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河口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闫荫恺说古论今之三十里屯村史
TUhjnbcbe - 2021/4/23 16:24:00
整理者闫荫恺先生之小相。先生为已故豫东特委书记闫白栗之子,祖籍三十里屯,少年时奔波四方,年曾回三十里屯寻找其父记忆中的故乡。现居四川,仍不忘故土,时常往返两地。此篇村史为先生第二稿。与第一稿相比有少许改动。

说古论今之三十里屯村史

这是根据闫白栗生前(年)口述以及遗留下来的文字整理出来的。(第一稿曾在年时发表于网络上。是从我的另一篇文档“我的一家---百年沧桑”中摘出于有关三十里屯村的部分)文中如果出现有:“我”或:“我父亲”这两种字样,就是泛指闫白栗,笔者就是整理者闫荫恺)

几经修改,靠现代的手段,越来越感到:有些传说不能和历史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了,有人这样说,也有人那样说。但是真正的历史不可能全部是传说的。也有的历史是被传说所证实了的;所以我十分迷茫。所谓史。就应该是真实。不是传说,但是没有了传说也就不能去验证历史的真实性了。这两者之间……?

目录

1历史上的三十里屯

2三十里屯的名人

3三十里屯的地理位置

4三十里屯的寨垣

5跑老日和(南阳会战之)三十里屯空战

6插衙门

7三十里屯的房屋建筑以及管理机构

8三十里屯的居民及其构成

9阎姓如何发家的?

10大人阎丕敏

11三十里屯的庙宇

12三十里屯的工商业

13《东记楼》逸事

14三十里屯的庙会

15三十里屯的群众组织

16三十里屯的*组织

17三十里屯的教育

三十里屯

范蠡故里,有书曰亦汉云台二十八将之首邓禹故里,应该是其故交在这里。后汉灵思皇后何莲故里,后汉大将*何进、将*何苗、三国著名玄学家、魏晋风流领*人物魏金乡公主驸马何晏故里,汉南海太守孔嵩故里。三国赵子龙衣冠冢所在地,清武显将*阎丕敏故里。民国参*员阎荣甫故里,近代烈士闫耀东、周德标故里。20世纪20年代末中共豫西南*代会遗址,30年代反捐税斗争遗址,40年代中日大决战所在地。40年代末南阳解放前夕王凌云挟持南阳师生赴台湾,夜宿三十里屯。陈赓大将三十里屯遇阻。

01

历史上的三十里屯

三十里屯村现隶属于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黄台岗镇管辖。春秋战国时叫三户;由于古代对小集镇统称为“里”,所以也叫三户里;由于光武帝中兴的最大功臣(二十八宿将之首、亦位居三公之首的)邓禹在这里设宴告别父老乡亲,所以设此为三公城;在北魏郦道元名著:里有这样的记载:

”翻译为:淯水以南,有一个叫“南就聚”的地方,《郡国志》里所谓南阳宛县有南就聚,就是这地方。郭仲产说:宛城南三十里有个非常卑陋的小城,相沿称为三公城,是汉时邓禹等回乡时饯别的地方。盛弘之著《荆州记》认为是三公所置。我按淯水两岸旧时有二噬,即所谓南噬和北噬,都是水边高地。南就聚在淯阳东北,查考古籍,推定地址,大致上相近。城边有范蠢祠。范蠡,宛人,祠就是他的故居。后汉末年,有个范曾,字子阂,任大将*司马,他征讨黄巾贼时曾到过此祠,并为范蠡立碑,文字还依稀可辨。夏侯湛当南阳太守时,又为他立庙。城东有大将*何进故宅,城西有孔篙旧居。孔篙字仲山,宛人,和山阳范式交谊很深。孔篙很穷,无力供养父母,被雇用为喝道的兵丁,派去迎接范式。范式下车挽着他的胳膊说:你心怀大道,却沦落与兵卒为伍,多么令人痛惜啊!孔篙说:侯赢曾当监门的贱役,对于卑下的职位,古人不以为耻,有什么可痛惜的呢?所以对孔篙的赞词说:仲山豁达不拘,为人能屈能伸;屈身甘当仆役,高风卓异不群.

02

三十里屯的名人

范蠡邓禹李白郦道元王国维等都在此有遗迹。

这里还被历代的历史多次肯定的描述为:是商圣范蠡的故居和祭祀地:明成化《河南总志》载:“范大夫庙,在南阳县南30里,祀越大夫范蠡。”在清康熙三十二年(年)所绘的南阳县城图上,在城南约30里的白河东岸,标示有范蠡庙一座。清雍正年间《古今图书集成》南阳府古迹考载:“范蠡祠,在三公城侧,即其故宅也。”《大清一统志》载:“三公城,在南阳县东南。”在年清光绪三十年的《新修南阳县志》,卷首南阳县全境图中,在南阳府城南约40里处,有“范蠡故里”的字样。在新中国第一轮修志中,南阳史志界耗时11年(—)编纂的《南阳地区志》,查考了大量历史典籍,承袭历代史志记载,在其《人物》(卷46)中记述:“范蠡(生卒无考),字少伯,春秋时楚国宛三户(今南阳县)人”。有许多的历代的名人墨客,对三十里屯的范蠡故居进行过怀古和讴歌:唐朝有个叫张宾的写有:《经范蠡旧居诗》:一变姓名离百越,越城犹在范家无。他人不见扁舟意,却笑轻生泛五湖。。同朝赵土麟有《范少伯故居诗》。伟大的诗仙李白:《南都行》:南都信佳丽,武阙横西关。白水真人居,万商罗鄽闤,高楼对紫陌,甲第连青山。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陶朱与五羖,名播天壤间。丽华秀玉色,汉女娇朱颜。清歌遏流云,艳舞有馀闲。遨游盛宛洛,冠盖随风还。走马红阳城,呼鹰白河湾。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清代文人曹文萃在其的:《范蠡庙》一诗中感叹:“扁舟飘泊五湖间,遗庙空存白水湾。剩有西风招不得,寒烟落日苎萝山。”
  还有一个清人何晋锡在《范少伯庙》诗中也颂扬说:“霸气葱茏见越封,英雄由此渡江东。廿年辛苦同湖水,片楫风波傍晚虹。三徙名高芬简帙。半途身隐道天同。于今白水读边庙,黄石瞻依礼未终。”从唐至清其间千年,但诗人们在歌颂范蠡的诗中都用了个特殊的地名白水、水、白水湾等。根据史书记载,南阳的白河最早叫济水,后改称水,再后称白水、白河。诗词虽是文学作品,但对范蠡的籍贯是说得准确而清楚的。综上所述,只能说明范蠡出生在古宛白河岸边一个叫“三户里”的地方,这与各种史志中所载的“楚宛三户”相吻合。范蠡祠地近白河,出即码头所在,数千年往来商船无数,过往客商莫不前来拜祭,诗人骚客莫不吟诗长叹。追慕范蠡的风范。就是这个三十里屯,还是三国时司马大将*何进以及他的妹妹“何皇后”、他的孙子(中国玄学的创始人)何晏(曹操是他继父和岳父,其妻是金乡公主。人称‘粉面郎君’)的故里。---后汉南海太守孔嵩的老家。---光武中兴最大的功臣(刘秀的二十八宿将之首)邓禹在此设宴,款待过家乡的父老乡亲。(以上见前述之)

何皇后何进何晏

何皇后(?-年9年30日)号称“思灵皇后”。南阳宛县三十里屯人。出身屠户之家,入选掖庭。得到汉灵帝临幸,剩下皇子刘辩,因此受封贵人。光和三年册立为皇后。何进出身屠户,先丧母,其父何真再娶,生有一子二女,后来,何真也去世了,何进养育一家五口人。因同父异母之妹被选入宫中,成为贵人,并受宠于汉灵帝。何进被拜为郎中,随后迁虎贲中郎将,任颍川太守。光和三年(年),何贵人被立为皇后,何进也因此而拜侍中、将作大匠、河南尹。中平元年(年),何进被任为大将*,以保卫京师。破黄巾马元义部因此功而进封慎侯。中平四年(年),诏命何进的弟弟河南尹何苗抗击,何苗击败群贼,平息暴乱还京师。诏派使者至成皋欢迎,授命何苗为车骑将*,封济阳侯。中平五年(年)何进被封为:“无上将*”何晏(?-年),字平叔今河南南阳三十里屯人。三国时期曹魏大臣、玄学家,东汉大将*何进之孙(一称何进弟何苗之孙。何晏之父早逝,曹操纳其母尹氏为妾,他因而被收养,为曹操所宠爱。少年时以才秀知名,喜好老庄之学,娶曹操之女金乡公主。官至侍中、吏部尚书,典选举,封列侯。高平陵之变后,与大将*曹爽同为太傅司马懿所杀,被夷灭三族。何晏有文集十一卷,并曾与郑\冲等共撰《论语集解》,今已佚。钟嵘《诗品》称“平叔鸿鹄之篇,风规见矣。”将何晏诗列入中品。袁宏在《名士传》中将何晏等称为正始名士。他与夏侯玄、王弼等倡导玄学,竞事清谈,遂开一时风气,为魏晋玄学的创始者之一。

孔嵩闫俊阎丕敏

孔嵩孔嵩因家境贫穷和双亲老迈,改名换姓受雇作新野县阿里的街卒。当时友人范式担任荆州刺史,行部到了新野县,正巧县里选孔嵩当导引骑兵迎接范式。范式认出孔嵩,就叫他名字,把臂问道:“您不是孔仲山吗?”两人叹息,共语平生,范式为孔嵩的现状感到惋惜。孔嵩则说:“侯嬴长久坚守卑贱的职业(指侯嬴高年仍在看城门),守门人愿意以抱关木为志向,孔子也曾想住在九夷之地而不嫌弃它鄙陋。贫困是士人所适合的,哪能感到卑贱呢!”范式命令新野县替换孔嵩,孔嵩则认为之前的雇佣没有完成,不肯离去。孔嵩在阿里的时候,严格端正自身品行,街中子弟都服从于他的训诫教化,他也因此被公府征辟。孔嵩前往京师,路上住在乡下亭中,有盗贼一同偷走了他的马,后来打听得知马主人是孔嵩,这些盗贼就相互责备说:“孔仲山是位好人,怎么能偷他的东西呢!”因此把马送还并向他谢罪。后来官至南海太守。闫俊他是三十里屯闫家的迁宛始祖。---元朝中书省左丞闫俊的封地在三十里屯。旧时,在三十里屯的东门外有一个龟驼碑,(此碑焚毁于大跃进,大炼钢铁的年代)上面有儁刻碑文:胜国时(一个朝代对前一个朝代的统称)中书省左丞闫俊,因直谏摘南阳,封地中雷镇北至三桥湾南至三教堂东起凤凰台西到卧龙岗(河西在宋马营以南、冢头以北,曾有一小庙,名斩龙庙。庙前曾竖一石碑,儁刻“卧龙岗头”四个大字,意为卧龙岗到此为止),把他被封地到此地的原因和范围标注的清清楚楚。(另据闫氏家谱记载:“迁宛”师祖爷--这里指闫俊,因直谏谪南阳百户,屯田设教,绝意仕途,元末,兵荒马乱,谱牒遗失家道中落)。阎丕敏清朝一品大员闫丕敏的出生地和老宅。,生卒年不详,约生于清道光年间。今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黄台岗镇三十里屯村人。阎丕敏十八岁参加武举考试,名列前茅,从此一帆风顺。清道光三十年正月,即公元一八五零年初,阎丕敏刚由湖北竹山协中*都司(正四品)升任陕西西凤营参将(正三品),道光皇帝特嘉奖其伯父及(继)伯母(应是其父母,阎父当是长门),称其伯父“躬修克毖,代慰儒风”,封昭武都尉,赐之诰命於戏……称其伯母何氏继伯母王氏“德可相夫,教能启后,一堂环佩和音”特“赠(封)为恭人於戏溥一体之荣施写章贲采表同”。其年天下大乱,太平天国起义于广西金田。后三年(年),捻*起义。阎丕敏以陕西西凤营参将之职,受命剿匪,被清廷重用,加总兵衔,晋升陕安总镇(正二品)兼摄延绥榆镇,转战豫秦(陕西)湘鄂十余年,战功卓著,诰封武功将*,晋封武显将*。其妻白氏诰封夫人晋封一品夫人。阎丕敏在战斗中腿部受伤,后因病还乡。常读七子之书,追慕建安风骨,平易近人,无官架子,常与宿儒老农交谈甚欢。天性至孝,待继伯母如亲。每隔数日必招兄弟亲朋饮聚谈叙天伦之乐。其族内兄弟阎丕显曾任河南光州商城县训导,后被赠为八品儒人。阎丕敏生子有六,分别是阎从敬(长子)、阎九敬、阎守放、阎备放、阎监攸、阎生攸,孙子有阎云台、阎云青、阎云豪、阎云陵、阎云歧、阎云亭、阎云生、阎云汉,曾孙有:阎庭瑞、阎庭玉、阎庭樟、阎庭杰、阎庭兰、阎庭桂、阎庭彦等。阎家大院曾经驰名远近,后于年遭毁。其墓亦曾遭破坏,但其与夫人白氏合葬的墓碑尚存,是其后人于清宣统三年(年)立的,至今尚存,其年其长子阎从敬已殁。

阎慧元闫荣甫闫寄超闫白栗阎耀东

阎慧元;字吉佛。吉佛为宛南名医。清末时应童子试(乡间的考试)已经挂(录取)了,复试时因误场而没有参加上。因而改行行医。在医道上颇有造诣。曾在西安、开封挂牌行医。他拥护孙中山所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年孙中山在北京染病,他听说后皱装去京为孙中山诊疗治病。虽然没有后果,亦见他对孙的景仰和赤诚。洪显(袁世凯)称帝时他抗粮不交,可见他对封建制度的不满。他诊病仔细、用药谨慎,赏谓“治病求源,用药不可乱杂:“力求简练”,“药上十二三,大夫不沾弦”是他的口头禅,他很少给穷人用贵重的药品。在南阳府都有着极好的口碑。他一生不事权贵,南阳城里驻*的一个*长请他去治病;派人牵马、拉车,请了三次,他才上车。走出村外没有多员,车刚一颠簸他就“啊约”一声说:“你们怎么架的车?让我我磨了腰了,去不成了”。最后也没有去。到了富豪的人家,他挑吃挑喝,摆弄架子,将人家折磨够了他才给号脉看病,而且还多收他们的金钱。他说:“我给穷人看病不要钱,不问他们多要一点我吃什么?”到了穷苦人家饭时,主人征求他的意见。他总是说:“鸡蛋豆腐,足之尽矣”。甚至有些人家,他去也不去,就把病给治好了;海子村有个回民的老婆,患的是月子病;没有钱,请不起医生,家人多次到先生处诉说病情,先生根据来人的诉说开放下药。数度来往之后,使患者病情痊愈。病家大为感激。先生看病,知人生死;南阳察院街(现在的民主街)有一玉石店,主妇因月子病昏厥休克,城内诸多医生都断定已经去世;主人已经置好棺木、寿衣;已经将病人停放在灵箔之上。有人举荐先生前去,号脉以后先生慢条斯理的对众人说:“莫谎!莫谎!我开一个方,将药灌下去就会好的”。他亲自看着煎药,用调羹从嘴角把药汁徐徐灌入。移事,果然起死回生。病人看到自己身穿寿衣,睡在灵箔上,感慨万千、热泪盈眶、千恩万谢称先生为华佗再世、仲京又生。南阳东关有个全国著明的药店叫《万兴东》的少东家病了。经他诊治后,病情大为好转;东家特设宴酬劳,病人也出席陪先生叙话;即将开宴之时他借故离去,东家再三到住所相请,他坚辞不去。来人问其故,他答说:“医生的天职是治病,病人回光返照已经是不治之症,我不能为人治病,有什么资格去吃人家的酒饭”?来人不信道:“少东家现在如同常人,比平常更加精神,先生这个玩笑开大了吧”。先生回道:“如若不信,只等明早便见分晓”。患者果然当夜去世。先生有许多妙方,能治不少的病;如:有一种眼病叫“恶害眼”;眼睛红肿高大,流泪不止,患者痛苦不堪。整个南阳府只有《万金堂》眼药膏一种成药,疗效尚不是太好;先生就自己配置了一个草方,治好了许多患有这种病的患者。李化周开药店时还用过这个药方。只是到了现在已散失无存了!闫荣甫:中共之地下秘密*员;曾任国民*府总统孙中山的高级参议;被孙中山任命为河南省特派员兼少将保安司令;国民*第一届河南省代表。他曾到安源协助过刘少奇开展工人运动,对外互称为干亲家。抗战时期任中共河南省豫西南抗日游击队司令。解放前夕在南阳城里开办孤儿院;收留和救济了许多的落难儿童和孤儿;停办以后还将一些儿童带回三十里屯继续抚养,并在三十里屯落户。后来曾经长期担任三十里屯村和大队的干部。闫寄超:(3—)南阳县黄台岗乡三十里屯村人。父世斋,以设馆教书为业。寄超幼年,随父攻读,后入南阳中学。年毕业后,回三十里屯创办养正初、高两级小学。年,受“五四”新思想影响,在校取消“读经”,提倡写白话文。同时,他将《晨报·副刊》、《语丝》、《觉悟》、《新青年})等书刊介绍给师生,宣传革命思想。后,寄超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年,寄超到武陟县木栾店省立第二商业学校任教。后聘教育大家陶东秩先生任三十里屯养正小学(南阳县第八小学)继任校长。他在焦作木栾店的教师中颇多进步人士,思想活跃,寄超受其影响,进步很快。年加入中国共产*,并在该校成立了第一个*支部,寄超任支部书记。此后,他又先后在南阳的宛南中学、省立十四中、北仑女中、开封高中、省立五中等学校,以教员身份作掩护,进行革命活动。他经常给学生讲解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陈独秀的《偶像破坏论》、黄黎洲的《原君》、蔡元培的债工神圣》等文章。在该校的师生大会上演讲革命理论,称列宁为“世界巨人”,称孙中山为“东方伟人”。年,在北仓女中任教时,曾在学校养蜂场门上公开写宣传革命理论的对联:“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横批是“天下为公”。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回到南阳,在战区第一中学任教。年,再去武陟县,担任中共武陟中心县委书记,负责*的地下工作。年因身体多病,回南阳休养。解放后,*组织多次邀请他出山从事工作,终因疾病缠身,未能如愿。年病逝,终年74岁。闫白栗即(闫嗣苠、本文之口述者)(.4.22农历三月二十二-.8.24.农历七月初三。河南大学毕业)年在河南省立第五中学。由来自北大教师杨芬远的、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和刘宋营的刘福僧、刘福祥等人一起参与、帮助和建立了(由中共上海组织派遣回南阳开展*建工作杨士颖、刘友三、朱冠洲主导的)南阳第一个中国共产*的*支部。在本地发展了英庄人李德吾、教工金云海、村民秦同善、族叔闫受愷、闫受本(即闫东超;解放后曾任中南银行行长)、族弟闫嗣宗、闫硕然、闫仁瑞之后。建立了中共三十里屯支部并任三十里屯*支部书记。后组织排他到青华开展活动。发展了十多名进步人士入*,成立了青华*的组织,筹备建立了秘密的豫鄂边特的备用基地。在新组成的南阳中心县委成员中任宣传部长、以及后来在开封的省委例任省工运、农运、学运书记、豫东特委书记。为革命事业做出过重大的贡献。后半生都长期从事教育事业;以渊博的知识良好的职业道德,赢得人们的爱戴的敬仰。阎耀东(—),又名灼然。年出生于南阳县三十里屯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里,幼年随父边耕边读。年,经阎嗣苠(即闫白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耀东入*后,工作积极泼辣,联系群众,不畏艰险。年2月,他携妹妹华然,在南阳王府山街租房自炊,入宛中补习班就读。4月,三十里屯群众在*的领导下,爆发了反对县公安局长耿纯和三十里屯公安局分局长胡正元的斗争。耀东同其他*员一起发动南阳师范、宛南中学等校学生游行示威,声援农民的正义斗争。在各界群众的配合下,迫使当局枪毙了耿、胡,使农民的抗暴斗争取得胜利。同年9月,耀东考入县立乡师。他入校后一面努力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一面积极宣传马列主义,并发展黎明鉴等人加入中国共产*。年11月30日,鄂北襄枣宜苏区的红九*26师经过长途奔袭,一举攻克了唐河县城。中共鄂豫边特委(机关当时迁到南阳)指示各地*组织立即行动起来,开展宣传活动,扩大*治影响。根据*的指示,12月6日深夜,耀东和张士范等共产*员分头行动。在卧龙岗、察院街(现民主街)、联合街、中山路(现解放路)、北关玄妙观等处,张贴“庆祝红*攻克唐河县城”、“国民革命胜利万岁”、“中国共产*万岁”等标语和传单。正当耀东在东关粮行街张贴标语时,被*警发现,当即被捕入狱。12月9日上午,阎耀东和张士范被押赴西门外万人坑。他边走边高喊:“打倒*阀”、“打倒土豪劣绅”、“中华苏维埃万岁”等口号。他英勇就义时大声说道:“我们是为人民而流血的中国共产*人,是为中国被压迫的穷人而死。我们虽死,今后会有人替我们报仇的”。时年,仅18岁。建国后,*和*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陶东秩

陶东秩由李德吾推荐任三十里屯小学的第二任校长其先祖天章公曾为清朝大学士,祖父大化以教家馆为业。其父应元务农,无力供子读书,故上学较晚。初受业于南阳宿儒王可亭先生门下。由于他天资聪颖,奋发勤学,数学、语文成绩突出,得王可亭先生资助,进入豫南师范(-年)。在校成绩优异,当时与同学燕仁山、许玉卿被誉为“宛南三杰”。

陶东秩毕业后,从26岁至69岁的43年间,长期从事教育事业。年最先在南阳教私塾、小学,后到南阳私立预备中学及南阳县立师范任算术、语文教员,前后12年。这时期他受五四运动新思潮的影响,经常阅读《新青年》杂志,孕育爱国主义思想,给学生讲述《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义。由于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凡听过他课的人,无不佩服,因此在南阳教育界影响很大,成为深受尊敬的教育工作者。

年,陶东秩受聘于北仓女中,以后在省立第一女师、省立一女中、信阳二女师和安徽颍州中学等处任教,并在省立一女中与颍州中学任事务主任(兼),共计10年。其间,年投考训*学院,先后相间离校当过四任县长,都为时短暂,因此从年至年绝大部分时间仍是教书。在此阶段,他对当时的*阀混战,外患频仍,哀鸿遍野,国民*腐败的现实不满。在思想上希望有个清廉*府,在行动上同情开封学生运动,支援革命青年去解放区。在年回南阳的诗中,流露出“不见灾情重,但觉人烟稀”的悲思。这一时期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渐臻成熟,教育行*管理亦显示出很强的组织才能。年至年曾回南阳任县教育局科长,协助孙文青先生改革教育,聘用新人,整顿学田,增加教育经费,提高教师生活水平和发展社会教育。

另外,他曾任宛属十三县学田经理处长,秉公办事,深得宛属教育界文人尊重。他明断众议,在拨归宛中、女中约公顷学田中,又抽出15公顷的经济收入资助魏烈丞在开封创办的北仓女中。他在任期间,学校经费充足,面貌亦大为改观,不仅惠及宛南学子,亦大有功于中州桃李。

陶东秩先生毕生从事教育事业,通过长期教学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培养了大量人才。

在校务行*方面,他明确学校后勤工作的任务是为教学服务,不仅组织学生参加劳动,管理生活,建立制度,而且身体力行。为了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他办合作社使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他在焦作工学院、开封女中和开封艺师任事务主任期间,使学校出现新的面目,为当时省内教育界所称道。陈浴春在《南阳文人陶东秩》一文中回忆:“年我任颍州中学校长时,特请东秩到颍中任教并兼理全校总务,为时不久,即将学校整理得有声有色,而成为安徽有名的中学。”

陶东秩重视人才,奖掖后进,关心穷苦学生生活,亲自过问,挽救学生失学之虞。在他的精心教育与资助下,培养了很多人才。后来,成为革命干部的有大学校长徐鸣岐(任言),大学教授、讲师陶文藻(辞如)、王荷清、郑雪山、徐奉台、王肃环及作家曾克(曾佩兰)等,成为革命烈士的有陶文萃、陶文柱、许文鹏、许文桂等。由于陶东秩与一些进步教师的直接影响,在抗战初期奔赴革命根据地的,开封女中一校就有余人,北仓女中去的更多。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在这么一个小小的村镇里,出现过如此众多的名人,在全国的范围数来,不敢说是独一无二的,也算得上是凤毛麟角的了吧?

03

三十里屯的地理位置

这是一个很有点历史浓味的村镇,整个村子被高筑的寨墙圈围着,秦代修建的驿道(南襄古道)从村中穿过。北通汴洛,南达湖广。镇西有有锦带之称的白河从北面的三桥湾往新野方向辗转飘逸而过。河岸紧靠村镇,所以以堤带墙,水门堤下即是码头和渡口;水面上千船万帆,北上南下、往来穿梭;往来于南阳樊城之间,再往远去,漕运的船只可通过汉江和长江直接到达汉口和上海。码头上桅杆林立人头攒动;纤夫的号子和码头工装卸的号子,大街上商号和四乡赶集人群熙熙攘攘的叫卖声。浑然天成了一种令人精神亢奋的劳动和生活交响曲,显现出无比繁荣的景象。自从有历史以来,被人们称之为水旱码头,是南阳和新野之间一个十分重要的交通接点。

三十里屯现三十里屯现属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黄台岗镇。战国为三户里(里--古代对小集镇的统称),(又叫三户,也叫三公城)历史上还沿用过永安寨、中雷镇、中雷堡、屯里、屯里街等名称。是商业鼻祖范蠡的故里。上个世纪初的时候,还在镇的北寨门的上面镶着一块门额,还有着〈古范蠡乡〉四个大字。

寨门里面,官道偏西一点,还有一块石碑,地面上约有三尺高、一尺半宽。上面有四个大字(范蠡故居)背面的小字上刻着一些字。但是闫嗣苠尚能记着的是:“商圣故里,里即祀(祭祀)也这八个了”。听老人们讲,那是清朝的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路过这里,给挥毫留下的墨迹。年跑老日的时候,那两块石碑丢失了。据说是一个界中的生意人路过时用大车顺便带回到界中家里,做了锤布石。后来有个三十里屯有个做生意的,叫阎受田的(叙述者闫嗣苠的父亲)在年,到四川采购药材,路过界中歇脚,偶然之间看到了这块石碑。为了这块石碑,他和伙计还同那家人吵了一架,由于太重也没办法有带回来。回到家以后他和当时的镇长阎鸿镇说了,想让阎鸿镇出头,把石碑运回来。但是闫鸿镇却不愿意去办理。还说:“要那一块烂石头好干什么”?阎受田再次南下去的时候,利用晚上的时间,和他生意上的合伙人(周八营人),加上两个伙计一共四个人。把石碑抬了出来,挖了一个坑给埋到了地下。准备以后找机会再运回三十里屯。但是他们说石碑的后面已经让锤布的给锤光了。阎受田和他周八营的合伙人都在之后的一年内相继去世了。而那两个伙计也不既没留下姓名,也知道是哪里的人。线索到此就断了。也不知道这两块碑刻还能再见天日吗?(这是闫嗣苠亲口告诉笔者的,绝对不是讹传。(笔者的村史成文时间在年。果然,这块石碑在若干年后被发现,后珍藏在县文物局.注:年,在宛城区瓦店镇界中村一群众家中发现一方高43cm、宽80cm、厚15cm的石刻门额,正面刻有四个楷书繁体大字“古范蠡乡”,左下方落款刻有“大清乾隆二十七季桂月立(公元年)”,石额正面石刻为阴刻,表面光滑,有一定程度的磨损,其它几面粗糙,无文字。所有这些如同一个证据链,世代相承,环环相扣,把范蠡故里说得明白无误。古宛城与清代的南阳县城及现在的南阳市城区同处在一个位置上,从里程和图示的位置,大致在现在宛城区黄台岗镇三十里屯一带。不仅史志、地理书对范蠡故里有连续的,前后印证的记载)传说现在的东大坑。是范蠡领着西施离开*治舞台后,偷着回到故乡,以后去山东去做生意以前,在故乡暂短居住时洗梳、化妆的地方,所以人们叫东大坑为“西施镜”。(.9.6吕太昌到家来看我的本篇文字的时候。说“西施镜”的碑刻也已经在三十里屯村发现出土了。现存于本村村民家中)

坑里面的鲤鱼吞食了西施残留的胭脂,身上披上了西施的纱巾以后,逐渐转变成红色的金鱼。这就是金鱼的起源。三国时期曹操曾屯垦于此,因距宛城三十里,故名三十里屯。古名中雷镇,来威屯、白水、白水湾、白水村也叫过中雷堡。前清时还叫过永安寨;(也许笔者的爷爷曾担任过最后一任的守望社社长的缘故吧,在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笔者的妹妹闫荫驰和闫嗣秋同她的小伙伴们,在我们家的老房子里发现了一枚木质印章,大约十几厘米长,三厘米宽,上面雕刻着永安寨三个大字。和现在发现的永安寨的石刻,字体相同,是许奎撰写的书法珍品。她们经常拿着把玩。后来经过了大练钢铁,人民公社化,多次搬家折腾之后,就不知那里去了)听说这些在南阳解放前的旧县志上还有记载,不知是真是假。

三十里屯,是个古镇。北距南阳县城三十里,南去新野县境四十五里(界中街四十二里),距新野县城县城九十里。西频白河,冢头水寨,再往西为卧龙岗尽头,耸立石碑一通,上述四个大字“卧龙岗头”。岗上有小庙一间。前有拜殿,名曰“斩龙庙”。冢头白河之间有沐垢河,在镇西南的白河西岸沙窝李庄注入白河。镇东三里许有溧河古渠道,(那是汉朝时南阳的两个著名的太守西汉召信臣和东汉杜诗在南阳上任时实行惠*,修筑的水利工程,南阳人由此告别了旱作,无虞旱魔的威胁变成为鱼米之乡。玉皇庙的碑文有“稻香十里,桑麻掩映”的描述。他们为人民办了好事,人民不会忘掉他们,南阳府衙的东西辕门上牌楼额书“召父”、“杜母”就是对他两的认同。到了明朝,唐王朱桱被封江南,路过南阳,看中了南阳这个富庶的地方,就留下不走了。这个腐朽的唐王只知花天酒地,敲诈百姓,哪里还顾及民众的疾苦。以致水利失修;水田又变成了旱地。)那水由北边的玉皇庙迤逦南来;在三十里屯镇南三里许,西折汇入白河。古驿道跨古渠道而过,大桥为三孔。可以想象到当年水流不小。桥南路东侧,竖丈高石碑,书写径尺大字“唐府重修通济桥”小字落款是“。唐国公尉迟敬德奉旨勒建”那座桥也是有一个传说的:唐王李世民(此唐王李世民非彼唐王朱桱也)和王世充决战于洛阳。世充战败,向南方败退,世充的兵马在南阳时把所有的舟船征集一空,然后乘船由白河向樊城逃跑。李世民的大*只好沿白河东岸的南襄古道从陆路追击。那时正逢雨季,在三十里屯以南三里许,恰遇通济渠水位暴涨。原有桥梁被洪水冲垮。人马辎重,均不得过。于是李世民命令先行官尉迟敬德大将*:“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一夜之后。必过此水”。尉迟敬德果然不负君望。一夜之间,架成此桥。所以被三十里屯及其周围村庄的百姓称之为(唐王桥)。历经沧海桑田,现在路面低于碑基约三尺,碑身向西倾斜,是“千年古路变成河”的实例见证。由此可见水土流失的情况是十分严重的。东岸屹立一坟,高大异常,俗叫“管家坟”却是明代唐王管家的冢,历经几百年的沧桑竟然还有那么高大,由此可知那唐王是赫赫之势。从管家坟南去里许有一个更加高大的三国名将赵云疑冢一座,人称子龙坟。后文有详细的叙述)。

三十里屯村的周围村庄稠密。自北而东为万弯,勾营,折向南去为蓬莱府,小凰台,大凰台,凰台冈再向西是官庄,吴庵,大小景庄。它的对岸沙窝李庄在三十里屯西南方,为沐垢河入白河处。它的西面为冢头,为水寨。河西的宋马营在三十里屯的西北方向。村民们在白河两岸的沙地上广种花生,柳线条。所以多操编织业。每年有大量的柳货(箩筐,簸萁,笆斗,草帽)上市。为南阳一特产。沿河两岸,上起城东,的盆窑村,下迄镇南的平乐村,有连绵不断的沙丘,多种蔓荆。果实叫蔓菁子,入中药。总称“四十五里蔓菁山”。河滩沙地野生莎草,根结块,叫香附。路边地头野生蒺藜都是地道的中草药。还有老鹳草,以根泡酒,治风湿性关节炎;见肿消草,煎水洗,可消肿气。牛屎蒲团,草根治老年亏症。翻白草,鱼腥草,星星草均可入药。河滩上又广出茵陈。俗言:“正月茵陈二月蒿,三月拔了当柴烧”。就是指这个说的。

南北穿街而过的大道,自秦汉到清末是京、津、洛、汴、许南下湖、广、川、滇、黔的古驿道。镇南里许有驿站。村民们叫“堂儿”。有驿官驿卒;厩养马,不分昼夜,背不下鞍。专差传递文书。所以被称为“文书马”。例行普通文书(文件)昼行夜宿,急件昼夜兼程。我记得中法战争谅山大捷的消息就是通过这条一道传到北京的。捷报到北京时和议已成。安南遂伦为法国的殖民地。暹落国(今泰国)进贡的大象,也经过这里送往北京。光绪皇帝赴北京承继皇位大统,曾驻跸北大店。因而有“北大店,没臭虫”近乎神话的传说。

04

三十里屯的寨垣

三十里屯的寨垣是清朝咸丰,同治年间修筑的。当时太平天国的*队于咸丰三年()元月攻克武汉。中原震动。惊恐万状的乡绅们攒动村民纷纷修筑寨墙,自卫保家。三十里屯周围的十里铺,钦赐田,禹王庙,尤桥,包营,陆官营,冢头,上范营和三十里屯一样都修筑了寨墙。这些寨墙的修筑都上都顺应了清王朝防御太平*和捻*的需要。如此,之间互为犄角之势。地方基层*权机构取“守望相助”之意叫“守望社”。是防范盗窃的群众组织。(汉书:食货志上:“守望相助,疾病相救”)当时作为防守的主要是一些非常笨重的火药武器;最大的叫“榆木喷”的铁茼、口径约十公分、长约三米,外裹浑材榆木,下有四轮车床,便于运行。抬炮:铁茼、口径约三至五公分不等、裹以木托,可两人抬着燃放,所以叫抬炮。土装:铁茼、口径约一至两公分、筒底有“炮台”、机头。扳机头使它张口。再扳机,使机头砸在“炮台”上的引火药壳,使火药爆炸射出“炮子”《生铁铸成的弹丸》。另外还有单筒、双筒、等短武器可以插在腰间。三眼铳:将三个铁筒集束在木竿上,三筒炸药一起点燃放射,它的威力更大。(按:中国版的原始的“喀秋莎”火箭发射器。)三十里屯寨垣周长约三里;高约五--六米;地基宽有四米多,上宽一米多。东,南、北共有三个寨门。均为石拱券。石料是扒镇南的唐王桥上扒下来的。南门的门额是著名的书法家许奎草书,门联是、被后人称之为书法珍品;北门的门额上有(见上图)、东寨门的门额为揩书的四个大字。村西是以河提代墙的,堤下即是码头,所以没有西门。南北的门楼上都供有神胎。上可住人。(我幼年时南门楼上住一个流落江湖的小炉匠,“制造”“当十”、“当二十”的假铜角子。即假币。)四角各有一个突出的土墩作为瞭望远处的高台。距寨墙外三--五米不等是修筑寨墙时挖土形成的壕沟。俗称“寨河沟”。可用来蓄水阻敌。现在是从东门外向南绕寨西去的农田排水的渠道。再在村南和村北两个地方,分流向西汇入白河。抗日战争时期,南阳战区为防止日寇占据做为据点,沿南襄古道上的寨垣统令拆除。北门的门额和门内偏西官道里的:“古范蠡乡”和“商圣故里、里即祀也”的两块碑,也就是在那个时候被从建筑物什么拆除下来的。被人们遗忘在视线和记忆里了。后被界中商人用大车拉走的。在年的.月.日在界中村民处发现门额碑:“古范蠡乡”后,被珍藏在宛城区的文物馆里。而故里碑到目前为止尚未被发现。现在在原墙基础上大都建成民宅了。解放前村的东北偶、东门里、南门里、东夹道都是大片的空地。现在都建满了民宅;甚至发展到了寨外建了新村。

05

跑老日和(南阳会战之)三十里屯空战

年三月上旬的某一天,日*的一支侦查分队从南阳出发,沿官道向新野方向搜索南进。由于日*在其他地方烧杀抢掠的暴行,早已经在全国的城乡各地广为流传,所以人们对日*的到来被视为洪水猛兽,南阳以南的各个村镇出现了一次蔚为壮观“跑老日”浪潮。先是从五里堡,十里铺开始,引发了沿途各村平民百姓的大逃亡。他们扶老携幼、用尽一切能够运输东西的工具,牛车、马车、驴车尽可能的把家里能带走的东西都拿上,肩挑背扛,向着自己认为能躲避开的地方,惊慌逃窜;他们的行为很快的就传染给了他们所经过的村庄,于是这些村庄的老百姓也十分仓促的加入到了他们的人流之中。正所谓“急急如丧家之犬,惶惶如漏网之鱼”。于是就出现了:十数几个日本侵略*,大摇大摆的、大大咧咧的、慢条斯理的追逐着成千上万的、惊慌失措的、杂乱无章的老百姓,潮水一样的往南,往古驿道的两边,拼命的逃窜。而这就是南阳人口传下来的《跑老日》。我们家也不例外,一听到消息就立即仓促决定,避开官道。向西渡白河,往西南逃难,我们家唯一的一头牲畜是酒坊里拉磨的骡子,用它驼着几个包袱和两个网篮里坐着我和我的两个姐姐,他们抱着不到四个月的我。在路上我还从骡子上面掉了下来,刚好掉到了骡子的肚子下面。人们当时都吓坏了,认为这个娃儿没命了。因为那是一头十分烈性的畜生,它不知道咬过、踢过多少人了。乡舍四邻对它都十分警惕,唯恐避之不及。谁知道那时候的这只骡子,四肢远撑,纹风不动的定在那里。任由父亲把我从它的肚子面下抱了出来,它才回复了正常的站姿。人们说这骡子和我有缘分,以后我会走路的时候,他也不咬我,不踢我。这是我人生的第一次生命危机。从河西逃到新野县的歪子亲戚家。直到后来日*退出三十里屯,我们才得以返乡。也有一些极少数的、不能跑、不愿跑、跑不动的残病妇孺,就留在村里找背静的地方藏起来。期盼能躲过大难。而且我们家就隐藏进去了十几人的邻居,当时我们家是开白酒工坊的,大门是朝西开的,背对着大街,蒸锅和磨坊都在前院,后院才是家人的生活区和住宅区,东屋的后墙才是大街,但是没有留下一个门窗。前院和后院之间是靠和邻居房屋的空隙,只有大约二尺宽的夹道来往。只容一人通过。但是有水井一口,蒸锅用水需挑担小心通过,碰到两边的墙上,就无功而返了。如果没有这个夹道的话,后院就是一个大约四乘十米的完全封闭的空间。没有其他的出入口。大家用高粱的杆子捆成捆子,将夹道堵塞起来。躲在这里的人,只要没有多大的动静,不惊动外面的人,就可以不暴露自己,不被外人发现。依托着这口水井支撑能很长的时间。实践也十分侥兴的证明,他们一直躲藏到我们回家以后也才安全的离开我们家后院。年3月,日*骑兵旅团和炮兵第4联队欲从这里下白河向南进发却遭到中美空*的袭击,全*覆没……当年*组织即在今三十里屯小学的千年古柏下指挥战斗。上世纪90年代初,小学院内立革命先烈纪念碑一处。年3月,被称为中日*队之间的最后一战的“南阳会战”打响。日*的战略目标是调动驻守在豫东部队迂回前进通过西峡、唐河、新野等多路的包抄。在战略上配合襄阳的占领*攻打老河口,以达到对老河口的实际占领。在这次会战中,中国*方投入兵力14.8万人,日本*方投入兵力7万余人,而中国*队用于南阳会战的兵力约10万人,日本用于南阳会战的兵力约5万人(用于宛西4万、南阳1万);这场战役,不仅始于南阳地区的南召县,也终于南阳地区的内乡县的马鞍桥。且是,它的主战场就在内乡和淅川,重点是西峡口。
  这场会战,始于年3月21日,终于年8月19日,历时将近5个月,时间之长、战斗之激烈,“为八年抗战史所罕见”日*第12*各部向各自的指定目标猛扑。当日拂晓,骑兵旅团分成两个纵队,开始前进,在倾盆大雨中,超越了第师团的部队。骑兵第26联队出发不久就甩开了混乱的本队而到牛蹄大休息。翌日(23日)拂晓,骑兵旅团在唐河源潭镇(沘源北15公里)南方渡过唐河,继续西进,又准备横渡白河。白天两次发现中国*队的电话线,窃听时中国*队某部正向上级报告:“约1个团的日本官兵正向南阳前进中”。旅团长藤田感到“与击溃驻在南阳的重庆*(指中国*队)相比,更重要的问题是如何顺利地渡过白河”。这是因为预定的(白河)渡河点三十里屯靠近南阳,日*想尽可能偷偷地渡过河去。但23、24两日,骑兵旅团所过之处低湿地带较多,进度很慢。23日傍晚,该旅团野炮兵队的第1中队(长加藤郊二中尉)的1辆炮车陷入低湿地带特有的深缝内,排除障碍很难。旅团长藤田决定让做为掩护队的骑兵第26联队第1中队跟随自己先走,遂脱离行*序列继续前进。赶到南阳附近时,据事前派出的侦察人员报告,三十里屯渡河点没有中国*队,恰是渡河的好时机。骑兵第25联队,24日做为先遣队提前出发。由于连日降雨,白河水深已涨到两米以上。该联队长遂亲自到白河实地视察。此时,“白色的白河水,在黑夜里滔滔地流着,对岸静悄悄”。日*对对岸的情况完全不明。但该联队长看了之后,认为可以骑马渡过,立即命令尖兵中队骑马渡河扫荡对岸的中国*队。(当时三十里屯附近渡河点宽约米左右)尖兵中队肃静地骑马渡河,一枪未响渡河成功。骑兵第25联队主力接着渡河,联队炮中队也照样驱车渡过。从南阳方面派来警戒对岸的中国*队,一弹未发,便向西北方撤走了。随后,骑兵旅团主力也没有遇到中国*队的阻碍,于24日21-22时期间渡过白河。深入到三十里屯南方9公里瓦店的骑兵第26联队则在正午前后安全渡河成功。藤田还对落后了半天的骑炮兵第4联队发出命令,使其追赶上来。25日凌晨3时,骑兵旅团主力渡过白河后,再次开拔,直向老河口前进。该旅团在奔向老河口时,为不暴露企图,采取了避开南阳一老河口大道而稍向东方迂回的路线。当日,旅团长藤田在三十里屯待机时,中美联合空*对停留在空旷三桥湾附近的地面部队:骑炮兵第4联队,进行了摧枯拉朽式的攻击,炮弹如同暴风骤雨一般倾泻在在骑炮兵第4联队的停留空地上,轰炸的轰鸣声和炮弹震耳欲聋,日*的威严在瞬间就完全丧失了,武士道的精神也无影无踪了,只剩下了绝望、恐惧和沮丧。而密集的炸弹正落在大部队之中,联队本部部员(副官、观测方面的*官及主要干部)全被炸死,在崖上的联队长东高安中佐左足也被炸断了。于是日*立即要求空*进行紧急支援。当两架日*空*飞机刚到三十里屯的空中的时候。著名的飞虎队的飞行员们。驾驭着战鹰也在瞬间飞临到三十里屯的空中和白河的滩涂给予迎头痛击,数量占优的中美联合空*对日*的飞机进行了蹂躏性的攻击两三个回合下来,日本空*的两个*怪式都先后拖着浓烟栽入到了白河的滩涂之中了。然而我们的空*并没有飞走。他们对残留在这片毫无遮拦的平原上的大队日*也进行了灭绝性的打击,一次次的俯冲,就是一次次的腥风血雨,小钢炮和机关枪如同暴风骤雨一样的泼向侵略者队伍之中,战马挣脱了缰绳在惊恐的逃窜,铁炮歪到了,散架了;这时候的日*没有了一点武士道的样子了,在毫无遮挡的平原上,他们惊恐了、害怕了、怂了、失去了抵抗的能力,甚至都没有了抵抗的意识了、就这样一个铁甲炮队和一个联队建制的日本侵略兵,毫无遗留的长眠在了三桥湾这个地方。小时候就听说过:“三桥湾,*缠人”。三桥湾冤*太多,好好的日本年轻人,被大东亚共荣圈的*话,被骗到中国,害惨了中国的百姓、丧失了自己的宝贵生命。实在是太冤了!这是一次酣畅淋漓的胜利,我们用几乎是零伤亡,换来全歼日*几百人。三十里屯见证了这一幕。第二天侵华日*最高司令大名鼎鼎的冈村宁次,乘飞机到三十里屯的上空,低空盘旋了好几圈,来凭吊他的部下将士们。就这样一个铁甲炮队和一个联队建制的日本侵略兵,毫无遗漏的长眠在了一个叫“三桥湾的”地方了。

06

插衙门

年春,豫鄂边特的机关已经迁到了南阳城内,宛中(前称省立第五中学)学生在我*的领导下,驱赶了反动校长王言,迎来了共产*员的校长吴琪(即吴寿青,唐河县咎岗乡小吴庄人年在五四运动时,考入河南省第一中学。年在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加入中国共产*。南昌起义失败后,一度与组织失去联系,回到家乡后才和南阳地下*恢复了组织关系),这件事是我*在南阳*史上的一件大事。受这件事的影响,中心县委决定,由于三十里屯的群众基础好,所以准备在三十里屯开展一次更大的行动。即老百姓称之为“插衙门”的三十里屯农民暴动。当时的国民*反动派也嗅到了南阳人民的革命气息,为了控制革命的兴起,把群众的革命热潮扼死在摇篮之中;也是为了更加严密的监视:和蒋介石貌合心离的、杨虎城的、驻防南阳的、新编十四师。蒋介石把他的嫡系门生耿纯(老牌特务,黄埔四期的毕业生,曾在南京和上海等地多次的屠杀共产*人和革命志士的不折不扣的刽子手)来担当南阳县公安局局长。耿纯为了控制权整个的南阳,就在南阳县的各个乡镇建立了所谓的公安分局.耿纯也在三十里屯建立了公安分局,并且任命亲信胡正元为三十里屯公安分局局长,胡正元到任以后,就开始大量的盘剥搜刮民脂民膏,整天带着手下在大街上转悠。对群众横挑鼻子竖挑眼,处处找老百姓的不是,百般罚款以饱私囊;并且在集市上多处设立关卡,强征捐税,甚至于连乡下来赶集的老太太手提篮的几个鸡蛋也不能幸免。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因交不起税款的被抓入监狱的人,竟多达三十多人。一时间怨声载道、民怨沸腾、群情激愤。同时胡正元入住三十里屯也给我*在三十里屯的活动构成了很大的危害。在李得吾、闫仁瑞和闫嗣苠三个人研究表决的县委会议上决定,要拔掉胡正元这颗钉子。并报请豫鄂边特同意之后,开始行动。当时的社会,盗匪横行、民不聊生。各个村庄大多都建立有自己的自卫组织。名称各村并不一致,有的叫守望社,有的叫保乡团;三十里屯的叫原来叫“保卫团”,*组织研究后觉得这个名字太刺耳,容易引起*治联想。于是更名为“护青会”。(名义上是保护庄稼的)核心组成大约有一百五六十个青壮年,正常的时候各自在家务农经商,一有情况就可以立马集合起来,锣敲三声(当当当——当当当)为有情况,可以集合五十人,敲五声(当当当当当——当当当当当)的敲是有比较大的情况,要集中到一百五十人,不住点不间断的敲,就是最危险的警报了,要求所有的只要能出的的人都要出动了。进行对土匪的阻挡、村民护卫,嫌疑人搜索、盗贼追赶等任务。极端时全村可以动用五百到六百人。这当然是一支令任何人都要垂涎欲滴的力量,胡正元一到任,他首先要控制三十里屯护青会。他想把“护青会”纳入公安分局的领导之下,作为公安分局的外围组织,同时他还要全村的村民摊派护青费,美其名曰叫:“护青捐”。这作为当然受到全村居民的抵制和反抗。于是*组织决定由闫仁瑞、秦同善领头,充分发动群众,搜集了胡正元的多种劣迹和暴行之后,准备召开全体村民大会,宣读胡正元的累累罪行。然后驱除胡正元。胡得知消息之后,立刻只是手下将正在敲锣打鼓召集群众的秦同善和王青云两人抓了起来。这一下正中了*组织的预测。*员们分头到大街上面大声呼喊:“胡正元抓我们护青会的人”!“胡正元把秦同善和王青云逮起来了!”。这一下完全炸锅了,全村百姓无论男女老少,青壮翁儒,全部都到了分局门口,把个公安分局为了个水泄不通,高声呼叫:“放了秦同善、放了王青云”。胡正元是兵痞出身,哪里会在乎这些平民百姓。仗着有耿纯的后台,还在群情激昂的群众面前狡辩说:“我抓的是要造反的叛*、他们是贱民”。由于闫嗣苠在青华得了褥疮(当时的革命*人以得褥疮为荣),“正好”在家休养。也由于在青台打赢了官司,在南阳县也算是小有名气的教书先生。胡正元也不知道底细,他也“正好”“在看热闹”,于是他大声的质问胡正元:“据我所知,秦同善和王青云条人命两人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他们连南阳府都没有去过,怎么就成了叛*了?你说他们是叛*,有什么证据?这可是掉脑袋的大事!不能胡乱给人扣帽子”!这一下人们又爆发出了:“证据、证据、证据、放人、放人、放人”的呼声。胡正元看镇不住台面,恼羞成怒了,从腰里拔出盒子炮,朝天上放了一响:“谁再闹,就是妨碍执行公务,按乱*一并治罪”。原想是吓到老百姓的,可是没有想到却是捅了马蜂窝。人群中有人在喊:“他们如果是叛*,我们全村的人岂不都是叛*了”?“诬陷之罪,何患无词”、“全村的人都让你抓完,你能抓完吗”?“大家一齐上,揍这个小舅子”!“揍他个狗日的”。几个*员和农会积极分子带头,七手八脚的就把胡正元摁到地上。一顿谷堆锤,把个分局长打了个三*出魄,七窍生烟。大喊饶命。他手下的那些个黑狗子,本想去救他。但是被愤怒的群众所包围,也都一拥而上,和他们扭成一团,棍棒满天飞,顷刻就被打了个人仰马翻,个个都是屁滚尿流,不敢再反抗了。有人找来了绳索,把胡正元五花大绑了起来。村里的大会也不用再开了,连同十几个黑狗子一起押送南阳城去。一路上都在控告胡正元的罪恶行径。途径的村庄里的群众都竞相观看,还有一些看热闹的,还自动加入到了情愿的队伍之中。形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情愿队伍。当天晚上由于南阳南关渡口天黑停摆,所以情愿的队伍就扎住在白河滩上过夜,等待天明开渡进城。耿纯也不是个软豆腐,早就听说了三十里屯所发生的事。经过一夜的准备,天刚蒙蒙亮,耿纯带着三十多个全副武装、气势汹汹、张牙舞爪的走狗,来到了情愿队伍的面前就是一阵疯狂的扫射。*组织没有预料到耿纯一上来就对群众强行动武。而且人们哪里见过这样的阵仗,一阵惊恐,做鸟兽散。耿纯趁机救走了胡正元和他的那些走狗们。而且还顺势逮捕了十几个共产*员和农会的骨干。始料不及的突然变化,没有使*组织惊慌失措,他们立即做出了一下决定:一:三十里屯的*组织和农会,继续发动群众,让更多的村民进城情愿,抗议耿纯的暴行,要求严厉惩办耿纯、胡正元。二:利用吴寿青在五中取得的威望,组织五中学生罢课,并上街游行,声援三十里屯农民的正义要求。三:共产*的街道工委组织全市的工商业者,罢工罢市,对三十里屯农民予以声援,四:呼吁和利用已有的关系游说新编十四*的杨虎城将*,顺应民意支持三十里屯农民的正义要求。三十里屯的群众几乎是倾巢而出,能走的就走,不能走的老弱病残分别乘坐着牛、马、驴车,还有人推着独轮车的,浩浩荡荡的三千余人往南阳进发。其中有个叫鲁素贞的女子,人高马大从未裹脚,人称大脚片子,在队伍中喊声最大,也最能感动人。她高呼:“走啊!插衙门(乡言为:去衙门情愿,含有打的暴力因素)去啊”。“都去插衙门啊”。队伍所经过的村庄如:万湾、二十里屯、十八里屯、十里铺、五里堡等村庄,也陆续不断有群众加入。到南阳城里的时候,已经大约有五千多人了。年3月,宛南中学联合省立五中、南阳女师、南阳女中、赊镇二小等学校成立了南阳学生联合会,把广大学生统一组织和联合起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并积极参加了三十里屯反捐税和请愿抗暴斗争,为宛属各学校树立了革命典范,对南阳革命运动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学生的队伍和全体市民罢工罢市的队伍和三十里屯农民队伍,汇合在了一起。他们高喊着:“枪毙耿纯”、“枪毙胡正元”的口号,把国民*的县*部围了个水泄不通。这一天的南阳城果然是群情鼎沸,地动山摇,天翻地覆了。当时的南阳县长米赞臣,(曾任过杨虎城秘书)却是个地下共产*员,他看到时机成熟的时候,就去了新编十四*去找杨虎城将*请示,汇报,阐述了耿、胡两人的劣迹和罪行,以及事件发生的原因和过程。请求杨虎城将*全权处理耿、胡二人。此时的杨虎城将*,已经接受了地下*员杨芬远的工作,他也明白耿纯在南阳除了对付共产*以外。主要还是对付他杨虎城的,在他的内心已经打下了产出耿胡二人的动机了,于是他就腿搓绳,当场命令骑兵营长周德彪,带领部队全面接管南阳县公安局。立即逮捕耿纯和胡正元。临近傍晚,英姿飒爽的杨将*,骑着高头大马,带领着执法队,在前往县公安局的路上,遇见了耿纯老婆拦路喊冤。杨将*一语双关,满口答应说:“马上解决”。她竟然以为杨将*是释放耿纯的,转怨为喜,回家去准备酒菜,为她的恶夫压惊。谁知道杨将*一到县府,在众怒难熄及民意不可违之下。真的是马上解决:下令“处耿纯、胡正元以死刑,并且是立即执行”。消息传开,举城欢腾,几万人流潮水一样涌向西门外的望乡台下的刑场,这里原来是反动统治者,屠杀革命志士的刑场今日却反主为囚,将昔日的刽子手送上了断头台。真的是大快人心,在南阳县的万人瞩目之下,两声枪声过后,这两个蒋介石的忠实爪牙和走狗,双手沾满了革命鲜血的、遭万人唾骂的刽子手。得到了应有的下场。至此被三十里屯村民们称之为“插衙门”的斗争,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07

三十里屯的房屋建筑以及管理机构

解放前三十里屯的房舍、铺面都是瓦房;街中南北通衡。有一过街阁;阁东偏、早年有楼梯。楼毁后该房成为冬夜值更人员的宿舍。人叫“更庵”。地方机构对一些不法之徒,往往先行拘留于此。值更制度;燃香计时;鸣锣巡查。临夜人脚初定,鸣锣两下叫做定更。以后鸣锣一长两短“当---当当”叫二更;依次一长三短为三更。------一夜五更。如遇盗贼、火警、土匪等则不分点的连敲。人们闻警而起。如锣声突然停止,人们可揣想事出有因;各加戒备。值更人员一般两或三人;报酬为年终付;全村村民因该户的经济情况随意乐捐;或钱或实物没有定例。镇上的房舍北头古老、南头的三个大院是咸丰年间新建的。有几所住宅被土匪烧掉后,再也无力修建。民国以来,民生凋敞;后街多草房。近年来出现了盖平房、修楼房的高潮。大约从咸丰年间开始,由县府委派守望社社长。人选多为地方豪绅;亦间有开明人士。其编制为社长一人;社员一人襄助社长;先生一人,总理财务、勤杂;局勇二----四人;后改称保安团(也叫局)。(局勇、俗称小队儿)守望社、保安团的名义各用在何时?没有明显的界限。在辛亥革命前还叫守望社。三十里屯属沙渠地方,辖五十二个自然村。寨有寨长,俗称寨主。清末时的寨主是阎营之,之后是阎时熙承袭寨主。又蒹理沙渠守望社。一般守望社(保卫社)都设在三十里屯。偶尔也有随社长所居住的地方而不在三十里屯的。各村设村长,都是该村的有头脸的光棍儿的人物。不是正式委派的。这些人的作用主要是上派下摊、收交财物。有许多贪污、不法经告发而被撤消的。在这个地方行*机构之下,还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畸形人物---名叫“地方”,也叫“乡地”。这些人身份低贱、品质恶劣。见上级摇尾乞怜,是活灵活现的哈巴狗;对一般的眼子户,却是威风是十足;稍不如意,就戳你个灰指头(嫁祸于人)就让你吃罪不起。轻则丢人、丧财;重则顷家荡产。他虽然不是正式的行*人员,不吃俸禄;但他能广开财源。一般农户只怕惹不起,就随事经常给些方便、好处。一年三节、红白喜事,礼物丰阔。对富豪、权威人家他又有一付可怜相,见面必称某老、某爷;到屋里必恭必敬;只有站的;没有坐的。自称“娃子”。年终时拉上大车到大户人家去,乞求赏赐(俗称“乡地告助”)。三十里屯最后一个乡地叫苗光林于年去世之后就再没有“继任的”乡地了。到了年改称蓬莱乡。三十里屯设“五权镇”,阎鸿镇为镇长。次年阎烘镇与其父阎恩元(子玉)被周八营许星桥、孟显富等率众进宅所枪杀。五权镇也随之撤消。辖区仍为五十二村。到后来国民*统治时期属瓦店区;施行保甲制度。三十里为一个保,下有二十个甲。甲设甲长。当时县里设兵役科,实行征兵制度。老百姓都不愿当兵为反动派卖命当炮灰,就央人托己、送礼请客、说情贿赂那些保甲长们。农民大量的血汗钱就这样装入保甲长、乡长的腰包中了。对于那些没人情、没钱送礼的人家的青年,则被他们绳捆索绑、强行拉壮丁。娘母号哭、妻泣儿叫、惨绝人寰。当兵后待遇恶劣;吃不饱、穿不暖、挨打受骂,《杜工部》的《史壕吏》中的描述实难述其万一。群众口语:“不怕官、只怕管、灭门知县”。就是对那些压迫、敲诈、搜刮劳动人民血汗的县、乡保甲长们的愤怒又无可奈何的心情的表述吧!

08

三十里屯的居民

三十里屯的居民大部分是阎姓。其他的尚有张、王、李、赵、聂、贾、杨、岳、侯、海、钱、裴、卢、余、薛、刘、黄、胡、苏、薛、秦、柳、吴、吕、陈、景等姓。解放后其中的岳、侯、海、钱、魏等姓已经没有人了;吕、刘、柳是六十年代迁来的;而杨、景、岳、陈则是清朝时期晋南的人在这里经商落户在这里的。(景姓尚住景庄、罗庄;陈姓住蓬莱府。)

阎姓在南阳的始祖叫阎俊。据庵上(庙院--明末毁于兵乱。)碑记(于三十里屯东门外,毁于大炼钢铁时)所载:阎俊:为胜国时中书省左丞(阎氏家族在第一次整理家谱的时候,阎嗣锦从台湾的南阳县志上查到的资料)。以直柬贬南阳。封地中雷镇。北至三桥湾、南至三教堂、东至凤凰台、西至卧龙岗。阎俊的墓字在南阳城内的龙亭邙。元末战乱,三十里屯的阎氏延止迄明代,尚有阎帧可查:在二十里屯的西南;古驿道的东侧,曾经有过累累一片墓地。在那墓地中有一个碑;是阎帧(他作过太康教谕)的学生到新野任教谕的时候,路过南阳。特意到阎家拜访老师;不想此时阎帧已经去世。他为了纪念老师的培育和提拔之恩,所以在阎家的墓地上立碑。在碑的背面曾详数了阎家的世系繁衍后世的族系。远及阎俊,近述阎帧,族属甚祥。从此碑阴上满满记载的(约有千人之众)可以看出,在当时阎家也可以称为是城南的大族。“那时我们去南阳上学,路过此处,也常常到碑前去念一念碑文”。(阎嗣苠、阎嗣英、阎嗣莱等语。)后来到了明末,*局动荡,盗贼蜂起,战火连绵,民不聊生。(老人口传:“黄巢(实际是李自成和张献忠)杀人八百万,在劫者难逃”。

在三十里屯街南阎家的祖坟碑上只有阎化纯、阎化俗兄弟二人,是有文字记载最高的先祖了。(老人口传:化纯化俗双立祖)。他们的碑下,还有三代的墓和碑。第四代就脱棺了。可惜没有人留意和记载。后来的战乱使:“兄弟十八人为避战乱而各奔东西”(老人口传语)这时阎家后人为避战乱,分别分散于南召、内乡、镇平、邓州等地。

到了清初时在三十里屯只有阎端、(他的墓地在三十里屯与周八营的路的北边,由于广种杨树,被称为杨树坟)阎相兄弟两人守业。端绝嗣,闫相有三子:光弟、光前、光甲。后来以光弟嗣承阎端。现在三十里屯周围的蓬莱府、广庄、王厂、东、西叶营、杨庄、王厂、小王庄、八里岔、十里铺、邱庄、黄连树、姚庄、冯庄、大桑树、阎庄等都是阎氏的后裔。由阎氏一族消长也可看出元、明、清三个朝代的*治、经济、人口的发展的概况了。

09

阎姓如何发家的?

清朝乾隆年间,三十里屯的阎端、阎相兄弟二人共有田产二十顷。街中路西宅院一处;南头路西宅院一处。阎端乏嗣。阎相以长子光弟过继。阎光弟请得田产十顷。宅院一处。他有三个儿子其中的老三叫文麟。原是个浪荡公子;最爱玩鹌鹑、长虫、鸽子。有一天,他在北庙戏楼上掏长虫玩。无意听到别人的议论:“阎文麟这人不务正业,他过继的这分家业,非叫他董干董净不可”。他听到了这些话以后,内心非常震动;悔过立志,决心干一番事业。回到家里,砸了鹌鹑笼子,放走了长虫。据说有一年各地的小麦长势很好,粮价疲软。有一天他在社旗镇粮行坐庄,同人玩叶子戏《抹纸牌》深夜去解手,看到天气骤变,大风降温。必将影响到麦收。他进屋后马上同牌友成交了一大批小麦的交易。当夜果然下了苦霜,丰收在望的小麦被无情的天气变成为绝收了。接着夏天大旱,秋庄稼又没有种上。所以造成了南阳盆地特有的嘉庆十八年(4)空前的大年成。〈人吃人的年成〉街上有买人肉包子的。以前只有在明代小说〈三言二拍〉中才有的人肉作坊,把人当作牲畜一样出卖、宰杀。读读都觉得渗人的现象却在南阳出现了!而阎文麟在这样的年代里却拥有大量的、雄厚的物资。大批的人们为活命以超低价抛售土地之时。他就将土地购置到一百二十顷自然就易如反掌了。他又在城内察院街开了一处银楼,聘请北京的巧匠制作时兴的珐琅、首饰。利润颇丰。生意大了,必和官府有来往。他们所收的田赋、税收的碎银,都送到银楼加工成元宝。(每个重五十两)所得利润官商公分。这又开辟了一条财源。俗话说:“要得好,三凑巧”。于是阎文麟这一门一下子就发迹了。仅在三十里屯一处的仓库就能存小麦八百担(每担约合市斤)。阎氏走入仕途阎文麟发迹之后,子孙们开始进入仕途。阎伦魁:以优贡为安阳训导。阎伦魁:(南阳县志文:阎伦魁,字云蟠,父文麟。常出栗赈灾。伦魁以优贡官安阳训导告归。教授生徒不受修脯。其贫不能读者又时周恤之。父年八十卒与弟秋魁同以哀毁致疾。初伦魁无子偶至郡见子者夫妇相对泣,询得其故,穷囊金赎之,后生三子,人以为异,子丕勋、丕承、丕式,以孝友闻。)阎伦魁逸事一则:阎伦魁,字策安,嘉庆十五年庚子科优贡任安阳训导。年近四十无子。一日进城,于城门处见铁嘴刘给人算命,兴致所致。请铁嘴刘一下嗣命。铁嘴刘断言魁公命中无子。伦魁一笑掷金而去。到了城内以后,看到有两口跪于街头卖女。伦魁向前询问,得知无钱葬父因而卖女。伦魁心想,我的命中又不能有儿子,要钱何用?把身上的钱全部拿出来,给了那跪街的夫妇扬长而去。回到城门口。又碰见铁嘴刘。铁嘴刘大吃一惊,拱手让座。说相公今天必有大善事,于上午算命时的情况大有不同。有次善举举,何患无嗣,明公该纳如夫人,命中已经有三个孩子的命了。后来果然那跪街的夫妇把小女送于伦魁为妾,伦魁千辞不过。后果生三子。取名丕勋、丕承、丕式,都以孝敬和善而闻名(县志所栽即此事,实际上后来还生了两个儿子,一共五个丕敏、丕-)阎丕勋:在南阳遇到一穷困潦倒的京官,出于怜悯之心。赠他白银两。他从此开始发迹,官越做越大。为了感谢赠银之恩,他出面将阎丕勋的弟弟阎丕敏,捐了个贵州平远协的武官。人尚未到任,圣旨又到:升迁延安总镇;凑巧榆林镇出缺,又兼榆林总兵。(这里和官方的文本里的科举说倒是有差别的)。

10

大人阎丕敏

这是一个值得一提的人物;在满清*府因财*枯竭,开捐官输材之道后。科举考试中;文官要下大功夫,武官相对的要省劲一些。阎丕敏就是弃文习武、捐班最后晋级为二品大员的。曾暑陕北榆林镇、兼管定远镇。因此浑称陕甘总镇。咸丰元年(),洪秀全在广西广西桂平起义,就是著名的太平天国。他的武装力量扩展到广东、湖南在咸丰二年兵临长沙。清廷派阎丕敏守城。他不敢同太平*作战。动员长沙城的商豪财绅向太平*资送白银、粮秣。与太平*私下里达成协议。这样太平*无了后顾之忧;长沙城也没有了破城之虑。使长沙城能平静了几个月。太平*与次年一月克武汉;三月陷南京,改称天京。阎丕敏此时以“私通发逆”、“篝和资敌”等罪名被弹劾。经胜官保和长沙绅民上奏力保(他们认为长沙总算幸免了一场兵乱)从轻议处,带罪立功;率队到鄂、豫交界处的黄渠河一带平民变。此处虽然地赍民贫,但却是宛、洛、荆、襄的交通要道。清廷为了南北交通的畅通,当然不许捻*占据。民变被镇压了,他总算打了一个胜仗,立了一功。也看出了仕途的艰辛;晋京陛见叙功化钱送礼、上下买通以腿疾告老,乞骸骨还乡。(进京议罪和陛见叙功,均化钱不少;他向家里要钱的家书上每次都是汇兑五百两,述者(闫白栗)小时候曾亲眼见到好几封这样的家书。加上随身所带的数目当相当可观。)三十里屯街南路西的三处大院;并立的三个牌坊都是他那个时代修起来的。由于清朝时,四品以下的官员称老爷;四品以上的称大人。所以乡里的人们都叫他阎大人。阎大人,嫡妻无子,以侄儿过继为儿。名字叫“乐”。(即阎敬之也)大人常有:“乐儿不孝,当以鞭策从事”的口头弹。阎丕敏逸事数则虎皮大椅一农户在官路边种瓜,苦于大兵骚扰。向他求援。他将他的虎皮大椅交给种瓜人。让他摆在瓜棚下,过路的散兵游勇,果然没有一个敢进瓜圆。盗“流札”流札---犹后来的路证、护照也。他的儿子(大公爷)游荡无度,大人还乡后对其严加约束。他在他的一伙朋友的怂恿下,学戏上的计谋,放火烧后院的马棚;乘机盗出了大人的“流札”。他们依仗“流札”先到新野县衙开口要船只只;车辆。新野县知县见他只有三人,也派不出那末多的车船,陪着小心、说着好话,送给他白银若干才算了事。接着他到了樊城,灯红酒绿,吃喝嫖*,挥霍无度钱化完后就到樊城县要钱。扬言要去武昌。樊城县知县不敢自专告知襄阳知府和襄阳镇台。镇台派人将其迎进镇署衙门,在盘问中露出马脚,才知不是大人而是“大公爷”。镇台稳着“大公爷”后,专差三十里屯告知“大人”。“大人”丕敏派弟弟阎丕式率干仆樊兆奎将其押解回来后,合全族公议处置。(意在处死)当征求到儿媳(米二姐--南阳东关米姓)的意见时,她答说:“怀里没抱的,手里没拉的。”(意为无后)“大人”一下竟然气至昏厥,当即无人敢做主处死,公议禁闭若干天,不了之。蒸酒和泥:大公爷在家主理宅院的修缮;“大人”查帐发现开支过量,质问大公爷原因,大公爷答道:“天寒地冻,无水和泥,只好用蒸酒和泥,自然化钱多了”。因子嗣不肖,大人的孙子就将这宅院典当出去了。此是后话不提。灵芝草出在粪堆上:“大人”的嫡室无所出,有子二人皆术庶出也。两个儿子常抱怨其生母:“拿我这灵芝草出在你这粪堆上”。其无状如此。后来在一场战乱中“大公爷”去世,不及殡葬,仓促间把棺材拥在粪堆里。成为日后人们话柄。黄马褂“大人”因平黄渠河民变有功,皇帝赐他黄马褂。旗杆院走入仕途的阎大人,发家以后,开始在村的南头、街的西边修建房屋。最有名的是紧联在一起的那三个大院。三十里屯的人习惯上叫“旗杆院”。从火星阁向南约二百米的地方,在街的西面,并排耸立着三个牌坊,这是阎大人向清廷皇帝为阎氏的几个夫人们所请的诰命牌坊。每一个牌坊的后面,是一个大院的大门。大门的两边都有一对狮子和下马石。南来北往的官员们,文要下轿、武要下马。(下马石就是栓马的地方)在大门的左边都立着一个高约三丈的旗杆。所以当地的群众把这三个院子统称为“旗杆院”。大门进去后。左右廊房各六间,一般是给家里的男性的工人住的。(兼有护院、传达、劳作的职责)正房六间,是个戏厅;两侧个有一门通向后院。四周都有前檐和围栏;前檐的宽约四尺半,围栏是用上好的楠木精致制作而成,桐油打底,彩漆粉饰。前檐内用青砖铺地,院子里的地面比前檐内的低一尺半,是方砖铺成的。每逢年节,在这里请戏、唱戏,全村的人都可以来看。第二个院子也是个职能院,但全是女性。这个院子里的廊房一边是厨房和餐厅。在大人家里工作的人都在这里吃饭;另一边都是住房;均有前檐和平院。是劳工们听从分配任务和集结的地方。第三个院子最为宽大敞亮,是主人的会客的场所。六间头的正房是整个的建筑群中最高的、最大的。檐高近一丈五、脊高近三丈。脊上有兽和兽头。进深也有两丈多;据说比南阳府衙的正堂还大。云杉木料作成的屋架,修筑在墙体以内。那墙是后来才装进去的。(所以百姓们说这样的房子叫房倒屋不塌,这也是中国古代建筑业的发明;也可以说是比较早期的框架式的房屋了)那房屋雕梁画栋;色彩绚丽。木制的门窗,花样繁多,尽各不同。这个院子两边的廊房是书房等办公的地方。请来教师授课,以便教授学生读书。再向后去的第四个院子,是主人的卧房。家长住的是正房,其他的家人住在两边的廊房里。所以这个院子比较大,廊房也比较多。在这个院子里还有主人家的厨房,主人家里的人都在这里用餐。最后的一个院子,是个花园,只有三间花房,是给花工住的,花园里面,四季有花。家里的孩子们在里面玩耍嬉戏。内有大树,绑制秋千,以供玩耍。春夏秋冬是这一家的体育活动场所。着几个院子(除了花园以为)都是青砖铺地,廊檐连接,当地的人说是:“进到院子里,下雨不撑伞,连阴天不插泥”。这三个院子,北边的是阎丕敏的大哥阎丕勋的;中间的是他二哥阎丕的;南边的是阎丕敏的;三个院子的规划和建筑都是一个模式。一直到了解放以后这些房子还保持完整;土改中这些房子规国家所有。作为粮库一直使用到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受那些疯狂理念的影响,大队当时的领导认为,集市是资本主义的场合,设在三十里屯是三十里屯的耻辱。决定把集市赶出三十里屯。好象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自己的无产阶级的立场。于是把集市转移到了黄台;后来又搬到了黄台岗。三十里屯从此失去了地区经济中心的地位。不久作为国家粮库的这三个大院也被拆迁到了大夫庄和黄台岗。砖瓦木料也被拆运一空;几百年的豪华建筑也荡然无存了。

11

三十里屯的庙宇

“文殊寺”:寺在中雷保《今三十里屯》。光绪《新修南阳县志》有记载。唐贞观二年(年)僧人德发创建,今已不存。兴国寺:在城南中雷保(今三十里屯)宋和元年(年)建。光绪新修南阳县志称:明为上元寺。在城南三十里。淯水西下范营有明方九碑记。今已不存。后来由于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动荡,即便考古学家来也没有什么可以寻觅的痕迹了。在笔者所见到的只不过是一些支离破碎的回忆罢了。①三圣庙镇西南是三圣庙(三十里屯和附近也有人叫做:“三皇庙”的)也是“陕山会馆”,范蠡祭祀的原址是在镇北,这就是是“范蠡故居”的碑刻在北门的原因。在改扩建时,堪舆家说:镇北为气脉来龙,对居民的住宅不利。因而迁到镇的西南隅。过去有碑文记载。迁建始于清朝乾隆年间,捐资兴修者多为商号,商号的原籍多为晋南的解县、安邑、绛县、夏县、洪洞、界休等县;亦有少数陕西省籍的。捐银最多的是白银两,约五家;余者50两、20两不等;本地的阎光弟两最多,也有捐田产的;其他的信男善女三两、二钱、千文、百文的不计其数。(功德碑文记载的功德详情。此石碑现存于村南涵洞的桥中,笔者阎荫恺和阎全中在年曾仰俯入桥下观看过,由于当时没有相机和手机,没能拍照)由于捐资者多为陕西和山西的客商,所以在建设供奉文武财神的时候还发生了争执。阎光第等地方绅士要立范蠡这个文财神。理由是搬迁不是新建。而山西各商号(他们出钱是占绝对的多数的)。要供奉他们的老乡武财神关二爷。为此本地人和山西人还闹的不愉快。后来经过当时南阳府尹顾嘉衡的撮合,才建了人祖(亦说为伏羲氏)、范蠡和关公三圣的财神殿。合称为三圣庙。亦称三皇庙。这在中国也是绝无仅有的。后来南阳府的人知道了这回事以后,觉得很有点意思,他们也要建一个财神庙,不同的是他们没有供奉中间的人祖,却修建了一个文武双圣的财神庙。在新建戏楼的时候还拿去了三十里屯戏楼的原始图纸。加上在南阳和襄阳两地的恭耕地之争中,当时南阳府尹顾嘉蘅的对联:“功高天下原不在先主后主,心在朝廷何必辨南阳襄阳”的名句。因此阎荣甫(曾当过中华民国的参议员,也是早期的中共*员)才说出过:“这是南阳府历史上有名的两盆浠泥。值得三十里屯人骄傲的是,三圣庙和戏楼都是:“先有三十里屯,后有南阳府的”。三圣庙有:正殿三楹,内有彩色神像共七座,把三个不同历史,不同传说的互不相干的三个人物供奉到了一个殿堂之上,也是一个绝无仅有的建筑了。中间的是人圣伏羲氏彩色泥塑,坐高八尺。左侧是范蠡的彩色泥塑,神态和祥,高达八尺,但是穿的是官员服。好象是在大堂上,和右边的关老爷探讨着什么似的。猛的一看还认为是诸葛亮呢,不知道的人见了以后说:怎么把诸葛亮弄到三圣庙里来了。左金童、右玉女分别立到樊蠡的靠后一点。右面的彩塑“关圣帝君”泥胎坐像,高可八尺,“帝君”戴冕、流苏(前后各缀玉串十绺),长髯齐胸、眉长入额,二目微睁(俗称:关公不睁眼;睁眼要杀人)、表情威严庄肃。下塑白脸的关平;后塑黑脸的周仓。均罩有雕花暖阁(即神盒)。殿门六扇,都是雕花。平时只开中门,暖阁前的供案,长丈余、宽六尺、高四尺,雕花描金彩绘,都是十分的讲究。后壁、屋山都有彩画如:《宛令三竭》、〈浣沙戏水〉、〈卧薪尝胆〉、〈九策灭吴〉、〈泛舟五湖〉、《古城会》、《护皇嫂》、《挑袍》、《水淹七*》等;门外的廊檐、门楣画有《二十四孝图》。檐下东窗之前,有一口铁铸大钟,高五尺,铸文有铸造的年、月、重量、铸工的姓名。周围有八个大字“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钟唇为波浪型,钟纽为螭的图象装饰。农历除夕撞钟一百另八响,钟声洪亮,全镇可闻。清末民初时最后一个僧人叫满祥,他没有收徒弟。他去世了以后,那大钟也不知道哪里去了。正殿左右各有三楹;但比正殿较小。左为牛王、马王、青苗神态各异,性像逼真;右为财神殿,画梁雕栋,彩塑神胎。都有彩雕的暖阁和供桌。这三处殿堂都设有火神的牌位,书写“荧惑星君之神位”。着两个偏殿后来都被学堂当作教室。正殿前有拜殿三楹,(俗叫卷棚)红漆明柱,斗拱式建筑,青砖清瓦;正中的匾额上楷书四个大字《忠昭汉室》左悬明末的民族主义者、著名的书法家“富青主”的行草《尼山并峙》龙飞凤舞、气势磅礴。实为书法珍品。拜殿前还有阅台,以上殿、台基都高出地面三尺,正中有青石修筑的台阶五级,台阶的两边置有整条的青石,细润光滑。那时的儿童常当作滑梯做游戏。各殿之间都有檐廊连接,檐廊内和殿内均是青色的方砖铺地。阅台前是广场,广场前是戏楼。戏楼高七尺架梁铺板,台前台后相当宽敞。广场的东西两面各有廊房五间却没有神像。在戏楼南还有一处院落东西屋各三间,院门向东,可通过牛马车辆。庙宇的西偏院有西屋三间,前出檐。是主持僧人讲经说法的禅堂。南边的耳房是厨房、北边的耳房作为储藏室。咸丰年间修寨墙所剩余的炸药有四大缸就垒界墙封存与此。偏院的南北各有房屋三间;北屋是僧人的住所,南屋是知客房。院的东面是花墙,内种石榴、牡丹、蒴约、夹竹桃`-----等,院内青砖面地,广置花盆。院的西南隅还有一菏塘;系建庙时取土形成的。禅堂左偏,有千年古柏一株,不知是什么年代所栽,原来还枝茂叶蘩,庙被扒了以后疏于管理。现在已经是垂垂老矣。枯干直指苍穷,向人间述说着沧桑巨变。是南阳县仅存的古树之一,现在树干伤疤累累、枝焦叶枯,它是三百年来中华儿女喜怒哀乐、兴衰存亡、前仆后继、艰苦奋斗,同天地人相抗争的见证。现在应加大管理力度,善加保护。--年中共豫鄂边区的多次会议都在这里召开,南阳县人民*府在此竖碑以示纪念。当时的中央也派人来此传达过文件。笔者曾在县*协会议上提出过要对三十里屯的文物进行保护。由于当时不太重视。三界的会议上都没有形成具体的措施。全庙的房屋大小共计三十八间。于年翻修扩建,塘已经填平所有的房屋都已拆除重建,成为村里的小学。后来在这个基础上再次翻新;旧日的建筑格式已荡然无存。②三元宫三元宫也叫泰山庙。在镇的西北角。为一道观,全庙为东西排列的四个院落。泰山殿是正殿。祀“泰山爷”(据说是《封神榜》里的黄飞虎)泰山为五岳之长,所以全庙以泰山殿最大。院落也较其他三院为大。东西廊房泥塑十殿阎罗,塑型表现地狱中的各种酷刑。十殿阎罗中以五殿最为暴戾,因而当地的百姓将不讲理的恶人叫“五阎王”。南阳人读成“阳王”。[地狱的轮回之说,出自佛(fo)教,是梵文佛陀的简称。也有读做《浮屠》、《浮图》、《佛驮》的。元寿元年时(公元前2年)传人中国。东汉末年出现了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张道陵将其合并改造创立了道教。张道陵自称“天师”。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为统治阶级所利用。儒、释、道合称三教。他们的轮回之说在民间流传时间久远,地狱广阔,他们叫《万宗归一》。西廊房的最南边,有一立像,戴毡帽、穿长衫,将前襟掖进腰带里,右掖夹一把雨伞,长舌外伸,两脚做交替奔跑状。这就是“无常”,俗称“吊客”。传说原名叫张光才,是一个自缢而死的人。因为到阴间以后,必须找一个替身他才能再次转生到人间再生。就是俗话所说的“托生”。由于“无常”急于找到替死*,所以他不避风雨(持伞)急速的不停的奔走。有人给他的嘴上抹些鸦片烟,说是给他一些好处,让他不勾摄自己的灵*。由于当时的科学和知识水平有限,至使当时的广大的群众信奉入迷。如果有一个浮燥、不知天高地厚、横行霸道的人栽了跟头,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人们旧会说他是“哀无常”。三元宫有山门三楹,门楣上是阎敬川所写的欧体楷书的《东岳行宫》四个大字。左右塑哼哈二将;(俱见《风神榜》)哼将闭口,鼻翼作用力出气状;哈将张口,作哈气状;活灵活现、惟妙惟肖。门前有石阶五级。殿的前面,筑有戏楼,气势宏伟、美丽壮观:飞檐走壁、画梁雕栋、蹉跎磅礴宛如天上仙境。南阳城南关的天飞庙的戏楼就是按这个戏楼仿建的。泰山殿的西面是人祖殿。供奉的是太昊伏羲氏,披头散发裸体塑像,惟腰间围树叶。呈现远古人类生存、生活符合状况。三元宫又在人祖殿的西面。正殿和殿前的卷棚都是三楹。规模较陕山会馆的关公正殿略偏小。另有山门。三官,也叫三元。源出道教。所祀的神是天官、地官、水官。道教称天、地、水为三元《云芨七签》称:“夫混沌分后,有天地水三元之气,生成人伦,长养万物。”。上元(天官赐福)正月十五生、中元(地官赦罪)七月十五生、下元(水官解危)十月十五生。三官配合三元所以祠神叫“三官”,殿就叫“三官殿”了。道观的名叫“三元宫”了。“三元宫”的西面还有一个院落,那是道士门的住所,他们在院里养花种草,也颇为雅致。和尚、道士都为丧主们设道场、办丧事。镶灾超度、祷神祈福而获取香资,“三元宫”在寨河以西还有良田三百亩,后来洪水肆蘖,河岸崩溃,泰山殿和良田已沉入河底,三官殿的基础上修筑了大堤。一直到了五十年代,白河上游修筑了鸭河口水库后,白河两岸包括三十里屯的人民才有了安全的保障,在再也不受洪水的威胁了。③奶奶堂奶奶堂的庙址在三十里屯的西街后,一个大坑的西面,另一个大坑的北面,建在一个高丘上。庙们向南,有房三憧。塑泥胎的送子娘娘神像;抱着一个男孩,解怀乳儿。幼儿的“鸡鸡儿”裸露,那些求子心切的少妇们偷偷的抠吃“鸡鸡儿”的土就能怀孕生子;僧人们每年还要做许多土偶彩画的小男孩,求子的人用香火钱换回;压在床席之下;亦可怀孕得子。每年的二月二镇上办奶奶庙会,唱大戏,搭柏枝(与百子谐音)桥,想要儿子的妇女们在百子桥上走一趟,今年就有怀孕生子的希望了。庙会上的供物如山,香火钱颇为可观。这个庙是南庙的附属庙,归南庙的满祥领导;满祥死后曾由一个叫岳义魁的人继承衣钵。直到汤恩伯的部队把庙拆迁到吴集为止。现在第八组的村民们已经在那里盖满了住宅。三十里屯的人们还称那里为堂门上,即为奶奶堂的门外的广场上。④祖师庙东门里路北边是祖师庙;建房六间。祖师的神像披发、赤足。手中仗剑。为古代神话中的水神。《道教所祠的玄武神,与青龙、白虎、朱雀合称为四方四神。》玄武的两边有龟蛇两物之象。“玄武”始见于《礼记曲礼上》:“行前朱雀而后玄武”。孔颖达疏:“玄武,龟也”。祖师庙到处可见。以湖北的武当山规模最大。建筑最为宏伟。有一个传说:燕王朱隶以武力夺取*权后,将京师迁出北京,以金陵为南京。朱元璋的太子“建文”没有下落,到处寻找;郑和在前后二十八年间(--)七下西洋。最远的可达到红海、非洲的东岸,有人说就是找他的。没有找到“建文”,为了平息众怒,朱隶诡称:“建文”已经修行成神。在武当山建庙奉祀;当请示神胎的仪容塑成什么样子的时候,永乐帝正在沐浴,披发、赤足,他说:“我的侄儿,和我相同”。因而玄武祖师的神像都是披发、赤足的样子。武当山的祖师庙,号称大顶,也叫金顶。香火最盛。民间的农历年节。四面八方组成许多的香火队,到金顶去朝顶。南阳西关的朝山街,就是当时南阳人组织朝金顶的一个聚集地方。⑤子龙庙祖师殿的东面还有一个庙叫子龙庙。这个庙也是房屋六间,塑的是三国时蜀国大将赵云的坐像。根据史书《广舆记》记载:(光绪南阳志以及解放后的两次修志)在全国正规的修建赵子龙庙的地方,只有三个。一个是正定(老家)河北正定--赵云庙;一个在成都大邑--子龙庙,顺平侯赵云墓(去世和安葬的地方);根据明代史书《广舆记》(年)有文字记载:河南南阳南三十里屯东赵云祠墓。康熙(年增订)。史书上也没有说清楚为什么在南阳的三十里屯建庙。和最初建庙的时间。庙建于什么时候因碑文模糊不请,难以说明。但是据笔者所知,在全国奉祠赵云的庙却很少见。在三十里屯的村南二里许,有一个冢子,人称子龙坟,冢南竖有石碑,石刻大字“蜀汉翼将*赵云之墓”。立碑的时间是咸丰年间,竖碑的落款是“三十里屯绅商主”。为什么在三十里屯修筑子龙庙?这仍然是一个谜。南阳赵云墓南阳赵云祠及墓在南阳城南三十里屯,其墓相传为唐代创建,应为赵子龙衣冠冢。子龙祠在三十里屯内东街后。赵云墓在村寨南偏东二里许,当地人俗称“冢坡”。古冢系夯土所筑,高约五米,呈椭圆,南北长约二十五米,东西宽二十米。墓前原有螭首古碑两通。根据明朝大儒顾炎武(-)所著《广舆记》的时代。因此三十里屯子龙庙的最初建庙时间一定是比顾炎武更早的年代了。县志所载:宛南三十里有中雷镇南里许有古冢为赵云墓镇崬偏有子龙祠。重修子龙庙碑记赵云墓陨星石磙后来在三十里屯发现的石碑《重修子龙祠碑记》:(见上图)由此可见在明代万历时期已经出版的《广舆记》就有所记载的三十里屯赵云墓,实际上要早于年的。比而后文中提到的、清朝顺治时期的传说,至少要晚了多年。经不起推敲。只能作为故事传播在茶余饭后罢了。(编者花间酒同学小记:金庄冯国秋同学说了,村内子龙冢墓制形势据看过的专家说,绝非清朝式样,是属于更古的岁月。)但是在三十里屯流传着另外一个故事:清朝的顺治皇帝为了麻痹汉人,就说自己是刘备转世。一天,他召见群臣,说:“昨天寡人在宫中乘凉,忽听天空中马铃声响,问是何人前来参拜,答曰:二弟云长。寡人问三弟翼德何在?答曰:三弟镇守辽阳。四弟子龙呢?答曰:四弟镇守南阳”。群臣一听,原来万岁是刘备转世,齐声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顺治为了让全国上下都相信他是刘备转世,就下了三道圣旨,一道是令全国大修关帝庙,二道是派人到辽阳访张飞,第三道圣旨是去南阳寻访赵云。到南阳的钦差大人住了三个月,又是私访又贴告示,也没有找到一个像赵云的人,他发愁了。南阳城南三十里屯村,有个农民叫赵走*,外号赵大个儿,身高六尺二,力气过人。一天,他挑三百多斤麦秸到城里卖。一进城,人们就被他的大个头吸引了,大人孩子都来看热闹。人多拥挤,把赵大个的扁担挤脱了,扁担掉下来,把一个豪绅的头打了个洞,鲜血直流。那豪绅的随从把赵大个儿绑了,送到衙门。正在犯愁的钦差大人,见赵大个儿面清目秀,长相非凡,顿时转忧为喜,忙问姓名,听说叫赵走*。他想:“走”字加一个“*”字,不是“运”(运的繁体写作“運”)吗?赵运就是赵云转世。他马上命人给赵大个松绑。那豪绅见钦差大人对赵大个儿这样客气,不明白其中的关系,赶紧溜走了。钦差大人请赵大个儿更衣吃饭,然后说:“你好好歇一天,明天跟我进京见皇上”。赵大个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惊慌极了。他想:打伤人把祸闯大了,进京准会杀头。他越想越怕,当晚就悬梁自尽了。他一死,钦差大人吓得*不附体,赶紧回京向圣上请罪。顺治问明事情的来龙去脉,没有怪罪他,只是伏案痛哭。痛哭之后,下道圣旨,将四弟赵云的化身赵走*按王侯待遇埋葬在南阳三十里屯,并修建子龙庙永远悼念。这就是南阳赵云墓的来历。以前,赵云墓占地二三十亩,墓前有块大石碑,刻有“蜀汉翊*将*赵子龙之墓”几个字。传说某某人因为家里贫穷,接媳妇请客,没有钱租赁瓷器(招待客人用的碗、碟、杯、壶等)。就深夜到子龙子龙庙或子龙冢燃香祷告,第二天一早果然就有了锅、碗、瓢、盆、铲、勺、笼、筷等,应有尽有。笔者年从*回来还有人说:前几天还有人从“子龙冢”上借瓷器。当然在使用完后,须将损坏的补齐送回。否则,将会受到疾病、破财等等的惩罚。当然这些都是当地的某些人在故弄玄虚、以讹传讹的推波助澜,所以不足为信。但是反映了一个流传在民间的久远的传说。后来曾经作为镇公所,当时的三十里屯乡维持会长阎乾元在这里办私塾,和在三圣庙的《养正小学》成为三十里屯的两大不同风格的启蒙教育基地。这两个庙合在一起,既叫④“祖师庙”,也叫⑤“子龙庙”。北寨外还有一个⑥三王庙:神像怪异。人不像人、猴不像猴。庙不大,仅容一人跪拜上香,土台行胎,高仅尺许,这是三十里屯所特有的神。当时有一个姓秦的人会下神,就自称说是“三王爷”附体的。为人驱邪看病、请符消灾;每当天旱不雨的时候,他就将神胎搬出来,在阳光下祈雨。他喝佛念咒、仗剑舞蹈。瓦店镇也有一个地方神,叫“老白猿”,他求来的雨被“三王爷”截了,“老白猿”到“泰山爷”(泰山爷是三王爷的父亲)那里告状。这个姓秦的人在《泰山殿》前翻滚哭喊,说是受到“泰山爷”的鞭打。因此与“老白猿”结怨。他还说“老白猿”杀死了他的弟弟。更可笑的是他自己要在某月某天午时升天;到了那一天(夏天)他穿上老衣(寿衣)挺在灵箔上等待归天。引来了许多人围观看希奇。结果午时已过,他也没有升天。让众人看了一个大笑话。⑦土地庙:土地庙有很多,有个水井就有一个土地庙。甚至在一个人家的影壁墙里也有一个土地爷。土地爷一般都是白胡子老头。以东门外的土地爷最灵,有副对联是“庙小神通大;威灵震四方;横批为:有求必应”。人们怕土地爷寂寞,经常送去一些土地奶奶,,等到他的土地奶奶多的无处存放时。还有人帮他清除、埋葬。土地爷如知道他的这些夫人的下场,不知道会有什么感想?⑧火神庙:镇上共有四个东、南、北门外都各有一个小庙,镇西临河,没有寨门,西门的火神在陕山会馆寄寓。每年的春节前,村民们在大街上搭起火神棚把四门的火神聚合起来,到了正月十五元宵佳节放烟火。所有的庙宇在解放后都扒掉了。现在只有三圣庙的那一棵古柏孤零零的耸立在那里,见证着三十里屯兴衰好和沧桑的变迁。

12

三十里屯的工商业

从陕山会馆的修建公德碑中的捐建者的名单可以看出,当时三十里屯是相当多的,他们的资金也是相当雄厚的。这些大多来自晋南的商号,铺面大多开在镇的北头。经营的品种也五花八门、琳琅满目。饭店:多为传统的地方小吃,包子、水饺、胡辣汤、大饼、面条、下酒菜。均为劳动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品种。最有名的是《肉糊饽》在当时名操一时、闻名遐尔,声誉颇高。官道南来北往的,码头上下来歇脚的,四乡八邻赶集的,访亲串友的都要吃上一碗《肉糊饽》。酒坊--当地人叫“蒸锅”或叫“烧锅”,老蒸锅院,商号叫《永盛生》。这个酒坊开始时也像赊店的汾酒和西华县的丰豫德一样,都是山西人经营的,大门的门额上有名人所提的《玉燕投怀》的匾额。可见这个主人是个有身份的人。这个作坊是双圆作,(昼夜不息,一昼夜出十锅酒,被称为双圆作)可生产白酒八百斤。后来这家的生意转交给姓许的经营;到光绪年间又转移给姓阎的人家开办。清初的时候全镇共有八家这样的作坊,比较有名的有《仁义长》、--等。白酒的酿造业达到了极盛时期。后来由于兵匪骚扰民不聊生,到解放的前夕只剩下两个奄奄一息作坊,也只能是惨淡经营,聊为生计罢了。解放前镇上有三个骡马店。俗称大店。供过往商客打尖、住宿。在某个时期也有明娼住店营业。河水冲刷逼迫官道迁走后,大店也随之关门了。烟坊有两家。经营刨烟丝。以供应烟民们水旱烟袋的吸食的需要。后来由于香烟的兴起。烟民们都愿意消费更加方便的香烟,烟坊由兴旺逐渐的趋向消条,最后也就倒闭了。日用杂货店;以往的不可稽考。民国以来经营比较长久、规模比较大的有马姓开办的《东和盛》、《西和盛》两家。〈东和盛〉后来由于店主吸食鸦片烟而衰落。〈西和盛〉比较殷实,又监管镇上的“邮*代办所”,生意相当兴隆。还有一个叫刘瑞亭的人也有一个相当规模的百货店,时间不长由于他的去世就关门了。药店:在乾隆年时代,曾有一个阎姓开办的〈赋*堂〉的药店,兴衰已不可考。经常开办的有张氏,张氏擅长小儿科。他行医兼卖药,一直延续到解放以后。王弼臣、金赞臣、阎去佛都开过药店,只有李化周的药店解放后参加了公私合营。解放后行医的还有张聚有、阎鸿锐、阎鸿范、聂际云、阎保有等。

13

《东记楼》逸事《东记楼》有良田八顷。但是他们的成员却是挥霍无度,吃喝嫖*吸大烟。镇上和四里八乡流传着许多近乎传奇的荒唐的故事。牛笼嘴出宝:牛笼嘴是用竹子的篾条编成大空的竹壳子,本来是套在牛的嘴上,防止牛在田地上乱吃庄稼的。《宝》是一种*博的工具;用《宝盒》套在“宝脐儿”的外面。“宝脐儿”分为四门和红干、黑干。宝桌用两张大方桌并在一起画上两条对角线。宝的四门分称为幺、二、三、四。“宝脐儿”的红干对应着哪个门,压在这个门上的注就赢钱了,反之把注压在对应着黑门上就输了。如果对着其他的门为和(就是不输不赢)。他每年的大年初一,在他的院子里放两张大方桌,让全村的人都去压宝。但是他却不用“宝盒”。把“宝脐儿”放置在方桌上,上面盖了一个“牛笼嘴”(当地的农民们在放牧和耕作的时候,为了不叫牛能顺便吃到庄稼,用竹蔑编织成笼子,用来套在牛的嘴上,只要庄稼进不了笼子里就行,所以空子很大,牛在工作的时候还不妨碍呼吸。)等于没有遮盖,红干、黑干清晰可见。他还到大街上吆喝:“那的(他说话不清,把妈字说成那字),都来待宝啊!待啊!待啊!谁待谁赢”!人们都去把*注压在“红干”上,他在中午时候开宝,让人们都能“赢”许多钱回家。让人抢钱:他经常带两个仆从,一个人背着背搭子,里面装着银子;另一个扛的是钱串。(每串是一千文铜钱,统称一串钱。)有一天在街上正走着,钱串响串(串钱的绳子断了)了,铜钱撒了一地,正好一群小孩在旁边,他们你推我拥的乱抢乱检的乱成一团。他感觉非常有趣,索性把没有断的钱串也给弄开。一边撒一边喊:“那的,抢啊!那(妈)的,抢啊”!光笃猴下饭馆:“光肚猴”是指没有穿衣服的小孩。一年的夏天,他在街上走着,碰到一群“光肚猴”。这一群小孩乱叫他:“二爷(他排行老二)!请客,下馆子!”他又来了兴趣了,马上叫骡把儿(喂养和使用骡子的把势):“套车进城”。他真的拉了一群没有穿衣服的“光肚猴儿”到南阳城里去了。到了馆子门前下车,堂倌接应不暇,连连招呼:“二爷,雅间请”!同时他们撵那一群“光肚猴儿”:“去去、去、你们一边玩去”!二爷笑道:“那的!不要撵他们,那是我请的客人”。掌柜的、堂倌和帐房先生都为之愕然。掌柜的看着这一群小孩问道:“二爷!来点......”?“那的,就是海参席吧”!一时间,在南阳城乡广为流传。

14

三十里屯的庙会

所谓“会”是当时人们在特定的地方,特定的时间聚集在一起所形成的大型娱乐和贸易活动。三十里屯的庙会有很多;几乎月月有。我尚能记得的有:泰山会、三王会、火神会、奶奶会、灶王会、青苗会、关帝会、财神会、土地会、龙王会......等等等等名目繁多。每个会的经济来源,都有会首(负责人)按户乐捐,因会的性质不同而不同。比方:三王会、泰山会、土地会是按地亩;火神会是按锅灶不同的性质各有侧重。会的期间主要的节目是唱大戏。戏种有二黄和梆子。二黄比较文雅,是由湖北传来的剧种;梆子是本地原有的剧种,当时比较粗俗;还有大调曲子,一般只是片段和清唱,少数也有使用三弦和拍板伴奏的。后来经过改进,剧目也增加了,伴奏的乐器也增多了,内容也丰富和充实了就演变成了大戏而搬上了舞台。庙会上的戏一般为三天;头一天叫“起会”,第二天叫“正会”,最后一天叫“末会”。庙会上唱多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历史的剧目。二黄的多三国戏;如:《空城计》、《三气周瑜》、《辕门射戢》、〈黄鹤楼〉.....梆子多隋唐和宋代的戏;象:〈打金枝〉、〈送京娘〉、〈秦琼卖马〉等,也有滑稽喜剧如:〈淘气闹学〉、〈翁先生看病〉等。演员都是男的。快解放的时候才有女演员演出,叫坤角。李二凤姐妹登台演出就轰动一时;李二凤成了南阳家喻户晓的人物解放后她还是南阳县曲剧团的团长。那时唱戏,要先唱“神戏”;俗叫“三出头”。其中有一戴白脸笑面具的、红裤、皂靴、翅子帽。一手持笏板、另一手持布幅,上台后先舞蹈,在舞蹈中展开布幅,上书四个字“天官赐福”;再舞蹈一阵布幅上的字变成了“加官进禄”......最后的一幅是“指日高升”。他们将这些布幅指向台下那些有头脸的人物,借此向他们收取一些钱财。明着敲个竹杠。这个过程叫“跳加官”;或叫“打加官”。(传说这个加官的人是五代时期的冯道,因为他有一套阿腴奉承的本领;历任几个朝代都不下台。还有一种说法这个人是战国时的苏秦,他周游列国,曾挂六国相印,遂和众人、红极一时。)宝棚:是公开在公众的场合开设*场的地方;只要有庙会,就要唱戏;只要唱戏,就会有宝棚。开设*场的人要缴纳会费;*场在庙会期间是昼夜开放,夜以继日的连轴转。参加*博的人在*场上照例是输多赢少的。有多少输了钱的人因无钱因无钱偿还*资,而卖儿、卖女、当妻的;也有为此而挺而走险进行偷窃和抢劫的。形成了家庭纠纷,父子成仇、夫妻反目;服*的、打架的、经常发生。结果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也不为鲜见。造成了极大的社会问题。每逢春节时,镇上有“故事”。由年轻力壮的大汉,身上以铁架绑稳,铁架高出头顶,人们叫他“褙阁”。褙阁上面上面置有大鼓铜器等,紧跟他的后面也一个“背阁”,上面有十岁以下的儿童来敲击前面的鼓乐。还有一些小儿装扮成戏剧人物(比较常见的如:吕布、貂禅、诸葛亮、周瑜、孙悟空、猪八戒......等)在头顶上舞蹈唱戏。群众叫“玩故事”。有一出《麒麟送子》那小儿演的精彩,他在麒麟的背上能做出许多类似杂技一样的动作,翻滚、跳跃,非常惊险,看者如堵、喝彩不绝。当然他们的旁边还有许多举旗、罗、伞、散的、每一个小儿的两边各有一个人持半月型铁杈守护在旁,以防意外的事故发生。下面的“背阁”大汉走着碎步,上面的小儿两肩甩动,阿娜生姿,衣衫襟袖飘然欲飞。深受当时群众喜爱。每到一个店铺前,都有茶水、点心招待,全镇都融进一片和乐的气氛之中。真可为:歌舞升平、其乐融融。这种活动一直可以延续到二月二,春耕农忙为止。

15

三十里屯的群众组织

桥梁会三十里屯频临白河,在南阳城南的河上共有五处渡口。北边十五里有衡山庙(现在的庙街)、三十里屯、平落、包营和瓦店。而以三十里屯的渡口最为繁忙。夏秋有渡船摆渡;一次可以运载三辆大车。冬春水枯时搭板桥以便两岸行旅。十分方便。为了渡船和桥梁的维修;镇上成立了桥梁会,并且有田地八亩供桥梁的维护和修缮。每当秋天桥梁会的出头给船工收集一些粮食交给船工们,作为他们的报酬。这个组织起始于何时,已经没有人知道了;但是它一直保留到人民公社化开始以前。解放前的那段时间有姓赵的和姓卢的两家船工。这两家人家忠厚善良,与过渡的人从来没有发生过口角争端。就连附近三里五村的人去渡河,无论认识不认识,他们都不主动去要钱;不给钱也照样叫过。每当秋后镇上收了粮食,由于年景不同也多少不一,他们也从不计较。那个姓赵的眼不好,虽然也有名,但是大家都叫他“赵大瞎”。他也毫不在意,大家反而把他的真名忘了。他虽然是个文盲,但是他却会打算盘。而且打得相当好,所以有许多人都跟他学打算盘。直到解放后还有很多人怀念他。那时河运通畅,河中风帆上下,络绎不绝。镇西的码头上停满了舟船,连片成阵,桅樯如林。北上的船运来的是湖广川黔的洋货、木材、杂货;南下的是本地的土产、粮食(在三十里屯装船的主要是草帽、柳编等)。当时在码头上有许多从事装卸货物的工人。当时人们叫他们为“小脚儿”。他们有个松散的组织---脚行。在脚行里有一些口头流传的章程,和他们自己选举或举荐的首领。对外承包装卸任务。对内分配装卸任务,按劳力的强弱,公平的分钱。如在蒸锅上去踩曲,共分成三等;最强的拿双份、次之的拿一份半、劳力最弱的拿一份。要大家都没有意见。还有当地的群众自发的经济斗争—到河下去抢分黄豆的时候,首领发话:“拿刀的是双份”这句话一直流传到现在,还在三十里屯群众中间经常说。庄稼会是农民的一种民间组织;参加的大多是佃户和雇农。我国自从唐宋以来,在户籍的注册中,就意见有了“主户”和“客户”的区别。汉魏以后,广大的农民流亡各地,被称为“流民”;正是这些“流民”们被各地的官僚、地主、门阀、豪族荫占后,被称为“佃客”、“浮客”、“荫户”、“包荫户”等(见辞海)。在南阳称这些雇佣佃户的人家叫“主儿家”。佃户们承租“主儿家”的土地,必须要写文约。除了耕种土地的数量、分配的标准之外。还要承担许多无偿的劳动(包括人力和畜力)。这个过程叫“写地”;如果要解除契约。还要写文约。当时这个过程叫“丢地”。“主儿家”不让佃户种,所办理的文约过程叫“掐地”。佃户们“写地”时要交押金。这押金交“项受”。以后无论是“丢地”或是“掐地”。这些项受(押金)都要如数退还。

16

三十里屯的*组织

南阳的*组织始建于年春,为配合和迎接北伐,*组织派时为上海大学外语学院的学生杨士颖回南阳。杨到开封中州艺术学院找到时任该校教师的原上海大学文艺学院毕业的两个同学刘友三和朱冠洲回到家乡南阳,秘密开展*的工作;并先发展了在上海的同学刘实中;5月这四个人以打牌为名在城南刘宋营刘实中家中召开会议,建立了中共南阳支部委员会;并办起贫民学校、农民夜班,宣传革命思想。

同年10月,中共*员刘福僧、刘协中先后回到南阳。这一时期,先后发展了张鸿宾、刘福谦、马华敏等加入*组织。第一个*支部组织在年10月,为了组织农民暴动家住刘宋营的共产*员刘福僧、刘协中等人到东乡去策反一个有黑社会性质的民间组织(红枪会)的时候。由于缺乏*事领导和经验,致使消息走漏,内应临时变卦等原因。这次暴动没有成功。还造成了刘友三、杨士颖、刘福僧、刘实中等领导人身份暴露。迫使他们离开南阳去湖北枣阳参加北伐。。没有暴露的刘协中则留守刘宋营、闫嗣苠回到三十里屯到八小任教。在八小的时间,闫嗣苠在学校里发展了英庄人(教师)李德吾、(教工)金云海、村民秦同善、族叔闫受愷、闫受本(东超、解放后曾任中南银行行长)、闫嗣宗、闫硕然(耀先)、闫仁瑞等人入*之后。建立了中共三十里屯支部。闫嗣苠任三十里屯*支部书记。(大革命时期,三十里屯闫家有十三个共产*员之说,应该包括闫寄超、闫吉甫。还有五个,待知者提供线索发现。)

于年的9月28日至29日在南阳县三十里屯小学召开豫西南各县代表会议。到会的有南阳、唐河、邓县、内乡、桐柏五县*组织的代表。会上,由中央特派员郭树勋同志传达了中共中央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总结了豫西南*的工作经验和教训,制定了关于*治、组织、宣传、农运、兵运等项工作决议案。会议听取了马华敏关于内乡工作情况的汇报,批准成立中共内乡县委。会议决定改中共唐河工作区中心县委为中共南阳中心县委,推举郝久亭任书记,刘福僧、李白宾、王尚德、张星江、吴寿青、陈雪怀等任委员,从而加强了*的领导力量。

会议通过的*治决议案指出:“豫西南地区属于在*阀、地主、土匪的相互割据之下,加以继续的旱灾、蝗灾,形成了经济的危机。这种危机造成农民群众对于封建*阀地主的阶级意识,并且使这种意识日趋尖锐化”。因而,“革命斗争的发动,是一般群众的迫切要求”。但是,在豫西南中心区域*的基础很薄弱,农民群众还没有普遍发动和组织起来。因此,目前还是宣传土地革命的时期,还是着手组织农民群众,发动农民斗争的时期。会议提出的*治任务是:加紧城市工作,开始城市手工工人、店员与贫民运动,并且在城市工作中开始反帝运动;加紧农民、士兵及民团运动,注意分化争取土匪、枪会的工作。在斗争工作’中,加紧反国民*改良派与反*阀混战的宣传斗争;加紧土地革命宣传,反封建势力的斗争;开始领导日常生活的斗争;开始发展扩大青年运动,并注意妇女运动;健全*的支部组织。在一切斗争工作中,发展扩大严密*的组织,训练下级干部人才,纠正和平发展与盲动主义的倾向。确定*建立在工农群众的基础上,领导农民进行斗争,以南阳为中心开展游击战争等工作路线。

三十里屯村历届的支部书记.9-.3闫嗣苠

.9-.李德吾(兼)南阳中心县委书记

-金云海-(空缺)-?刘新德(-)闫金钟(-)闫秋生()闫天顺()闫文亭()苗明星()郭启超(兼)大河报首席记者

17

三十里屯的教育

民国以前,三十里屯的教育是家族式的私塾模式。

年由闫寄超创办养正小学校长共产*员闫寄超规模为初小高小

年更名为南阳县第八小学后历任校长陶东秩李得吾等规模同上

当时在学校里任教的共产*人还有:鄂豫边特书记郝久亭、

中共南阳中心县委书记李德吾、

中共南阳特支书记李子宾、

年南阳县第八小学校长金云海规模同上

年三十里屯小学校校长徐秀清规模同上

年后三十里屯完全小学校校长包文典刘西尧等设有带帽初中

年后三十里屯小学校校长包连华、闫金堂、陶文进、

闫运堂、包坤堂、闫保朝等。初、中、高三个阶段

花间酒同学小记:

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有云:三公城即邓禹从光武有功后归故乡里人宴饯于此…范蠡祠即蠡之故宅地也。蠡死后三户人迄今祀之,今祠甚严。

在这里,三公城与三户合二为一,完美结合。而三公城是唯一的,其故址在宛城南三十里白河之滨。

范蠡故里,借助大师郦道元的神来一笔,早已拨开云雾见日月。郦道元之前,有东汉大将*范曾立碑,西晋夏侯湛立庙。在郦道元之后,有宋、明、清三朝史书记载甚详。郦道元本人更是指出范蠡是宛人,范蠡祠在宛城南三十里三公城,这祠堂就建在范蠡生前居住的住宅之上。并且此地在林水驿(今瓦店镇)的北方。

花间醉酒

一个不止有诗词的公号

||||||||||||||

《花间醉酒》诗词天地团队

总编:祁娟副总编:黄显召

执行编辑:侯建诗歌编辑:胡东伟

小说编辑:陈婉总顾问:尤红梅

来稿要求:

1
查看完整版本: 闫荫恺说古论今之三十里屯村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