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襄两地专家学者共同研讨万里茶道,79岁的李治和现场展示手绘《万里茶道》示意图,显晋鄂两地情深。
南船北马襄阳地
东连西接晋乡情
专家学者共同研讨万里茶道
9月3日,重走晋商万里茶路采访团到达湖北省襄阳市。
与以往站点不同,襄阳站的采访开始于一场主题为“南船北马襄阳地东连西接晋乡情”的座谈会。
主办方特别邀请到多位襄阳当地文化名人,以及在襄阳的山西老乡、介休北辛武冀以中(立信堂)冀氏后人等诸多万里茶道相关专家、新晋商代表参加了讨论会。3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各方人员就万里茶路襄阳段的相关情况,现存老码头、遗址遗迹,申遗现状等进行了分享。同时,襄阳新晋商代表也纷纷表示,在外做生意,绝不能丢老家人的脸,一定把晋商精神发扬光大。
万里茶道座谈会现场。
张维东万里茶道专业委员会主任
“胆子大”“走出去”是刻印在历代晋商骨子里的精神
“胆子大”“走出去”是刻印在历代晋商骨子里的精神。早在明朝,晋商就已经走遍几乎整个中国。有资料显示,曾有晋商后代远赴*寻亲的记载,而且在清*入关前,就有晋商以包衣人的身份与满人做生意。当时的社会阶层是士农工商,商人被排在后面,是不被看重的行业,但是山西人重商,并且认为从商大有可为。很多山西人家里的孩子,读书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到商号里当学徒,至少学习三年,端茶倒水、练毛笔字、打算盘,去的时候还得找人担保,三年后才根据情况是否留用,真正出徒要五到七年。
“我们现在所讨论的晋商,不一定都是大商户,更多的是中小商人。他们之所以经商,其实还是为了养家糊口,是为生活所迫,从商是他们改变命运的途径。在我们晋中很多县的农村里都留有旧时的豪宅大院,都是当年外出经商的人挣了钱回老家去盖的。”万里茶道专业委员会主任张维东说。
晋商之所以有当时的成就,有几个重要因素:首先是他们不管走到哪里,诚实守信放在第一位,《行商遗要》《行商纪略》开篇都是先讲天理,讲不瞒老,不欺幼,义立四方,然后才是做生意的规矩;除了诚信,晋商做买卖很灵活,“上至绸缎,下至葱蒜”,几乎无所不营,茶叶是大宗生意,还有开油坊、磨坊,生豆芽,卖豆腐,基本上什么挣钱做什么;此外,还有管理制度的创新,由他们首创的总柜经济模式,与现代“总部经济”模式有相似之处,茶票商们把总柜设在老家,在产茶区与国内各大商埠设立分庄,最高决策层即东家和大掌柜,坐镇总柜,运筹帷幄,各分庄掌柜有职有权,灵活经营,产供销运一条龙,而且四年一个账期进行结算,从根本上解决了当时交通和通信的不便的问题;还有就是“东伙制”的创新,所谓“顶身股”,即确认茶票庄职员人力股份,与东家投资的银股一样享有股金分红权,但不承担亏赔责任。“顶身股”这种股权激励管理模式,一方面促进商号实现了资本所有权与经营使用权的分离。另一方面,促使雇佣职工树立了与商号荣辱与共、同舟共济的主人翁意识。这些创新和精神,对当代的晋商都有着借鉴意义。
李治和襄阳五中特级教师、襄阳民俗专家手绘“万里茶道”示意图显晋鄂两地情深
今年79岁的李治和,在襄阳民间非常有名。他退休后热心于公益事业,为襄阳历史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做了大量工作。研讨会上,李治和开门见山地介绍自己中学就毕业于襄阳山陕会馆所在的襄阳二中,拉近了与山西的距离。随后,李治和讲述了他在全国各地看到的山陕会馆情况,以及自己和山西人的缘分。最令在场所有人感动的是,分享结束后,李治和当场展示出一张自己手绘的“万里茶道”示意图,上面详细标注着中俄万里茶道的诸多重要节点。
叶植湖北文理学院教授山西与襄阳缘分由来以久
叶植教授研究“万里茶道”历史文化多年,曾撰写《申遗背景下的襄阳港与万里茶道研究》《万里茶道襄阳节点申遗赴豫晋蒙冀沿线考察报告》等文章,并带领学术团队,协助襄阳市*府完成“万里茶道”襄阳节点申遗资源调查工作。
叶植说,为了多方收集襄阳和“万里茶道”关系的线索,他曾经在媒体上发出过现金奖励的消息,但是一直没有奖出去。没想到,这次研讨会上,让他得到了山西介休冀家商号在襄阳的相关线索,收获非常大。
襄阳与山西的缘分由来以久,魏晋南北朝时的名将柳元景祖籍便是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至曾祖父柳卓时才迁居襄阳郡(今湖北襄阳);还有大家熟知的关公,祖籍是山西,建功立业在湖北,晋商对关公的崇拜是凝固在血液中的,不论走到哪里都要修关帝庙(春秋阁)。此外,襄阳也是山西历代移民的重点地方。
汉水是中国古代内河最便捷、最畅达、最繁忙的“黄金水道”。在中国版图上,只有汉水是南北向的,它连起了长江与黄河,连起了南方与北方。而襄阳正位于汉水中游,其水路航线开发成效尤著,“到清代中期,汉江上汉口到襄阳的船每年约有两万只,老河口到樊城、樊城到赊店,长期往返的船只大概在艘。可见当时襄阳水运的发达。”叶植说。历史上,从汉口到襄阳的汉水航线是推动襄阳经贸发展的动脉,尤其是晋商从汉口将茶叶运来,促进了襄阳清代中叶的繁荣。
“所以说,襄阳是万里茶道绕不开的点。”叶植说,襄阳的古城,0多个会馆,30多个码头都属于“万里茶道”申遗的遗产资源,虽然项目尚未正式对外公布结果,但是工作一直会坚持做下去。
李秀桦襄阳地方文化研究者、襄阳文化遗产民间保护组织“拾穗者”发起人清朝兴建的山陕会馆保存相对比较完整
作为襄阳地方文化研究者,李秀桦不仅对襄阳的历史文化、会馆文化非常了解,也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和时间。年,李秀桦在寻访汉水上游一个古镇的会馆时,不慎从戏楼掉下,造成腰椎骨折留下后遗症,走路不是很方便。即使如此,他对于地方文化遗产的热爱,始终没有变。他说,最初是因为个人喜好,看着那些遗产在逐渐消失觉得太可惜了,就想用笔用照片把它们记录下来,发出去,希望能间接起到保护作用。
李秀桦介绍:清康熙、乾隆、嘉庆年间,各地商人在襄阳兴建了山陕、福建、河南、浙江、徽州、湖南、武昌、黄州等1座会馆,现存的有6座会馆,其中4座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一座是襄阳市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山陕会馆保存相对比较完整,仅碑刻就有17通,是研究秦晋商帮和樊城商业文化的重要实物文献。经整理的山陕会馆碑刻文献已有两万多字,较为完整地记录了山陕会馆由关帝庙—山陕庙—山陕会馆的发展历程,是厘清和研究山陕会馆历史沿革、形制和功能、经济贸易史、与汉水流域其他地方会馆和商号关系的珍贵文献资料。
王夕平襄阳文化名人樊城区有条当铺街山西冀家曾在此经营
作为一名生在老樊城、长在马道口的襄阳人,王夕平不仅收藏老城青砖、柱础、木构件、瓷器、老家具等老物件,还坚持用相机记录城市变迁,拍摄老街老巷。王夕平曾耗时三年,制作了十米长卷,把樊城前街00多座商号、店铺和街道巷子标注一清,他在用这些文化碎片,留住对故土的记忆。
王夕平说,山陕会馆在襄阳是非常有名的。当地有句俗语“山陕会馆金銮宝殿,武昌会馆三宫六院”,说的就是山陕会馆建筑之精美,工艺水平之高。不过,他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在樊城区有一条街叫当铺街,这条街的命名正是因为当年当铺非常多,其中一家叫逢其源当铺,俗称“冀家当铺”,就是山西商人开的,它在迎旭门码头附近,这个位置非常繁华,当铺面积东西七间房,南北步,它旁边还有一个估衣铺(小规模当铺,主要当老百姓家里衣服),这家老板也姓冀。现在因为城市变迁,当铺街成了小区的内部路,但还是存在的。
所以说,晋商对襄阳的文化、生活影响是很深的。
赵乐城襄阳企业家协会常务副会长晋商的精神内核永远不过时
赵乐城老家在山西忻州定襄,父母都是山西人。两岁时,他随父亲到了部队,年大学毕业后留在了襄阳,做了10年公务员后,年下海经商。商海几经沉浮,他现如今是襄阳企业家协会常务副会长,经营一家企业咨询公司。
赵乐城说,虽然自己不会讲山西话,但是只要听到山西话、见到山西人,就觉得特别亲切。以前对晋商了解不是很多,只是觉得底蕴深厚,而且也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当年的晋商要背井离乡,到那么远的地方做生意。直到年,他回了一次老家,才解开了心中的疑惑。
“襄阳出发,正北方向公里就是忻州定襄。当时是4月,襄阳盎然春意,但是越往北走,绿色越少,到了我们定襄,就只看到黄土地了。”赵乐城说,当时,他就在想,晋商当年的出走,和当地农耕环境差、农业产业少有关系,而处于中部地区的地理位置,又恰好可以让晋商在南北流通、物流方面做文章。
现如今这个年代,再去思考晋商精神,更多的还是寻找其内核,一个是满足需求,一个是诚信,还有就是利用工具提高效率,这些经商现象最底层的精华,永远不过时。
冀宏强介休北辛武冀以中(立信堂)冀氏后人、公盛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踏实能吃苦是晋商的老传统
作为晋商后人,感谢大家对晋商文化,晋商精神的
当年,携货北上的晋商,离开汉口,经天门岳口,逆水行舟0多天,到达樊城,然后换体积小些的商船,继续北上,驶入狭窄的唐白河,到达河南南阳府赊店镇(今社旗县)。至此,“万里茶道”的水路运输达到尽头,茶货上岸,改起高脚(骡马驮运)行走陆路。
当地一位市民在公馆门码头前耍空竹。
襄阳现有码头31个,其中汉江南岸有建成于明清时期用条石垒砌的码头9座。
出钱出力 晋商参与襄阳城建
9月3日下午,重走晋商万里茶路采访团一行,在襄阳文化学者李治和、李秀桦以及晋商后人冀宏强等人的陪同下,来到汉江以北的樊城区,寻找明清时期“万里茶道”上晋商留下的印迹。
首先到达的是位于汉江之畔的米公祠,这里原名米家庵,是为了纪念宋代著名书法家、画家米芾而建。
米芾(—),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号襄阳居士、海岳山人等。祖籍太原,后迁居湖北襄阳,长期居润州(今江苏镇江)。米芾善诗,工书法,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其绘画擅长枯木竹石,尤工水墨山水。以书法中的点入画,用大笔触水墨表现烟云风雨变幻中的江南山水,人称“米氏云山”,很富有创造性。
李治和说,来到米公祠不仅因为米芾祖籍山西,更是为了在这里找到明清时期晋商参与襄阳城市建设的印迹。米公祠内有纪念性建筑拜殿、宝晋斋、仰高堂等,并珍藏有清雍正八年(年)由其后裔摹刻的米芾手书法帖45碣,其他碑刻碣。此外,这里的碑林中还存放着许多与襄阳历史文化相关的碑刻。
在李秀桦的指引下,采访团找到一块《樊城新堤记》石碑,“道光八年(年),襄阳知府郑敦允修襄阳大堤,将原来的土堤修成石堤,而且把码头建成了踏步式石砌码头,工程历时两年,这块碑就是道光10年刻的。”李秀桦说,当时为了修缮大堤,很多官员、百姓、商人都参与了捐款,在另一块捐款石碑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山陕馆共捐钱叁千柒百壹拾贰串九百文”字样,因捐款数额较大,排在非常靠前的位置。
另一块捐款石碑上,采访团看到了“复盛宇”“许万盛”“孙清盛”等字样。冀宏强介绍:盛宇、万盛、清盛是晋商的商号,复、许、孙则是掌柜(账房)的姓氏。
还有一块石碑上有“冀复盛”“齐合盛”等字样,同样都是晋商商号,“其中就有我们冀家商号。”冀宏强自豪地说。
31座老码头 见证襄阳昔日繁华
出了米公祠,马路正对面就是“千福码头”,又称“米公祠码头”。
李秀桦说,襄阳共有码头31个,其中汉江南岸的襄城有9座,分别建成于明清时期,用条石垒砌而成,分别为檀溪、罗家、夫人城、临汉门(小北门)、官亭、铁桩、拱宸、长门、闸口;樊城码头共个,依汉江北岸而建,分别为火星观、米公祠、大码头、龙口、公馆门、林家巷、左家巷、邵家巷、望岘亭、余家巷、莫家巷、官码头、占吉庙、五显庙、回龙寺、汉阳书院、基峨巷、苏家巷、湖南馆、马道口、梯子口、迎旭门。采访团所处的“千福码头”便是其中之一。
采访团专家、万里茶道专业委员会主任张维东介绍说,明清时期,樊城是汉水流域重要的商埠和集散中心,所以,晋商纷纷来此驻扎,开店经营,南来北往的晋商贩运船只也要在这里停靠。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下马襄阳郡,移舟汉阳驿。”这两句杜甫和白居易的诗句,均生动再现了襄阳“南船北马”交通便利的繁荣景象。
现如今部分码头依然在使用,只是不再进行货运,更多的是客运和旅游服务,游船、画舫停靠十分便利,“乘游船可以夜游汉江,灯光艳丽,景色很美。”李秀桦说。
沿大堤一路向东,采访团一行依次路过了“大码头”“龙子口码头”“公馆门码头”等,可以看到这些码头边的条石依稀还是当年的模样,石头的拴船孔从清朝沿用至今,依然牢牢地拴着停靠的船只。
“公馆门”码头的下面,有一块“民不能忘”的石匾,当年已经调任武昌粮储道的郑敦允为重修襄阳大堤,再次回到襄阳,没想到五个月后积劳成疾,以生命谢任于襄阳,各方人士自发捐资修建郑公祠,并留下这块石匾。
据介绍,年3月,“万里茶道”正式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作为襄阳的遗产点,除了临江的古城墙,就是这汉江两岸众多的条石码头。年10月16日,国务院核定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襄樊码头”作为古遗迹类,赫然在列。这既是襄阳两岸所有古码头的统称,也是对整个汉水码头的褒奖。
山陕会馆 襄阳的“金銮宝殿”
出了“公馆门”码头,沿大堤继续向东,便是汉江大桥,这座始建于年的公铁两用特大桥,彻底改变了汉江两岸靠渡船通行的历史,当地人习惯叫它“一桥”。
顺着桥北东路往北不远,便来到了襄阳市二中,穿过操场往右一转,采访团一行终于见到了期盼以久的被襄阳民间称为“金銮宝殿”的山陕会馆。
从武夷山一路走来,“山陕会馆”这个词语,曾无数次出现,它是江西铅山石塘古镇里的一处新房;是河口古镇里的一块石匾;是武汉汉正街博物馆里的一块地界碑;是天门岳口码头边一栋白色建筑物……直到这一刻,它才真正具象地出现在众人面前。
只见气宇轩昂的前殿两侧,左右分布着高台式的钟楼与鼓楼,歇山顶,四角高翘,方形藻井,斗拱为网状,榫卯结构十字架接的严谨工艺,沉稳睿智,令人叹服。
此时正值课间休息,一边是操场上嬉闹的学生,一边是“碧瓦飞甍千年*,雕梁画栋载昆仑”的精美绝伦,让人恍惚穿梭于两个时空。
随行的专家告诉采访团记者:上世纪30年代,会馆声势日渐衰败,这里被有效利用,创办了“樊城第一中心国民小学”,后改为“襄樊第一小学”,继而创办“襄樊市中学”,上世纪50年代改为“襄樊市二中”。山陕会馆见证了襄阳市二中近百年的办学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而会馆也因为一直被教书育人的校园所包围,最大限度地得到了保护。3年,山陕会馆被襄阳市*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00年被湖北省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拾级而上,进入殿内,梁枋之上的彩绘壁画,尽现鲜艳人物及花鸟图案,分外自然清新,高雅别致。
会馆的拜殿为四柱三间硬山顶,琉璃瓦盖顶,拜殿通往正殿的雕花镂空的木门紧闭着,中式窗格古典雅致,传统浮雕生动传神。因为会馆尚在修复中,之前又曾是校舍的一部分,拜殿中依然摆放着许多桌椅板凳,应该是做过学生考场。
“山陕会馆是樊城保存状况最好的一座会馆,其历史可追溯到清康熙三十九年(公元年),由山西、陕西两省商人共同建造,规模之宏伟浩大,建筑之精美华丽,建筑等级之高,均居樊城各会馆之首。现在保留的面积仅是当年会馆的十分之一多点。”写过专著《襄阳会馆》的李秀桦说。
李秀桦介绍:山陕会馆装饰最大特色是琉璃材料的大量运用。琉璃瓦在古代只有皇家建筑才能使用,因为作为供奉关帝的庙宇,建筑规格较高,而山西又是琉璃的故乡,得地主之利,其建筑构件应该是从山西长途运输而来。
“听老人们说过,当年为了修襄阳和社旗的山陕会馆,我们介休当地建了专门的琉璃窑。”冀宏强说,据他了解,不仅是琉璃,许多砖雕木雕都是从山西运过来的,“就凭这点,也能说明咱晋商当年生意做得有多大。”
会馆的拜殿与正殿之间的南北山墙上,或立或嵌入有1块造型雍容大方的碑刻,主要记载了会馆的历史沿革、关公崇拜、清代山陕籍商人在襄阳的经商活动。
李秀桦说,山陕会馆内的石碑一共有17通,他曾经数次来到这里,一个字一个字地抄录下来,经整理这些文献共两万多字,是研究山陕会馆历史沿革、形制和功能、经济贸易史、与汉水流域其他地方会馆和商号关系的珍贵文献资料。
随后,在专家们的引导下,采访团一行又绕行至山陕会馆正门,只见大门两边琉璃八字影壁,壁心有团花双龙戏珠、莲花童子浮雕,右壁有红日高照及十二神明浮雕,左壁有皓月当空及十二月将浮雕,四角有象征福寿的蝙蝠瑞兽浮雕。影壁前一对青石狮,雕工精细,活泼可爱。
呼吸着金秋桂花的郁香,仰望着琉璃的辉煌,似乎能清晰地感受到山陕商人在樊城商埠历史上叱咤风云的豪情。然而“征夫怀远路,游子恋故乡”,无论走到多远,游子的心总是牵挂着故乡。
值得一提的是,整个走访过程历时一小时有余,采访团对全程进行了网络直播,至结束时,共有99.4万人次浏览,诸多网友留言互动,纷纷表示跟随采访团的脚步,收获满满。
山陕会馆,襄阳的“金銮宝殿”。
“七省通衢”南船北马道苍茫“商贾连樯”襄阳晋商话传奇“日有千帆,夜有万灯,行商坐贾,客至如林。”千年商埠襄阳,素有“七省通衢”“南船北马”之称,它曾是三千里汉江的重要码头,也是东南客商舟船北上、换乘车马的中转站。
作为晋商万里茶路上重要的“黄金水道”,襄阳成为不可忽视的一站。明清时期,晋商先辈们的茶船必须经过襄阳码头卸货,再换装小船,出汉水,入唐白河,到水路终点——河南赊店镇(今社旗县)走陆路转运北上。
茶叶贸易促进了千年古都襄阳的繁荣,并给襄阳留下许多宝贵财富。据记载,当时,襄阳建有0多个商业会馆、30多个码头,商业辐射到黄河上下、大江南北。
襄阳的繁荣靠的是各路商帮的支撑,深藏在商海之中的一支晋商劲旅,那就是山西介休冀家,当时,冀家商脉主要切分为三支,一支在襄阳一带,一支在北京一带,一支留在了山西。
9月3日,重走晋商万里茶路采访团一行抵达襄阳,顺着汉水沿岸老码头,寻找晋商鼻祖们的遗迹,更有幸采访到介休冀家后人冀宏强及其大哥冀大真、二哥冀大祥,探寻晋商巨贾家族兴盛的秘笈。
介休晋商巨族冀家后人冀宏强正在讲述家族故事。山西晚报记者寇宁摄
A 冀宏强:小时候听爷爷讲述祖辈传奇,成年后到山西寻根问祖
冀家世代从商,造福于人,利人达济,口口相传商道。“从小我就听爷爷冀钰全讲冀家人行走天下可以不带银两,走哪里都有人接待。那时爷爷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冀家金马银马,屙金尿银。’”自幼听着冀家的传奇故事,那时,冀宏强对家族并没有太多概念,只知道家族影响力很大,兴盛过,衰败过。
直到15岁那年,受祖辈影响,他开始思考晋商到底是什么?并给介休市*府写了封信,信中冀宏强介绍自己是介休北辛武村人,想找到冀家亲人,想回去看看,表达着内心深切的期望,这封信被他视为“故乡的家书”。
寄出去的信件遥遥无期没有回应,却给冀宏强埋下更深的信念:回山西,去寻找那些爷爷口中的记忆,去寻找冀家亲人,那里才是故乡。参加工作后,冀宏强和二哥带着家谱奔赴山西寻根问祖。他们满村寻找,最终在一间老屋子里找到熟悉祖辈们的老人,老人帮助他们修复家谱,并和他们说,北辛武村,就是你们爷爷口中的冀家,这个村子就是你们要找的故乡。当时,兄弟俩激动得热泪盈眶。
回山西寻根,并没有见到太多冀家亲人,却追寻到冀家祖脉历史,冀宏强开始重新认识大家族。
B 冀家数代人的贩茶贸易,形成了介休特有的茶俗文化
家族传承,不是财富的传承,而是家族风气、精神、品格的一脉相承。
冀宏强介绍,介休盛产富商,道光初年,张原村皇商范家、清道光年设立票号“汇通天下”的北贾侯、北辛武村的冀家被称为商贾三大巨族。冀家从商很早,发迹很早,涉及行业颇多。
冀家祖辈做茶讲究点山头,以产茶区源头为主,将每个茶叶山头生产的海拔、雨水等必备条件都要了解透彻。他家讲究“炒阳茶和炒阴茶”之分,从种茶、采茶到晒茶每个细节都颇为讲究,严格遵循昼夜季节自然规律。冀家数代人的贩茶贸易,形成了介休特有的茶俗文化。当时,在湖北襄阳等地的商铺有70多家,主要经营当铺、油房、杂货铺等。
冀家虽富但都不愿意露富,“处世无才惟守拙,容身有地不求宽。”冀家祖辈冀国定更是以这样的对联掩饰富有。低调、藏富、不忘形。这些成为冀宏强对家族兴盛的第一总结。
说罢,现场冀宏强小心翼翼拿出一个袋子,取出珍藏已久的“冀家字号”(公盛号)各分号印章,这些老印章形状不一,却透露着冀家家族的严谨、认真、风雅学识等,有的印章上面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排小字,作为冀家商号唯一性、安全性、权威性的保护。
在中国,冀家当铺和钱庄极具代表性,后又在平遥开启了包括“乾盛亨”“其昌德”在内的多家票号。冀家家族兴盛离不开冀国定四房马太夫人,冀宏强介绍,平遥县开标时,如冀家马太夫人不到,就开不了,因为不知她是放还是收。后马太夫人把冀氏三百余年“诚信为本”的经商理念传示后人,取名“五信堂”,可见当时势力之大。
从冀家家谱里可以看出,冀家成为巨族还有一大原因:晋商巨贾联姻。当时,冀家和范家、侯家、乔家、郝家、韩家等晋中大亨建立联姻,成为沾亲巨贾。
C 晋商名门豪族行天下后人解读心中要有面镜子
“人人都有一面镜子,照亮着我们。”谈到冀家折射的晋商精神,冀宏强说,祖辈们先天敏锐的商业嗅觉,实则是以社会民生供需为基础,从事贩盐、油行、棉花、杂货铺等生意,解决的就是当地百姓需求,介休冀家和范家联手向*贩运“*粮”,则是从社会环境出发。
冀家商业不败的秘笈之一在于“立”。钱庄、当铺以及后来的票号都是冀家立于规则、遵循客户的创新方式。
贩茶的万里茶路上,冀宏强的祖辈们从俄蒙地带饮食切入,深知茶可以解当地饮食之油腻,对脾胃、新陈代谢有所帮助;冀宏强的爷爷做甘蔗易货贸易、母亲做“土蚊香”贸易,将介休祖辈寻找活路、创造商机的精神延续下来。这是商业不败的另一秘笈“承”,传承沿袭生活常识,善于解决生活问题,从而创造经济。
冀宏强介绍,山西人之所以要经商,晋中之所以为晋商故里,核心是“闯出去”的生存之道。闯出去,才有了活路。
其次,就是品质正,走正路。从小他听到爷爷讲的家族传奇,提及最多的就是“冀家处世哲学”,商人绝不是尔虞我诈,更不是“天生算计”,而是为人刚正,三观端正,商道才能走正。此外,出手大方,出手义气。冀宏强认为“以义制利”背后实质是舍与得,不能拔刀相助,不能舍出,必然不会有所得。
D 家族后人不断代传承为了复兴再旺盛
喜做善事的冀家大家族,兴于善念,败于善举,又复兴于善行。人本性善,这是冀家家族代代相传的核心家规。
冀家大族从古至今,代代传承善事,所做的善事颇有盛名。古时,介休北辛武村“不可邻里有饿、有流亡者”,冀家祖辈们经常给全村解决难题;在襄阳,冀宏强的爷爷遇到镇上乞丐、聋哑、大脖子病的乡亲们,都会花“一毛两分钱”买一份素面给予安抚。只要有难有需要资助的地方,冀家都会出手解囊,且世代传承做善事无断层。
和藏富不露富理念相近,冀家人还习惯“做好事不留名”。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冀宏强公司承担了襄阳全城的防疫服,并主动捐赠出30余万只口罩。当他拿到“襄阳抗疫家庭”爱心证书时,很是意外,毕竟他们祖辈奉行默默做贡献,不张扬,不主动上报。
谈到冀家襄阳脉络后人们的现状,冀宏强表示,和其他家族不同,他们兄弟四人坚持从商,虽然没有达到冀家祖辈们的辉煌,但是尽力将冀家商业精神延续下来。
做钟表、办工厂。上世纪90年代,纺织业很发达。年,冀宏强便与兄长共同创业,以针织、纺织品原料生产加工为主,整个创业公司没有一个推销员,但却凭借客户口口相传,将生意越做越大。
从事纺织业并不容易,纺纱、织布、染色等,那时候,整个行业存在掺假情况,社会上一度出现“黑心棉、黑心被”等现象。冀宏强兄弟们秉承家风家训,向客户承诺,只要买冀家产品,任何时候,对客户包退包换,以品质和诚信赢得口碑。
后来,冀宏强想过从纺织行业转型,他试图寻找新的行业,他说,直到目前,他并没有完全脱离纺织原料行业,没有完全转型。但是,在蹚路子、谋发展的过程里,冀宏强得到了蜕变与转型,他担起了创业导师、天使投资人的多重身份。
冀宏强创立了湖北公盛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从纺织原料企业生产经营者转向一家资产投资管理公司,进行了项目孵化、股权投资、资产管理咨询。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现在,冀宏强的
大多数时候,冀宏强所做的创投项目都是从生活需求出发,原生态黑皮鸡枞菌食品、心脏房颤智能硬件、智能机器人公司等,也曾因坚定地投资原则错失了游戏红利的黄金投资机遇,还曾婉拒过国内顶尖投资人的融资。谈起他的创投思路,冀宏强表示,经商要兼顾社会冷暖,要从利国利民利他人的思路出发。
冀宏强笑称自己是一个“老年创业者”,他说平常心看待创业,但是会创业至老,学习终生。家族的成功与失败需要几代人的积淀,创业者不是奋斗就必须成功。但是,若不奋斗,就会失去机会。
直到如今,冀宏强家里的中堂仍坚持供着一尊关春秋神像,30年都没有更换。平日里,冀宏强接人待客,都会让他们看看关帝,冀宏强说,这是晋商鼻祖们的习惯,也是他坚持的习惯,看着关帝的时候,不仅会“照”他人的正邪,更会折射自己心中的善与恶,人心养人,人心也致命,他希望能够持之以恒做事情,把事业做到极致、趋正、向好。
结束采访时,已是深夜。冀宏强抛出一句感叹:好多人不了解山西,质疑咱山西有什么。其实,看看山西票号,其实,里面啥都有。
图说
山陕会馆在襄阳“留”了下来曾经的襄阳城内日日生意兴隆,夜夜灯火辉煌,是商贾云集、货流通畅的商品集散地。当年,携货北上的晋商,离开汉口,经天门岳口,逆水行舟0多天,到达樊城,然后换体积小的商船,继续北上,驶入狭窄的唐白河,到达河南南阳社旗。至此,万里茶道的南方水路运输终于达到尽头。
襄阳,是一座有着年建城史的古城,汉江与唐白河相汇于此,是东西南北交通要道,素有“南襄隘道”“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这里是“万里茶道”的汉水中枢,北上茶船从汉口逆汉水西行,抵达樊城码头。当年,携货北上的晋商,离开汉口,经天门岳口,逆水行舟0多天,到达樊城,然后换体积小的商船,继续北上,驶入狭窄的唐白河,到达河南南阳社旗。至此,“万里茶道”的南方水路运输终于达到尽头。
山陕会馆是樊城保存状况最好的一座会馆,其历史可追溯到康熙三十九年(公元年),由山西、陕西两省商人共同建造,规模之宏伟浩大,建筑之精美华丽,建筑等级之高,均居樊城各会馆之首。
“千福码头”又称“米公祠码头”,晋商船只主要停靠在这里。
在襄阳,采访团先后走访了米公祠、汉江码头梯子口、晏公庙等地,米公祠是祖籍太原的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故居,现存记载清代襄樊修筑堤坝和炮岸向几百家会馆和商号集资的情况,山陕会馆捐资位居首位。
3年,山陕会馆被襄阳市*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00年被湖北省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襄阳,采访团终于见到了不太完整的山陕会馆。山陕会馆是山西、陕西两省商人联乡谊、奉关公的处所。从武夷山一路走来,山陕会馆这个词语,曾无数次出现。在江西铅山,石塘古镇里的山西会馆原址已被一栋新楼替代;在河口古镇,山西会馆仅剩一块石匾;在武汉,山西会馆仅是汉正街博物馆里的一块地界碑……采访团戏称,一路的山西(山陕)会馆都是传说,而襄阳的山陕会馆,虽说由于前些年修建铁路、公路,被拆掉了大部分,但曾经作为襄阳市二中校舍的一小部分被保留了下来,真真实实地展现在采访团面前,其精美的琉璃瓦、木雕砖雕,无不让人感叹晋商曾经的辉煌。
山陕会馆位于襄阳二中校园内,作为校舍被保留下来。其精美的琉璃瓦、木雕、砖雕,无不让人感叹晋商曾经的辉煌。
采写: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孙佳森赵琴
摄影: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马立明寇宁
编辑: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闫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