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由襄阳市委宣传部、市互联网信息管理办公室主办,襄阳日报网、市网络文化协会承办的网络媒体文化小康看襄阳实践新春走基层活动,来到距襄阳老河口三十华里,位于汉水东岸的水陆码头小镇仙人渡
清雍正年间,仙人渡已形成仅次于老河口的五省通衢的物资集散地。外地商贾来此建会馆经商贸。同时也带入了客家文化。拗抬妆故事就是此时由“山西会馆”商人带入。始有四抬,民国十七年一抬芯子折断,仅剩三抬沿续至今。
抬妆故事经几代人的传承,在仙人渡扎下了根,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年1月6日,被襄樊市政府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年9月27日,被老河口市政府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抬妆故事阵容庞大,出抬一次需百余人参与。每抬在特制的大方桌上站两层化好妆的小孩(二至三人),前后各四人抬桌子,成“八抬大轿”,后备八人换班。每抬两旁各有两根5米左右的竹竿通体黄布包扎,一根竿头安铁叉,亦用红布包裹,称为“叉子”,另根上面安鸡毛掸子,称“点子”。“叉子”用于撑住小孩两腋,一搭劲,二安全。“点子”用来开道,,挡住观众不得靠近方桌。行进时“叉子”“点子”于两边护卫。队伍前面有一指挥,后面跟着文武场的演奏人员各8-10人。随行的还有绑扎师、芯子师、道具师、化妆师等,除小演员外,其它人均统一服装。
出抬时,鞭炮齐鸣,锣鼓喧天,每抬故事是小演员人顶人,人托人的造型。经常出抬的剧目有
传统戏:《打金枝》、《三打白骨精》、《升官记》、《劈山救母》等。
现代戏:《排球女将》、《愚公移山》、《仙人醉酒》等。
湖北襄阳老河口仙人渡镇于年春节时隔30多年,抢救性挖掘恢复了三抬故事,分别是《三打白骨精》、《升官记》和《天女散花》。
(摄影:李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