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中国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习惯和味觉倾向。在岐山,有年味的食物当属岐山臊子面和西岐肘花了。西岐肘花是选用整只猪的后臀肉,后臀肉中瘦肉较多,肉质也紧实。猪后臀的整块猪皮可以做肘花的包裹,一般都是先把瘦肉分解出来,剃掉肥肉和骨头,将瘦肉全部用刀改成一指宽,长约十厘米,厚一指的长条。
加入适量的料酒、盐、五香粉、姜末拌匀,腌制大概一个小时左右。把肉皮里的肥油用刀刮下来,根据肉的多少来裁剪肉皮的大小,将进行裹肉。把准备好包裹布平铺在案板上,然后把肉皮平铺在包裹布上。将腌制好的瘦肉条整齐的码在肉皮上,小心的将布和肉皮一起把瘦肉卷起来,然后用绳子扎紧一头,再把绳子往另一头缠绕,扎好另一头,最后就是将扎好的肘子用配制的香料卤熟,卤熟后的肘子最后用重物压八小时左右就好了。
还有就是过年必须做的面食那就是臊子面了。不管是过年还是其他节日,甚至是婚丧嫁娶都离不开臊子面这道美味的面食。在这也给你介绍一下家乡的臊子面。据家乡人说,臊子面有千年历史,在古时,周氏族人因为一条恶龙为祸而奋起反击,杀死恶龙后将龙肉和面集体食用,觉得美味无比。于是在以后的日子,为纪念这个胜利日,便用猪肉代替龙肉与面吃食。后来,臊子面得到延续和改良,越来越受到家乡人的喜爱。
至今,臊子面和肘花是过年的必须食品,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每天早上都会吃,过年招待亲朋好友也是最美味的面食了。我们老家过年的饭桌上怎么少得了“炸酥肉”和“腊肉、香肠”,这两样菜虽然没有像“年年有余(鱼)那样有寓意”,但少了这两样便少了过年的味道,便没有了过年的感觉,即便是已经离开家乡很多年了,却仍然无法改变这样的感受,真的好奇怪?
在我们家乡,家家户户都是在大年三十的前一天二十九的晚上炸酥肉,炸一大盆,一般要从大年三十吃到初七八才吃得完,酥肉既可炸好就吃,吃起来香、酥、脆,也可搭配青菜煮汤,味道特别好;然而最主要是那个气氛,父母亲的忙碌以及油锅飘出的香味分明在告诉我们新年到了,那种带着年味的温馨与喜庆,从懂事起就已经沁入骨髓,融入血液了。
而腊肉、香肠则一般是过了冬至就开始做了,做腊肉相对简单些,先要用盐腌7-10天,每天翻动一下,再烟熏3-4天,然后挂在透风透气的地方,想吃的时候便可取一块下来;香肠做起来相对繁琐一些,又要剁肉,又要洗猪肠,还要灌,经常是母亲从早忙到半夜,那种浓浓的温情就是过年的味道。说起有年味儿的美食,我第一想起的就是年糕。当然了,饺子就不说了,因为太普遍了。
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年糕呢,通常是用糯米磨粉制成,在我国的不同地区制作的年糕也各有分别。我是河北邢台人,就以我们家的年糕为例,讲一下它的制作过程,因为几乎每年快过年时,我们家都要蒸年糕。北方的年糕,可蒸或炸,以甜味为主,包括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及白年糕。
我们家一般都是做的红枣年糕。主要是用黄米面和玉米面混合,热水泼面,进行和面,加入适量红枣,在我们家,通常会做成窝窝头的形状,就是上面一个尖儿,下面用大拇指扣出一个洞,所以年糕用我们老家话也叫糕窝。做好外形后,下面就是要蒸熟了,先要在笼屉里铺一层白菜叶,防止蒸熟后与笼屉的黏合不好往外拿,然后锅里加水烧开,蒸就完了。
大年三十早上妈妈会早早起来做肉饼,直径大约20cm,里面有蔬菜和肉混成的馅,平底锅油煎。做好后会用刀井字形切好放盘,蘸醋吃,我每次会和父亲剥蒜,蒜还需要捣碎放到醋里。享受完美食,会和伯伯大哥嫂子一块去上坟烧纸。中午,大家庭一块聚到一起,我们叫归伙。一般先是准备凉菜西红柿加白糖拍黄瓜酱牛肉手撕鸡等,热菜就是普通的青菜炒肉喝完酒,会上主食,还有炖排骨,红烧肉,鱼。酒足饭饱大家再一块喝喝茶就各回各家准备攉馅包饺子,一般都会六点左右先煮点吃,然后一块嗑瓜子吃水果看春晚,是不是我会和父亲出去放礼花鞭炮。到快十二点再煮一次饺子吃然后就睡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