东派阿衡中,只有于勉翁一人。无论冬夏,夜半起床,经过沐浴,举行“台罕朱代”。冬令睡卧向不解衣,所为便于夜半复起。礼罢“台罕朱代”,一边饮茶,一边阅书;继而诵天经若干章;黎明唤起各学生,列班举行晨礼。经常如此,数十年如一日。于老对于国学上颇有研究。与本教大老官,若王廷相(字梅岭)、唐承烈(字冕周)、哈锐(字退轩)过从甚密。当那时代,专门读阿文的阿衡,百无一人兼识国文。于老不惟汉学知识宏富,且事事讲求礼貌,谈吐儒雅,举止沉静,所以一般同教士大夫喜与交接。清宣统末年病逝于本乡,享年六十X岁。(七)张殿安:X县张家寨人。与禹城金庄金五阿衡(讳连荣)同学,在知识方面比金君尤其充实。闻亦“摅呙李”阿衡高足。平生仅在鲁北一带村镇讲学。于各项课程一概纯熟。热心教读,学员皆感满意。余耳闻此老有年,惜未获一见。今已去世二十余年。鲁北同道至今提起此人无不交口称赞。(八)米德文:字焕章,鲁北老米寨人。幼年求学,先从于勉翁,后从“遗遏李”。学问渊博,思想正确。于国学一道,具有深刻的研讨。余之往常译经,得此公之助不小。传学二三十年。除正课之外,且娴于遗产分配学和《买格帅代》一书,闻系得自“鼠通李”传授。现在故都崇文门外讲学。为今代山东派阿衡中一等人物。(九)韩统文:字礼堂,禹城韩家寨原籍。求学时代,先从“邀遏李”,后从金老师(讳连荣)。清末设锋于故都剪子巷、前门外笤帚胡同,后在上海日晖港清真别墅讲学二十余年。端厚笃实,极为南京蒋氏昆仲子侄所敬重。(十)周怀清;周是济南南寺人,为曹八阿衡最得意的门生。品学兼备,素孚众望;沉着文雅,不涉粗俗;传教讲学,竭尽全能。先设锋于济南,顷闻已升任沧县北大寺教长。河南省河南口教文化,早年在开封最盛。东灵寺向由外省聘请校长(兼教长)。大名的宋阿衡,临清的洪五阿衡,北平的王浩然、张瀛仙等位,均在该寺服过职务。在开封还有个善义堂,是陕西人特创的专门宣传文化的机关,阿衡多由陕西聘来,学员亦多西北人。民国十年以后,该处有座礼拜堂,人都称它“文殊寺”。在民国十年前后本人到开封的时候,属这文殊寺里附设的阿文大学最昌盛。阿衡先是马广庆(字做吾),后来又请到西北的马阿衡(别号“锅干马”),学员为数很多。开封以外当以桑坡开学最盛。清化、怀及、郑州、许昌、驻马店、洛阳、周家口等处全有专门阿文学校。河南的阿衡很多很多,在我知道的,不过是常听人提到的几位:老派方面有洪宝全、马长清(现在郑州讲学,年已八十余)、赵云卿(现在桑坡讲学);新派方面有马广庆、尚希贤等位。这全是在河南久负盛名的大阿衡。江苏省江苏在先年止听说有刘智(宇介廉)一位。此公著有《典礼》、《性理》、《至圣实录》等书,不下二百余种。已出版的少,未问世的多。轮到现下,在江苏最著名的阿衡,当推哈德成、达浦生二位。其余尚有谁氏,没听说过。哈、达二君在上海创伊斯兰学校,学员数十名,以阿文为正课,附以汉文。自上海失陷后,该校随即停办。去岁达君山海外归来,在西北平凉重又开办,前途可望发展。陕西省陕西在早年著名的阿衡者某(别号“者豹子”)、杨穆安金,二位在学业上各具特长。杨之后,只有一位刘二师夫(名遇真,字省三),可称现代陕西阿衡的老前辈。刘老的修养极好。论到学问上,亦很有根底,确具有者、杨二老的风范。前二十年,因为调整教务,被当地的反对*挤出西安。他老的女婿萧德珍曾连带的受累,终至被逐出境,很受过一气折磨。以后经明白是非的人,又把刘老者、萧德珍请回西安讲学,直到现在仍在西安。当地人虽未全受刘老的教化,可是不像从前那样激烈地排挤了。据一般的论断,在刘老作古以后,陕西的硕学阿衡就算绝迹了。中年的阿衡能继续刘老者讲学的,简直没有。青年人更没听说有谁走这个路子。甘肃甘肃导河,又名河州,今称临夏,为西北回教文化的中枢。该处分有十坊,每届开斋节,同到郊外举行典拜,素有“小麦加”之称。该地教务之隆盛,良可想见。十坊皆附有专门阿文学校,讲学的阿衡全是出类拔革的好老。在这个角落的阿衡,说近代,当推马万福(别称“果园马”)为第一(此公去世二年有余了)。“果园马”在湖北老河口、陕西安康讲过学,晚年在临夏设锋。因主张调整教务,大遭反对*的压迫。因自知不能立足故乡,而去到*。反对*不以马老出走为满足,更进一步欲置马老于死地,所以致函杨增新,指马老为“马化龙的余孽”,“想在*秘密活动”等语。杨增新妄听一面之词,就把马氏父子装在木笼里,派兵押送到河州,交某家权威发落。当时青海的主席马麟得到消息,随派兵伏在甘新路上等候截夺木笼。未几,*的*人押送木笼进入甘肃地界,伏兵突起,击散了押差的护运,打碎了木笼,救出马氏父子,护送到青海。自此以后,马老就在青海讲学说教,至死未回河州。现下青海的教务发展,事事入轨道,上下一致,无门宦,无派别,统是由故去的“果园马”造成的。在“果园马”以外,还有几位饱学的大阿衡。究竟是哪几位?他们的学问与修养如何?在本人知不清楚。依一般的传说,现下的青海已成为回教势力的中心地。该处的专门阿文学校,因由马主席主办,规模宏大,为各省所无有。有学生一二百名。功课方面,大约是旧的多,新的少。当局规定的是:学员年满二十五岁而不能成材的时候,得由学校令其退学,并强迫改造。这种规定再好没有的了。学业不成,终身鱼目混珠,不但无补于宗教,且千宗教有莫大的妨碍。可惜这项办法,在别的省份行不开。云南省早先云南人多赴甘肃求学,茹苦吞辛,毫不畏缩。有名的阿衡,论到在回教文化上有贡献的,当属先达马复初;后起的“普洱马”、“高哈志”,亦为杰出之材。“普洱马”(借不知其名号),因他是原籍云南普洱地方人,故有是称。此老在成都皇城寺讲过学,在西北包头设过铎,更在甘肃一带服过务。幼年时代,在陕西和故都的名阿衡王守谦老者同过学,故马老在包头(一说在归化城)讲学那年,王友三阿衡曾代表乃父探过此老一次。马公著《埋恩业》一经,内言真主之于万物是怎样地相处,所说的话十之八九录自西国的大部经典。河北沧县的刘辑五阿衡(名世瑞,别号“棒子”)为批驳此经,著有《摸班伊奴络埋扎席必》。对马老的原经所批驳的话,归了包堆只有一句中肯(关于文法方面的)。此见老阿衡们注意学问。在刘老虽批驳得不对,亦不失为好学的先达。清末,当陕甘乱事故平后,回教大众在某处举行感谢真主大会,、到会者数以万计。当事人预先调好四张八仙桌,上面铺以红毯。大家约请马老训话,富有之家各施金银、宝石等等贵重物品,四张八仙桌堆满这些东西。马老知道那是大家赠给他的,他在训话的末后,就指着这些珍品说:“这是你们奔波今世的人所喜爱的。今日之下你们以这东西讨我的喜爱么?我盼望你们要以好的行为、真的信仰讨真主的喜爱。你们这次遭遇天大的奇祸,在自己有个醒悟不?你们当追悔已往,要改正将来。这是我所望于你们的。至于红毯上散放的那些东西,请你们各自收回,我是不要分毫的”云云。大众听得马老这篇训话,看见他那浩泊明志的态度,无不钦佩得五体投地。“高哈志”:即马老阿衡,名联元,字致本。因他身材高大,朝过麦加天房,所以外间都称为“高哈志”(“哈志”译音,即朝觐人)。此老有《机密押》(波斯文法)与《张追哈》(法学经)等作,久已风行海内,脍炙人口。马老的长于宇宜之,曾在上海日晖港讲学;次子字健之;孙是马瑞图大阿衡,两年前在广州濠畔街服务,充该处清真寺教长,兼《天方学理月刊})主编,现在原籍办学,教育本教儿童。四川省早先四川人多赴陕西求学,而今一个无有。当年的成都,回教文化很盛,教授多由外省聘到。今则不然了。皇城寺的学员不下数十名,所造就的人才为数不少。再观其他各寺的设备,可信早年全附有规模很好的专门阿文学校。至于四川前此的大阿衡都是谁?在本人考查了一年多,至今尚未十分晓得。在我所知道的,有位周于宾阿衡,知识宏富,熟通英、阿、德、印等国文字,二十年前有《中阿字汇》一书问世。民十一曾到过埃及贸易,与上海哈德成阿衡同行。归国后,在成都西门外金泉场家乡为商,暇时仍致力于学业。较比我济经年东奔西驰的,安闲多多咧:东北四省热河的回教到处皆有,论到回教文化,向来是落后的。辽宁省的回教更多,省市南、北大寺及东小寺,全有附设的阿文学校;余如营口、安东、开原、西门屯、复县等地的清真寺,亦有阿文学校,不过是学员的额数不及省垣多。黑龙江惟省垣的专门阿文学校尚有可观,其余的地方,若呼兰、阿什河,虽附有阿文学校,而均不发达。吉林省垣东、西、北三寺全都招生讲学,只是徒有其名。学员多是本地的青年,整天地跑出跑入,不守学校纪律。年老的阿衡中,很有几位好的。但是他们的学业统是进关后经过几年的苦磨就成的。若王鸿宾、王殿章、沙玉玺诸人,全是先后在关里学校用过苦功的。在先年交通不便的时代,关外有志的青年必负芨入关求学,一去就是十年八载,学业不成不肯回籍。原因是东北三省的教胞最注意鼓励青年人入关求学。在学生一有信入关求学的时候,乡*们就筹备欢送,有的送路资,有的送茶点。学生在得到乡*如此热烈欢送以后,自然地要发奋努力,学而不成无颜还乡。所以,凡到过关里求学的,深浅不等,全都比不出本乡日日瞎混的高出几倍去。至于东三省的阿衡,统是很平常的。这话透点刻薄。若准指出谁有卓识,简直说,现下我是想不起来的。有人说:“奉天的XXX不是当代的学者么?”我说:你说的那位,他已然给倭寇当顺民了。学者一当汉奸,他那人格破产,他那学业亦连带得一文不值了。——载《回教论坛半月刊》第卷第、3、4、5期(年)略论王静斋阿訇的《中阿双解中阿新字典》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