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河口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河口的堡街与堡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TUhjnbcbe - 2021/8/16 11:08:00
脸上长白癜风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702/6369337.html

你知道河口堡街与堡是怎么一回事吗

“河口往事——系列文稿一百篇”

作者简介

杨必源,笔名杨碧源,字(网)号车头石痴、沙湾野老,土生土长河口人,现退休在家。当过知青、工人,专业文博,爱好文学,写过一些散文、小小说和诗歌,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江西省历史学会和考古学会会员。对铅山,尤其河口镇的历史文化有所研究,撰写相关文稿上百篇。

说到河口古镇,人们就会提到那条长达五华里的临江明清古街。而提到临江明清古街,不少人还知道它由上而下分为三段,分别叫做一堡街、二堡街和三堡街。

至于它为什么会分成三个堡街?里面的“堡”又是什么意思?大概就没有几个人知晓了。

为了弄清河口堡街与堡的来历原由,我查找了《铅山县志》、《铅山县地名志》等有关志书资料,从中获取一些信息,略知河口堡街和堡的来历意思,即它与太平天国的军队有关。

清咸丰年间,太平军曾七次路过并攻打河口。其中一次,广信知府沈葆禎组织团练协助清军防守,针对太平军使出了一个战术,那便是令河口市民筑堡自卫。

按照知府大人的命令,河口市民仅用了短短几天时间,就在临江明清古街上修建了三个堡垒。堡垒与堡垒之间,相隔大约一里半的样子。有关当年防守太平军的情况不得而知,但事后修建第一个堡垒的那截街,被人们叫做了一堡街;

修建第二个堡垒的那截街,被人们叫做了二堡街;至于三堡街,不用说大家都能猜到,便是修建了第三个堡垒的那截街。由此则成为了一个事实,被永远流传下来。

上述志书记载的情况如果属实,河口明清老街一二三堡的来历和堡的意思,大家自然就清楚了。但我接触到另外一些资料和河口八九十岁以上老人口中的叙述,却不是这么一回事,让人有点雾里看花,搞不清楚他们倒底谁对谁错了。

如百岁老人,原县文化馆馆长、县*协副主席的滕振坤先生,在他写的《河口会馆》一文中,有关旌德会馆的条目是:“旌德会馆,坐落在河口三堡小河沿。

清嘉庆七年()旅河安徽旌德士商创建……”有关建昌会馆的条目则为:“建昌会馆,坐落在河口的四堡,清乾隆十四年()旅河建昌府士商筹建……”

再如一次我在三堡尾向一位老人打听徘徊桥的位置。徘徊桥呀?老人用手指了指街的下面,说过去四堡街头那棵大樟树底下,边上曾经有一座小石桥,应该就是徘徊桥吧?另外河口以前有好多社公庙,在它们的名称里面也出现过四堡。

如河口老街边上的四个社公庙,从一堡头算下去到三堡尾半边街,分别叫做一堡荆州社,二堡柳林社,三堡金君社和四堡龙门社。

三堡是街,怎么会到了小河沿里去呢?还有老人口中冒出来的四堡街,它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上述疑问如果用志书的记载来说明,显然解释不通。由此看来,即使河口堡街的叫法没有问题,也至少河口堡街的“堡”,当别有另外一层意思。

那就是像一些人所理解的那样,此堡乃是国民*统治时期实施保甲制度里的那个“保”。保在民国时期,为*府最基层的一个行*机构,十户一甲,十甲一保,相当于我们现在城镇的街道办和乡下的行*村。大概保与堡同音,且河口人方言往往保堡不分,于是保就成堡了。

老河口,包括周边的一些乡村,在民国时期属于铅山县第四区。该区建立保甲制度后,先是有十四个保,后来又增加到了十六个保。其中的三保,管辖的范围包括了小河沿、五福弄、棋杆街、旧弄里等地方。

据此,滕老先生所写的旌德会馆也自然在内了。还有四保,它管辖的范围为小桥弄以下直至半边街。都不用说,把建昌会馆和四堡龙门社都纳入了进去。

关于四堡街,还有一个可能性,那就是它之前确实存在过。因为无论老人回答我说,徘徊桥在四堡街街头的大樟树底下;还是有关资料记载,龙门社公庙曾经被冠名了“四堡龙门社”,指得地方都是三堡街尾和半边街那一带。只是它们存在的时间比较短,志书将其忽略没有记载罢了。

文稿写到这里,关于临河明清古街我还想解释两个事。一个事是,该街道现在的划分与过去有些不同。即过去的二堡街是从金家弄口至大桥口,而现在的二堡街起始还是金家弄口,却街道延长到了金利合。

还有三堡街,现在从金利合门口往西一直到水文站都是。而过去则比较复杂,虽说大桥口至周家弄口都算是三堡街,却中间金利合至石狗弄口一段为棋盘街。还有周家弄口以下至水文站,因为只有一边建了房屋,所以过去人们叫它半边街。

第二个事是一二三堡街,包括复兴路、金家弄等老街街弄的名称,也不是一成不变,历史上就曾经出现过多种叫法。比如复兴路,之前为郑家街和火爆街。解放后为预祝中华民族从此复兴,将其拓宽连在一起命名复兴路。

至文革期间,因为有外国人的天主教堂在这条街上,它又一度被叫作反帝路;再比如胜利路,最早为金家弄,河口最热闹的一个去处。

抗日战争胜利了,人民群众在此路旁边的王家塘集会庆祝,当局遂改其为胜利路。待到文革来了,为了与于之并行的反帝路相对称,造反派硬是将它改成了反修路。

当然,名称变化最多的还是一二三堡街。先是民国时期,此街由东向西被改名为中正东路、中正中路和中正西路。同时改名的还有官埠码头,被改成了“中山码头”。一堡街河口解放后人民*府改其为团结街,直至改革开放后,才重新被叫做一堡街。

二堡街改得名称最多,除了解放前一度被叫做中正中路,解放初期还被人民*府命名为民主街。文革来了,这条街因为之前工商户较多,破旧立新,逐又改成了立新街。

再以后改革开放它还被称作人民路,最后才恢复二堡街的原街名。三堡街同一堡街一样,就只是解放后改过一次名字叫解放街,改革开放后恢复其原名。

堡字两种读音,其义也二。读“铺”,用于地名,如十里堡、三十里堡;又读“保”,指土石修建的军事工程,堡垒、碉堡是也。

河口一二三堡街,上面既没有堡垒、碉堡,且南方并不以它代表地方,堡字用在这里,游客见了无不一头雾水,尤其北方人。

不过,这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弄不懂,人们才更对它感兴趣,才更愿意来此地一探究竟。

虽然它现在冷冷清清,相信有朝一日还会繁华再现。待到了那一天,便是河口临江明清古街真正开发旅游之时。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铅山人社区APP

喜欢本文请点赞分享一下吧!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河口的堡街与堡究竟是怎么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