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如/画
游荆楚之乡
览湖北之民俗
—ChineseTraditionalFestival—
上一次我们给大家介绍了一些武汉的民俗文化,这次我们将不局限于武汉单一的城市,而是讲讲整个湖北的一些民俗文化。
黄梅挑花
注意是“挑”哦,经常会有小伙伴看成“桃”了。
黄梅挑花又名架子花、十字挑花,是广泛流传于湖北省黄梅县的汉族民间艺术。起源于唐宋,发展成熟于明末清初。湖北黄梅挑花发源最早、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在中国挑花工艺发展史中占主导地位,因此“黄梅挑花”也是各挑花的代表和统称。
年5月20日,黄梅挑花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汉川善书
汉川善书简称“善书”,又称“未开言”,是广泛流行于湖北汉川、天门、沔阳、潜江、孝感等地的曲艺说书品种。它在汉川最为兴盛,且蕴藏的传统最为深厚。
很多人听到这个名字都不太知道善书是什么,有的不太懂的人,还觉得这是一种书法呢!其实这是一种说唱结合的曲种,有点像是说书的,只不过善书比较土腔土调,所以能够轻松的被平民百姓接受,而且善书一般都是劝人向善的理念所以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需要被传承和弘扬,也需要被大众所了解。
如今汉川善书的传承发展遇到了空前困难,青年艺人断档,传统流失严重,亟需扶持保护。
潜江民歌
潜江民歌是湖北省的传统民歌。指流行于潜江市境内,由当地劳动人民在劳作、生活及风俗习尚等活动中创造的民歌。其内容之丰富,题材之广泛,品种之多样、风格之独特,令相关专家学者称奇。从某种意义上说,潜江民歌亦是本土人民斗争的武器,劳动的号令,抒情的载体,娱乐的工具。
潜江民歌是楚歌遗风的典型代表之一。在周代,它属于《周南》,列于十五国风之首,是雅乐、燕乐的主体;战国晚期,屈原、宋玉津津乐道的“扬(阳)阿”即是潜江民歌;《四面楚歌》唱的是潜江的“鸡鸣歌”;汉代的“楚歌曰艳”、魏晋的“西曲歌”中,潜江民歌都是不可或缺主要组成部分。
老河口木版年画
老河口木板年画是中国民间年画的一种,也是湖北省老河口市传统民间艺术的主要品种之一。
老河口木版年画雕刻精细,线条流畅,纹饰繁缛,人物形象夸张,面部表情生动传神,色彩运用上以暖色调为主,色相饱和,对比鲜明,作品质朴大方、古色古香,类别为吉祥寓意、民间传说、戏曲故事等,其中尤以门神为精。
老河口市木版年画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首批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湖北省*府公布的首批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里,民间美术类非遗只有老河口市木版年画。
襄阳火炮
襄阳火炮也叫“襄阳打火炮”“襄阳锣鼓”。由小鼓、边鼓、大锣、大钹、勾锣、小锣、占子(麻叶锣)、长号八件乐器相互配合,敲打成乐。据了解,火炮锣鼓亦称“叫头”,有“得胜鼓”“新七锤”“花七锤”“写书”“背马”“一五七”“双打岔”“凤凰点头”“跑滩”等曲牌。襄阳火炮多于春节及喜庆节日时表演。
现在许多人都搞不明白,为啥别的地方叫打鼓襄阳却偏偏叫打火炮呢?据从事多年襄阳民间文化工作的宋古谋老人介绍,起名“打火炮”可能是因为襄阳火炮曾经用于*事战斗,而这种鼓又打得激烈、火爆,声似放火炮,故名“打火炮”。
如今,令人惋惜的是,襄阳打火炮几近失传。目前,襄阳火炮曾盛行的襄阳区朱集镇或东津镇等地仅存的火炮艺人以古稀老年人居多,几乎没有年轻人。襄阳火炮的表演套路已不完整,许多唱词已经失传,现存唱词过于陈旧,急需创新。
篇幅有限,我们今天先介绍5个湖北的民俗文化,在这之中大家不难发现,现今许许多多流传下来的文化都已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了。今后有机会我们会继续为大家分享像民俗之类的东西给大家,喜欢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