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明洋
入党志愿书保存了67年
老兵简介:关明洋,男,年生,现居郑场镇普庆村。年加入解放军,参加解放南京、抗美援朝等。年复员。
父亲外出11年失踪,母亲离家出走,关明洋成了孤儿,被族人收养,读了一年书,8岁开始给地主家放牛、种田。
年,关明洋被抽壮丁。年4月在江苏溧水加入解放军警备第七旅二十团一营二连,参与解放南京。建国后,他在苏南镇江军分区高淳县大队一连服役,参加当地土改。后又去朝鲜。
关明洋的这些经历,由60岁的儿子关章云讲述。老人的身体状况不太好,只能坐轮椅,话也说不太清楚。尽管如此,在为他拍摄照片时,他身着孙子的旧军装,敬了一个标准军礼。
在关明洋老人家中,保留着一份“67岁”的入党志愿书,上面写着“坚决握紧枪杆将革命进行到底,绝不做无用的逃兵”。发黄、破损的纸页上的记载着,老人于年2月29日在江苏漕塘,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关章云称,老人复员后到毛嘴区工作,可惜因为不识字,最终回乡种田。老人一生勤劳,还独自抚育了一名孙子成人。
卢业云
他的故事,还待“采访”
老兵简介:卢业云,男,年生,现居毛嘴镇古垸村。年在谢场入伍,常年在天潜沔地区开展游击战。
7月13日、23日,记者先后去了卢业云家两次,由于老人的听力不好,交流很困难。老人的儿子卢和平在武汉打工,孙子放暑假了在麻城支教,儿媳对老人的情况几乎不知情。
无奈之下,记者拨通了卢和平的电话。他回忆,老人曾经有些勋章,但不知道放在哪里。由于老人脾气暴躁,父子俩之间交流甚少。只在早年听老人讲过在部队的一些只言片语。至今记得的是卢业云说一次打仗时送信,路上遇到敌人,幸亏乡亲帮忙掩护才脱险得救。
退伍后,卢业云转业到公社。育有两儿两女。老人虽与子孙不说什么,但与附近秦杨村的战友往来密切,可惜战友已去世。卢和平称,下个月,待上大学的儿子支教回来后,让儿子好好“采访”、记录。
杨开林
16岁去抗日
老兵简介:年出生,现居通海口镇王家渡村。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多次立功受奖。
年,16岁的杨开林被抽壮丁,跟着国民党军队去抗日,时任长官为李宗仁。在山西、陕西的抗日一线,他英勇无畏,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拼杀,曾手歼5个日军。
年,杨开林随部队投诚,在山西加入了共产党的队伍。在淮海战役、解放上海、解放南京等战役中,他当机枪手。
年杨开林回乡。年,他与家人从老河口移民到仙桃。在采访过程中,老先生一直腰板挺直,依稀可见70年前的军人风采。
老人的大儿子杨国昌遗憾地说,原本家里是有一些勋章,可搬到仙桃不久,时年六岁多的三弟背着大人偷偷拿出勋章,换了糖吃。
许治礼
13岁参军,两次入伍
老兵简介:许治礼,年出生,现居通海口镇王家渡村,参加解放战争。
83岁的许治礼老人独自生活在一栋小平房里,屋外农田里种着成片玉米,屋内还是泥巴地面,土墙用油布蒙了一层用来挡雨。
看到前来采访、拍摄的一行人,许治礼老人站在屋门口,忍不住举起手敬了个军礼。老人曾两次入伍。年,他年仅13岁,到解放军医院新沟坝看护连进行医护工作。年5月退伍回乡务农,参加土改。
年,许治礼第二次参军,在东三省师团一营三连担任班长。年退伍后,在海南岛八一橡胶厂工作。3年后回乡务农。
老人原名聂传道,是陈场富友垸人,后来被招女婿改名许治礼。尽管独居,他精神矍铄,开朗健谈,至今仍在自家菜园里耕种。乡亲们说,老人平时还抓点小龙虾、鳝鱼改善生活。
唐忠喜
参加大小战斗多次
老兵简介:唐忠喜,年出生,现居通海口镇共和村,年入伍,参加过解放战争。
90岁的唐忠喜老人,穿着一件白汗衫、黑裤子,看起来身体格外硬朗。在堂屋里,张贴着毛主席和开国元帅画像,昭示着老人对军旅岁月的铭记。
年,18岁的唐忠喜在通海口第八区参军,加入新四军江汉军区独立一旅,司令员为李先念。
当时,自中原突围后,解放军主力部队分路转向外线作战。唐忠喜随队把守中原解放区,参加大小战斗多次,在应城时右腿负伤。年,他退伍回乡务农。
乡村的日子恬然简单,如今唐忠喜老人每日和乡亲们打打麻将。接受采访、拍摄后,他跨上一辆旧自行车,行色匆匆直奔百米之远的活动室,结果位置早已没了。看到老人失落的神情,我们感到有些不好意思。
老兵不老
轻拂岁月的尘埃,打开封存的记忆,老兵故事借助互联网与党媒的传播,激荡起一股股澎湃的力量。
这是一次震撼心灵的寻访,7月13日到23日,本报9名记者参与“学习张富清先进事迹,寻访仙桃籍功勋老兵”采访活动,先后走进23位建国前参战老兵的世界。
从7月24日开始,本报连续推出了三期老兵故事。每一位老人的经历,都堪称传奇,都能引发无数惊叹、唏嘘、感怀……
如果不去走近这些老人,不去聆听他们年轻时的故事,我们不会知道这么多历史背后动人心魄的细节。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这些教科书上或者历史资料里的名词,有了他们的图文,有了他们的讲述,才变得可以追寻、触摸、感知,才可以启迪后人,让我们深深地感恩他们曾经的浴血奋战,感激祖国的富强安宁。
老兵已老。在写稿、编稿时,我们尽量确保描述准确,但讲述与倾听是一件越来越难的事情。有些老人的从军、战斗经历,自己已经不能完整讲述,子孙也了解甚少。加之功勋证章等证明材料遗失,很难还原更多细节。
希望我们的书写和记录,给老兵和他们的家人镌刻一份新时代的“纪念章”。寻访虽已告一段落,但是老兵不老,老兵的故事将被更多人传扬、铭记!(记者尹立群)
(文/本报记者尹立群吴晴霄胡纯波)
(图/本报记者吴晴霄通讯员李菲菲程焦枝)