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本厚厚的稿子《大白朗——中国最后一次农民起义》,放到了我的书案上。这是运明的新作,记得三年前,我曾经看过他的初稿,而经过作者三年来上千个日日月月的打磨、修改、完善,如果说当时还是幼苗一棵的话,如今已经抽枝展叶成为生机婆娑的大树。在这近七十万字的书稿中,作者在我们面前,树立起了一个丰满的农民起义英雄形象。尽管书稿还没有出版,但在我的心中,已经感受到它的分量。
一、白朗起义的性质和过程
白朗起义,现在被认定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农民大起义,这就给这次以农民为主的大暴动,赋予了鲜明的政治色彩,而不是当时官媒所宣称的闹土匪或跑趟将。历史事实也是这样,起义军所打出的反袁旗帜,是与当时中国社会波澜壮阔的共和革命运动分不开的,它是反袁二次革命的军事行动,尽管是以自发农民暴动为其发端。
白朗(—),宝丰大刘庄人,字明心。早在辛亥首义爆发之际,白朗年方38岁,他为生活所迫,正以贩盐为主,后来屡屡为豪强逼迫,万般无奈组织二三十人聚众抗官,本地叫架杆。至次年冬天,以白朗为首的农民武装发展成为六七百人的军队,打着劫富济贫的口号,在豫西地区来回驰骋,名声大振,吹响了这次起义的号角。在年二次革命前后,初具规模的白朗起义军接受了革命党人联合反袁的要求,积极在河南地区策应南方革命军的讨袁战争,于9月南下﹐夺取湖北枣阳﹐10月发展到了近万人,白朗自称中华民国抚汉讨袁军司令大都督。年1月﹐越过京汉铁路﹐接连攻破光山﹑潢川﹑商城及安徽省六安﹑霍山等县城。袁世凯派段祺瑞兼任河南都督﹐调集两万多人进行围剿。白朗在霍山突破北洋军的包围﹐于3月7日一举攻克湖北老河口﹐14日攻克河南荆紫关,起义军达二万余人。白朗张贴布告,反对专制,力主共和。17日由荆紫关等地分路西进,连克富水、商南,进入陕西。袁世凯令北洋政府军数万人对起义军前堵后追。4月下旬,起义军在陕、甘交界击溃北洋政府军,进入甘肃。后入川受阻,退入甘肃岷县、临潭少数民族地区。因在当地械弹、给养补充困难,加上北洋政府军追堵夹击,处境危险,遂决定回师河南。5月下旬,起义军万余人从临潭出发,先后突破北洋政府军重兵设防的岷县、宝鸡、荆紫关三道防线,于6月底返回豫西,仅剩数千人。队伍由大小将领带领分散活动,不久被北洋政府军队各个击破。白朗军一路苦战,伤亡惨重,及回到豫西已溃不成军。年8月初,白朗率领数百人在鲁山和石龙区交界处与官军搏战负伤,最后喋血虎狼爬岭,在周围军阀势力的不断剿杀之中失败了。
白朗起义历时三年多,先后转战豫鄂皖陕甘五省,征程万里,攻城略地八十余县区关隘,所到之处“劫富济贫”,打击了地方封建势力,冲击了袁世凯的统治。但是,他们虽然接受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反袁的口号,却仍然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以致重蹈中国古代农民战争中流寇主义的覆辙,最终难免失败的命运。起义虽然被各路军阀联合打击镇压下去,其光辉却永远留在了中国农民革命的史册中,正如标题上所说的“那抹白弧光”,为后来更猛烈的风暴,闪射出耀眼的光芒。
二、《大白朗》与其它相关小说的不同之处
在过去数十年中,各地作家,特别是白朗起义起源地和白朗的故乡,平顶山市本地的作家和文史专家,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